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rmo 发表于 2016-11-22 23:44:57

立方体卫星QB50项目概述

<p>  <strong>1 概述</strong></p><p>  立方体卫星是指尺寸为250px×250px×250px,质量不大于1kg的皮卫星。标准大小称为1U,有时也采用250px×250px×500px(称为2U)或250px×250px×750px(3U)大小的结构。它包含普通卫星的所有功能,如姿态确定与控制、通信、体装或展开式太阳电池板、星载计算机及科学载荷等。立方体卫星采用商业器件,成本低,一般为5万~10万美元。由于其功能极为受限,因此主要被大学用于教学目的。但多颗立方体卫星组网,携带相同的载荷,完全能够开展科学探测任务,并且,组网探测避免了由于单颗立方体卫星失效造成的任务失败。</p><p>  欧洲航天局在欧盟第七框架计划(FP7)支持下,开展了大气低热层探测的QB50计划。QB50的任务目标描述为“演示验证全球大学团队研制的50颗立方体卫星网络,由低成本运载火箭发射,完成对大气低热层进行探测的一流科学任务”。由于卫星在轨寿命很短,若采用现有航天器研制试验流程及规范研制50颗卫星,成本极其高昂,项目不具可行性。因此采用低成本的立方体卫星则是开展低热层原位探测的唯一选择。</p><p>  QB50采用旋风-4(Cyclone-4)火箭发射。运载火箭为乌克兰南方设计局研制,南方机械厂制造。发射服务商为乌克兰和巴西合资的Alcantara Cyclone Space公司,发射地点位于巴西的Alcantara发射场,发射日期定于2016年1月,轨道参数为高度380km,倾角98°的圆轨道。卫星在轨部署后形成如珍珠项链式的布局。</p><p>  <strong></strong></p><p>  <strong>2 QB50任务目标</strong></p><p>  开展QB50计划的主要目的可以归结为:增强低成本进入空间的能力,对大气低热层进行科学探测,空间新技术的演示验证,教育教学等。</p><p>  低成本进入空间</p><p>  通过QB50计划的实施,提高关键技术的技术成熟度,实现低成本空间科学探测及深空探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且对旋风-4运载火箭进行验证,保证在未来10年具备低成本发射的能力;再有,通过国际合作,提高立方体卫星平台的标准化程度,促进技术发展。</p><p>  科学探测</p><p>  QB50计划对高度在200~380km范围内的大气低热层进行探测,因为这部分大气层是目前探测最少的。以前的卫星探测任务采用大椭圆轨道(近地点200km,远地点3000km),对这一区域的探测时间只有几十分钟,且为单点探测。探空火箭是目前的主要探测工具,但探测时间更短,只有几分钟。并且仅能探测飞行路径上的参数分布。低轨(600~800km)高性能地球遥感卫星也用于探测大气层,采用的是收集不同高度大气组分散射信号的方法。遥感卫星对于探测低于100km的大气是非常好的方法,但并不适于探测低热层大气,因为其散射信号极为微弱。同理,地基的微波雷达或激光雷达也难以探测低热层大气。因此,QB50的原位、多点探测将是对现有遥感卫星和探空火箭探测的有利补充。</p><p align="center"></p><p>  QB50卫星载荷包括三组,分别为离子及中性气体质谱计(INMS,由英国马拉德空间科学实验室研制),原子氧通量探测器(FIPEX,由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研制)及多探针郎缪尔探针(mNLP,由挪威奥斯陆大学研制)。每组均包含多个热敏电阻、热电偶和铂电阻温度传感器。每颗卫星需要安装三组载荷中的一组。</p><p>  在轨演示验证</p><p>  作为技术验证平台,QB50计划有40颗2U卫星用于科学探测,10颗卫星不携带科学载荷,仅完成技术验证任务。其中,QARMAN用于研究大气层再入及相关的气动热力学现象。卫星采用了烧蚀热防护系统进行再入热防护,安装分系统的侧板也有热防护系统及隔热结构。卫星还将验证被动离轨及non-powered交会对接。DelFFi由两个3U立方体卫星组成,分别是Delta和Phi,任务目标是研制自主编队飞行技术。InflateSail为萨瑞空间中心研制的3U立方体卫星,其主要目标为验证充气帆的展开及硬化技术。充气帆由1m长的充气硬化圆柱杆组成,帆为3m×3m的薄膜。卫星轨道为700km×300km。</p><p>  教育教学</p><p>  QB50项目向全世界开放,中国就有10所大学参与,包括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澳门大学和台湾成功大学。学生通过亲身动手参与立方体卫星研制,能够更深入、更全面地感受卫星设计过程。相对于传统航天设计工程学生一般都是做理论研究,或者所设计的部件要毕业多年后才能被送入太空,立方体卫星大大促进了其对卫星技术的理解,提高了其实际工作技能,同时也促进了技术传播。</p><p>  <strong></strong></p><p>  <strong>……</strong></p><p>  <strong></strong></p><p>  本文节选,查看详情请参阅《国际太空》。</p><br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立方体卫星QB50项目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