王跃:演绎火星传奇的南京人
<p align="center"> </p><p> </p><p> 2010年5月18日,俄罗斯航天局正式宣布了人类首次模拟火星载人航天飞行试验的乘组名单。来自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航天员教员王跃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p><p> </p><p> <strong>从4000多候选者中脱颖而出</strong> </p><p> “火星—500”实验,是由俄罗斯组织的、多国参与的国际大型实验项目。在完全隔绝的环境中,志愿者将完成为期520天的“火星往返飞行”,模拟从飞船发射、飞向火星、登陆火星到返回地球的全过程。实验主要是研究长期密闭环境对人生理和心理的影响,为将来执行真正的火星计划做好准备。 </p><p> 参与“火星—500”计划的志愿者要达到很多严格的标准,经历多轮选拔。要求年龄在25到50周岁之间,身体健壮,情绪稳定,富有激情和动力,拥有高等学历,并且对不同文化保持开放的态度。520天的生活与世隔绝,因孤独寂寞而产生严重心理问题是最可怕的。因此,志愿者的心理性格特征非常重要,乘组整体也要能够包容不同的性格和才能,这样才能形成整体合力。 </p><p> 俄罗斯在招募志愿者的过程中,从世界各地4000多名候选者中,综合考虑年龄、体重、身高、教育背景、语言等因素进行层层筛选。专家组组织了严格的面试,确定志愿者的参试动机以及能否胜任任务。符合条件并具有相关领域研究经验的候选人汇集到莫斯科后,再次接受相关医学检查,当然也包括与神经病学专家、牙科医生、心理专家、眼科医师等交流。入选者不仅不能有器质性疾病,就连脚气这样的小毛病都不行。过关斩将的10名志愿者随后在莫斯科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接受两个多月的训练,最终选出包括王跃在内的6人组成乘组参与“火星—500”实验。 </p><p> </p><p> <strong>既意外又不意外</strong> </p><p> 选拔志愿者之初,没有人会猜想到王跃这个普通的科技人员会入选;但是,当宣布王跃为乘组成员时,却也无人感到意外。论职业背景,王跃是航天员教员,对载人航天工程有着深刻的理解;论身体素质,他是单位的篮球骨干,常年的运动使他保持了良好的健康状态;论心理性格,他开朗豁达,和周围的人都能和谐共处。这些恰恰是“火星500”实验对志愿者所期待的。 </p><p> 参与国内选拔工作的教员杨月虹记得,王跃当时智商测试成绩在70多名志愿者中是最高的,并且他还提前20分钟交卷。“我问他为什么急着交卷,他说要上厕所”。尽管先天聪颖,但王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踏实苦干。组织航天员训练时,很多设备说明书都是英文的,王跃不放心,主动加班翻译成中文。为了把英语口语练好,他跟着航天员一起上英语口语课,还开玩笑说要把办公室改造成英文环境工作室。 </p><p> 今年春节前夕,王跃来到俄罗斯莫斯科参加体检和培训。为了节省科研经费,他选择了一处相对便宜的租住屋,相距俄罗斯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来回有3小时车程。他和翻译宋尧两人,每天乘坐地铁,在茫茫人流中颠簸往返。每天一早来到培训地点,他都是爬上13层楼。当天培训完以后,还要整理日志,向国内报告当日情况。一天下来,身心疲惫,回到住处常常顾不上脱去外衣,倒头就睡。在这一过程中,各国志愿者陆续淘汰,他却经受住了考验。出色的表现让俄罗斯教练也禁不住竖起大拇指,第一时间告诉中方参试项目主管:“你们的这个志愿者OK!” </p><p> </p><p> <strong>不一般的“80后” </strong></p><p> 1982年出生的王跃是个充满热情的人,事事爱钻研但不偏执。对文学、历史、音乐等的广泛兴趣,使王跃散发出与很多“80后”不一样的气质。 </p><p> 在志愿者登记表中,王跃写道:“我喜欢彼得大帝,喜欢高尔基,喜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业余时间,他经常拉着同事谈文学,谈古诗词,找不到知音时,王跃便自己默默地在笔记本上写上几句小诗,自诩“有诗人的气质”。 </p><p> 在单位,王跃是篮球队后卫。女同事有时嘲弄他“要身高没身高,要速度没速度”。他笑称自己“是用意识打,用脑子打”。在KTV里,他也是名副其实的“麦霸”。即便兴趣这么广泛,王跃还是埋怨天赋被埋没。“我最喜欢的还是画画,可惜小时候父亲背着我给我报了‘小记者班’,不然我可能成画家了。” </p><p> 王跃的孝顺也是出了名的。父亲多年前下岗,母亲也已从单位退休,王跃对他们非常牵挂。去年8月份,他的父母从南京老家赶来看望他,北京航天城地方偏僻,周边没有旅馆,为了让父母住得舒服些,他把父母安顿在自己的宿舍,谎称自己住在同事家,实际上在办公室蜗居了两晚上。第二天早上,他还若无其事乐呵呵地接父母出去玩,母亲事后得知心疼得直掉泪。 </p><p> 来源: 新华日报</p><p> </p><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