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权转载: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的太空骑士
<p> 2016年4月9日,SpaceX公司终于成功实现来火箭海上回收。这事挺难的,你可以想象一下站在一艘随着海浪起伏摇晃的船上,用手把一个鸡毛掸子扔出去,然后再用手指接住?</p><p align="center"></p><p> 海上回收比陆地回收更加安全,因为如果返回发射场,可以想象一个20层楼高的庞然大物,携带着不少的燃料,风险会更高。而且从任务剖面图来看,海上着陆时,回收驳船位置在火箭航向的前方,这样的话,理应比重新返回发射场更加节约燃料。</p><p align="center"></p><p> Falcon9成功着陆后,全体欢呼,我们看视屏也挺激动的。不过还是让我们冷静一下,因为SpaceX搞火箭回收是为了重复使用以便降低成本,虽然成功实现了回收,能否按期的再次使用还是一个未知数。而且,就目前的数据,至少肯定达不到老马宣传的,可以把发射成本降到以前的1/10,spaceX公司自己也明显务实多了,当前他们的目标是把发射成本降到4000万美元左右。</p><p> 让我对SpaceX公司刮目相看的是他们技术改进的速度非常快,2015年6月Falcon火箭发射还爆炸呢,不到一年时间内,他们已经又进行了几次试验。这样的速度,一定是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但是正因为敢于尝试,SpaceX进步的速度才特别的快。</p><p> 本文主要不从技术角度再做分析,而是想重点说说SpaceX对全球航天文化的的影响。</p><p> <strong></strong><strong>航天的代名词就是高风险</strong></p><p> <strong></strong></p><p> <strong>航天技术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用能量换速度,探索如何用一种经济而且安全的方法把航天器和人类送入预定轨道,并使其长期稳定的运行的方法。</strong>要使得航天器至少达到第一宇宙速度需要很大的能量,这些能量如果不能够在严格的控制下按照预定的方式释放出来,就很容易导致成一场巨大的爆炸,然后让发射任务以悲剧结束。这样的悲剧在人类短短几十年的航天历史中已经不断上演,任何一个搞航天的国家都不能幸免。现代航天技术难以取得进一步突破的关键障碍就是NASA首席科学家丹尼斯·布什内尔所说的:“负担得起的不安全,安全的又负担不起。”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的设计极为复杂,风险和难度也都很大,任何细微的故障都可能造成任务彻底失败。例如挑战者号、哥伦比亚号的悲剧,都是由很小的设计缺陷引发的。</p><p> 有这样一个故事:</p><blockquote>1961年初,科罗廖夫在决策发射东方号飞船把加加林送入太空时,清楚地知道风险极大,估计只有50%的成功概率,这和赌博没什么区别。幸运的是,他成功了。大师们一方面是精益求精、不放过任何缺陷的工程师,另一方面又是敢于冒险、勇于决策的探险家。</blockquote><p> <strong></strong></p><p> <strong></strong><strong>设计运载器与航天器需要在安全与效率之间做出平衡</strong></p><p> 航天任务的难点主要是运载器也就是火箭的设计。由于外太空没有氧化剂,所以火箭设计最主要的难点就是要同时携带燃烧剂和氧化剂,火箭除了箭体结构和控制设备,主要的重量都是燃料。比如发射神舟飞船的CZ-2F火箭起飞重量479吨,火箭自身的结构和飞船加一起才44吨,其余都是推进剂。对于航天员来说,真的就是坐在一个大炸药桶上,不同的是这个炸药桶还真的在燃烧。为了尽可能的提高运载能力,就需要把箭体结构尽量做的轻一些;但同时火箭的极高速度造成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因此火箭的材料在轻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这就需要在设计方案中进行平衡。</p><p align="center"></p><p> 对于航天器来讲,同样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比如,飞船返回舱再入大气层时,由于速度极快,与大气产生磨擦,在表面产生数千摄氏度高温。这就要求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返回舱被烧毁,保证舱内的温度适合人生存。挑战者号、哥伦比亚号都是由于隔热设计的缺陷导致船毁人亡。</p><p> <strong></strong><strong>大企业病</strong></p><p> 做航天是一件风险极高的事情,正因为如此,二战后的几十年航天历史中,苏联、美国、中国都是举全国之力搞航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航天技术主要是出于军事和政治目的。当然,攻克了包括材料、控制、通信乃至管理方面的一系列问题,获得的新材料和新技术广泛应用到其它行业,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比如尿不湿、太阳能电池、项目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等等。更直接的,一些军民两用的航天产品,比如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卫星通信、卫星遥感的广泛应用已经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社会。现在中国几乎每个成年人都至少有一部手机,而每一部手机里面又几乎都内置了GPS芯片。</p><p> 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近二十年,航天技术的进步实际上变慢了很多。航天飞机由于几次重大的事故,被迫放弃;国际空间站的建设也比预期要缓慢;登陆火星、重返月球等计划由于耗资巨大,而美国开始缺钱,所以项目都被中止。另一方面,由于航天技术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特别是航天人才的培养周期长,对带头人的要求非常高,这就客观上造成了每个航天大国都必须养一支庞大的、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因为航天人才的特殊性,供给不充分,不可能到你用人的时候才去招聘,来不及,这个和招聘个厨子或者是IT工程师有很大不同。诸如此类的原因,造成了全世界官办航天机构的效率都不高,人力成本也一直降不下来。</p><p> 慢慢的,全世界搞航天的企业,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都变成了由一些机构非常庞大,人员数量众多的大企业垄断。虽然美帝的航天企业,比如洛马、波音主要是私营的,而中国基本都是国营的,但都不可避免的患上了大企业病。</p><p> 这种病的典型症状就是:</p><ul><li><p> 机构臃肿、效率低下</p></li><li><p> 成本居高不下</p></li><li><p> 创新能力不足</p></li><li><p> 越来越怕风险</p></li></ul><p> 在美国航天飞机的事故调查报告中,多次提到,由于NASA官僚主义,工程师的重要意见得不到重视。还比如孟德尔(知乎作者。编者注)在回答中指出的:</p><blockquote>经历90年代裁军,以及航空航天业大整合后,普惠波音洛马这些巨头的垄断程度已非60年代能比,对风险也更为敏感,所以对商业发射三心二意,只喜欢国防单。价格贵都不说了,好歹您别影响正常工作啊。RD-180发动机的研制美国人出了真金白银的,阿特拉斯用得好好的,结果就因为洛克达因/普惠不想出钱建在本国建生产线,还沿用俄国生产线,导致发动机供应要受俄美关系影响。</blockquote><p> 上述这样的情况仔细想起来简直匪夷所思,美国怎么能够连火箭发动机都不自己制造呢?在美国,私营企业关心的一定是投资的收益,如果做一件事,风险大、投入大、但是回报小,就一定不会做,而丝毫不顾忌这件事长期来看对国家整体是有益的。</p><p> 在我国,按理说不存在这种为了资本家利益而短视的行为,其实恰恰相反,一样避免不了。因为虽然企业是国家的,但是官帽子是自己的,大力创新就意味着冒险,冒险就可能失败。科罗廖夫有五成把握就敢把加加林送上天(要知道这意味着有五成可能加加林会上西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机构越来越复杂,领导需要成功,即使你总设计师敢冒险,机构也不容许你冒险。</p><p> 所以,殊途同归,搞航天的大企业慢慢都变得非常保守,一定要非常成熟的技术才敢用在实际工程型号上。但是,航天是要求探索在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都无穷的宇宙,这必然是一件高风险,特别需要冒险精神的行业。现在步子走的稳了,成功率高了,但是一定就慢了。</p><p> <strong></strong></p><p> <strong></strong><strong>人们曾经以为这个时代应该是太空时代或者是原子时代,但事实证明,我们的时代是计算机时代</strong></p><p> 正如硅谷创业之父Paul Graham写到的:“人们曾经以为这个时代应该是太空时代或者是原子时代,但事实证明,我们的时代是计算机时代”。他说的没错。如今大部分人的身边至少有一部手机或者笔记本电脑,但人类对宇宙的憧憬还主要停留在电影银幕上。比起IT技术,航天和原子能技术对每个人的生活的影响小多了。</p><p> 曾经我的家庭在上个世纪末安装电话时,初装费就要3000多元,这笔钱在20世纪90年代绝对是一笔巨款,但是现象我们已经被移动互联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费用极低,也就是说IT技术的进步让我们可以用极低的费用进入数字空间。与此对比的是,目前真正意义上进入太空需要花费2000万美元,而且只有4个人实现了这个梦想,迄今为止,人类也只有400多人进入太空,这无论如何都太贵了。</p><p> 航天技术要能够切实的,让普通人感同身受的体会到对自己生活的改变,而不只是从电视直播中看看卫星和航天飞机发射,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降低成本!因为我们已经完全可以把人类送上月球,也可以在空间站中长期驻留,各种各样的卫星已经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生活,但是这些技术还都是太贵了。只有便宜到普通老百姓的收入能够接受的水平,某一项技术和产品才能真正成为生活中的日用品,比如汽车、电视、手机。</p><p> <strong></strong></p><p> <strong></strong><strong>SpaceX公司的使命</strong></p><p> 在上述大背景之下,包括美帝NASA,也包括中国政府,都希望通过引入新鲜血液,推动整个航天产业的变革。新的时代呼唤太空骑士一样的企业家创办更有活力的航天企业,大胆创新,看看能否走出一条不错的新路来。<strong>“到没有路的地方去,走出一条路”</strong>这是JPL实验室的座右铭,现在,时代需要在传统体制之外的太空骑士试试不同的路,这名骑士可能是老马、也可能是其他人,可能是SpaceX,也可能是中国的某家航天创客。</p><p align="center"></p><p> 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开始介入航天,著名的比如维珍、SpaceX。私营企业总是比官僚机构更有效率和创新性,因此,他们的出现,就可能大大降低人力成本,并可能通过创新性的设计,降低系统复杂度,使得整个航天任务更加便宜。</p><p> 实际上,SpaceX已经走过了14年,雇员已经接近5000人,不过这个数量比起传统的航天企业还是少了一个数量级。现在,Falcon9火箭成功回收了,能否真正重复使用,我们充满期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年,出现了航天创业热,许多私营资本充满热情的希望加入到航天大家庭中。传统的航天企业也感受到了冲击,也开始主动变革,也在努力加强创新,比如中国也开始进行火箭回收的研发。</p><p align="center"></p><p> 中国也在研究火箭回收!群伞空投试验成功</p><p> 从月球上看看地球升起,多么美!宇宙那么大,我们都应该在有生之年去看看。所以我热情的期待更多像埃隆马斯克、像SpaceX这样太空骑士推动我们人类去看看远方、再也不要蜗居在地球上了!</p><p align="center"></p><p> 作者:张拯宁<br>链接:http://zhuanlan.zhihu.com/p/20740146<br>来源:知乎<br></p><p> (本文原载知乎,经作者授权转载。)</p><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