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nmz 发表于 2016-11-22 23:55:14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航天的需求分析

<p>  <strong></strong></p><p>  <strong>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解读</strong></p><p>  “一带一路”具体包括了两条经济带,即陆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洋上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战略构想最早由国家领导人于2013年9B和10月分别提出,之后写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上升为国家战略。该战略寄托着多层次的区域合作愿景,展现了中国发展区域共赢合作的新理念、新蓝图、新途径和新模式。</p><p>  从目前国外专家的观点来看,对“一带一路”战略持正面或负面观点的都有之。持正面观点的专家一般从大国的和平崛起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其代表学者如前世界银行副行长帕拉西奥、开罗大学学者萨利赫、新加坡学者郑永年、缅甸著名媒体人吴温丁等。他们的基本观点是,丝绸之路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五千年文化与和平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和象征,表现着当代中国文明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自信和时代精神。更重要的是,古丝绸之路代表着文明与沟通桥梁,与许多西方国家采取过的掠夺式的发展方式不同,不冲突和不对抗的外交政策是其主要含义。“一带一路”战略又与国内目前提出的“中国梦”的理念是相辅相成的。丝绸之路的核心是以贸易为代表的互联互通,其包括经济、政治、外交、文化等诸多领域的互相融通。中国领导人提出“一带一路”设想,既是一种对中国有利的高瞻远瞩的战略设计,同时也是一种对他国共同发展大有帮助的区域间合作模式和战略,对解决和平发展、共同发展的问题有莫大的帮助。持负面观点的国外学者则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地缘政治动机有所疑虑,这类学者包括俄罗斯学者卢贾宁、《外交学者》杂志副主编蒂耶齐等,其主要观点认为,该战略意图打破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布局,将国家战略、经济资源的版图进行重新分割,尤其是从太平洋到欧洲的版图,甚至有野心直接挑战世界经济的美元架构平台,使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政府战略智囊感到忧心。</p><p>  国内经济与政策研究的专家认为,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落脚点是合作与互利共赢。其基础以及主轴是经济领域的合作,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人文交流以及科技融通。“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沿线国家从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文化实力、文化及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以及物产资源等方面来说差别巨大,既各有特色又都有各自发展中的短板需要弥补,这种现状正为沿线国家间的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融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一带一路”战略能够将亚洲、欧洲大面积的沿线国家和区域连接到一起,密切彼此之间的经济合作与科技文化交流。各沿线相关国家和地区间可以借此互通有无,实现优势互补,打造完整的产业间供应链和价值链,构建南南合作以及泛亚、亚欧区域合作的典范。尽管“一带一路”战略的具体内容仍需沿线各国在实践中共同加以丰富和完善,但可优先在推进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等方面达成共识。</p><p>  本文认为,推进中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发展,其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互联互通,借此形成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相互渗透和大国影响力,并把这种影响力由“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扩散至全球。实现互联互通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领域互联互通,主要以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重点领域。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一方面能够有利于促进我国与其他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另一方面能够化解我国在钢铁、建材等领域的过剩产能,从而提高国内企业的经济效益。二是信息领域的互联互通。信息领域的互联互通包括互联网的相互融通、电信网络、电视网络、卫星通信等诸多信息领域。三是文化领域的互相融通。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生活习俗不同,这带来一定程度的文化融合上的壁垒,但同时也为多源文化融合提供了可能性。以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等为载体,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到沿线国家,并影响到当地人民的认知和生活,是我国作为世界大国展现影响力的重要方面。四是经济领域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信息、文化等领域的互联互通必然会带来沿线国家与我国在经贸方面的往来更加频繁。我国正处于调整结构的发展时期,产业链结构目前仍不太合理和完善。这种经贸往来有助于我国国内的产业链分工布局优化,使产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并鼓励创新,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甚至因此而促成某种区域性经济共同体,促进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目前,沿线大多为新兴经济体,其国内经济发展尚有很大空间。有些国家经济对特定资源依存度很高,其国内对许多商品的进口需求很大。从目前来看,我国已经是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投资来源国。从近10年来的数据看,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年均增长率为19%,直接投资增长率为46%,远超国内经济增速。</p><p>  而从推进中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时的国家安全观来看,中国需要取得在“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区域的“制信息权”的主动</p><p>  地位来保证中国的战略安全,推进战略构想的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涉及的国家众多、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复杂多变,国家发展水平差异大,充分发挥空间技术的作用,形成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空间信息体系,是解决其信息“互联互通”和掌握“制信息权”的重要甚至唯一途径。</p><p>  总之,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是一项关乎全局的重大战略,其范围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立意深远、高瞻远瞩,对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p><p>  <strong>二、中国航天参与国家“一带一路&quot;</strong><strong>战略的有利条件</strong></p><p>  <strong>1.中国航天的发展正在由注重形成技术能力</strong><strong>向满足实际应用的阶段转变</strong></p><p>  随着几十年的发展,中国航天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技术能力,而未来中国航天的发展,正在逐渐由以形成能力为中心向以面向应用和创造经济效益为中心转移。随着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天基信息资源和服务日益成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p><p>  在民用航天领域,中国航天正在向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业务化稳定运行的要求方向发展。中国航天要实现的是稳定地为国土资源、防灾减灾、环境保护、农林水利、交通运输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提供广域精细化应用服务,为文化、教育、医疗等提供高品质普遍信息服务,提供统一的地图、导航及其他地理位置服务,构建全球覆盖、高低轨协同的天基遥感、通信、导航一体化系统,推进行业部门及区域用户之间数据共享,为全社会提供空间数据与信息产品,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p><p>  从应用范围来说,由于空间信息系统占据着空间位置的制高点,在许多事关百姓安危、生存方面的事件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如国内外的许多突发事件,包括汶川地震、马航事件等,民生问题如雾霾、水污染治理等。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天基信息系统的参与空间巨大。这些都为其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所能创造的价值带来了无穷的想象力。</p><p>  反观之,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为发展中国家,其国内航天技术能力参差不齐,且普遍相对较弱,面向应用的能力更是如此。我国国内目前形成的这些天基信息能力,也能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较好的遥感、通信、导航方面的空间信息保障,并有着极大的商业合作空间。</p><p>  <strong></strong></p><p>  2.国内航天领域商业化的进程加快</p><p>  由于长期以来的体制因素,我国航天技术一向被视为核心的国家科技实力,其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对外出口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和制约。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各主要航天国家,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对民用领域的航天技术和产品进行商业化运作,使其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是一个越来越明显的大趋势。我国顺应形势,也推出了多项政策来鼓励航天领域商业化进程的发展。</p><p>  十八大以来,政府支持遥感卫星商业化发展和民营企业进入航天领域的步伐加快。卫星投入、使用不再局限于政府和军队,民营企业、国有企事业单位正在采取市场融资、研用结合的方式改变卫星的投资和运营模式。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支持基础电信企业引入民间战略投资,需要引导民间金融资本投资宽带接入网络建设运营,参与卫星导航地面应用系统等国家民用空间设施建设,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等,为卫星商业化、市场化指出了方向。</p><p>  从事信息产业的央企、民营企业已经敏锐感觉到天基系统的优势,正在进入或谋划通过天基系统延伸业务链。信威集团通过了《关于灵巧通信试验卫星试验和北京信威空天信息网络业务发展的议案》,同意北京信威提出的卫星移动通信星座发展规划。20 1 4年1 1月百度地图正式上线了由中国四维提供的卫星图,但目前影像数据主要来自WorldView-1、2、QuickBird等商业卫星,目前首批覆盖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1等35个。百度后续还提出了建设108颗星的卫星星座方案。中国航天商业化进程的加快,无疑也为航天参与“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很好的基础。</p><p>  <strong>3.微小卫星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成本迅速降低</strong></p><p>  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国家综合实力较为有限,而传统的宇航产品往往单价较高,相对而言有可能超过了这些国家的承受能力。可以说,我国的航天产品能否顺利出口到这些国家,其出口价格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在商业领域和民用领域。然而近年来,微系统技术发展促进了微小型卫星的发展,其成本低的优势显著降低了卫星准入门槛,为替代卫星低端应用市场提供了竞争力。因其成本低、失败的风险可接受,从而促进大量新技术、新材料、新原理的应用,对后续空间技术发展影响很大。从数据上来看,2012年$H2013年全球分别发射小卫星49颗和1 38颗,占当年发射卫星总数的35%和64%,2014年又发射162颗,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微小卫星的涌现,降低了卫星技术和市场准入门槛,也极大地拉低了价格。</p><p>  从应用的角度说,微小卫星相对于传统的大卫星具有更高的性价比和更蓬勃的生命力,同时其研制风险也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在我国国内,除了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在小卫星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东方红海特、上海微小卫星研究中心、长春光机所以及许多高校也参与到微小卫星的研制当中来。可以说,目前该领域的市场前景已被许多商业公司和科研机构注意到,并在积极发展小卫星,以图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而随着微小卫星的性能指标越来越高,成本越来越低,其在参与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中所能起的作用也必将越来越大。</p><p>  <strong>三、国家“一带一路”战略</strong><strong>对中国航天的需求</strong></p><p>  <strong></strong></p><p>  1.形成新的产业带动力并促进经济转型升级</p><p>  当前,我国国内经济增速下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些产业如钢铁、能源等产能过剩较为严重,直接拖累我国GDP增速;另一方面国家大力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未形成足够的规模以继续带动中国经济腾飞。航天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基本属于国家高技术产业,反映国家综合科技实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发展方向,且由于涉及到众多工业领域和科学技术领域,具有很强的产业带动作用。从“一带一路”战略经济层面的需求来说,需要航天凝聚新的产业带动力并推动相关领域内经济转型升级,通过航天领域技术和产品的出口,带动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稳增长的同时,对促进国内经济转型起到催化剂的作用。</p><p>  通过发展航天产业,大力推动上游基础工业和下游卫星应用等产业的发展,甚至对推动中国整个工业领域向高新技术领域转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航天在这些高新产业中,需要扮演产业带动者的角色,为高新产业的发展和推广提供大的便利条件和整合平台。</p><p>  从目前和航天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来看,数字广播电视、物联网、卫星移动通信、智慧城市、智能交通、远程医疗等空间信息服务网络应用产品及其衍生产品的制造加工和产业发展,已成为公认的可拉动经济增长的高新技术制高点,十分契合“一带一路”沿线相当数量国家迫切需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p><p>  此外,航天产业也应该利用其空间技术的信息制高点地位的优势,加强对其他行业和领域的贸易促进作用,实现信息互联互通,进一步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以点带面的效应,并促进一个新型的开放性经济体系的形成,实现互利共赢、平衡发展、资源配置合理可持续的效果。一方面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提供新的动力和增长点,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成果和实惠能够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多赢局面。</p><p>  总的来说,在掌握必要的核心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整合资源,提升科技水平,节约系统建设和运营成本,降低投资风险,是中国航天所必须要做的。开拓国际市场将是中国航天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p><p>  <strong></strong></p><p>  2.对沿线国家提供民用天基基础信息资源支持</p><p>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信息领域的互联互通。由于卫星等宇航产品所在的高空间位置等特殊优势,遥感、通信、导航等空间信息系统在实现大范围、长距离的近实时信息保障中具有极强的优势,因此对于我国“一带一路”战略这样一个涉及地域范围较广、距离较长、地形复杂多变、气候环境、社会治理结构各不相同的跨区域、跨大洲的国家战略来说,其在保障信息交流,实现信息领域的互联互通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天然优势。同时,由于“一带一路”战略涉及基础设施建设、高铁、矿产资源开发、能源通道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影响、粮食安全保障等共同发展的主题内容均是我国遥感观测卫星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应用</p><p>  领域。中国航天需要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方案编制、工程项目建设与运转所需的区域基础信息采集与分析、信息传输与处理分析等方面提供更多的基础信息支持。</p><p>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面向区域提供天基信息支持的能力。以北斗导航系统为例,北斗的建设已形成一定的区域导航能力,尤其是对我国及周边地区。北斗系统也需要有效应对挑战,通过推进国际化,切实维护自身发展权益,拓展发展空间,避免系统建设和发展受制约、被边缘化,客观上也要求更多的国际资源支撑。初步统计,全球已有十多个国家对北斗系统发展提出了应用意向。其中,巴基斯坦、白俄罗斯、委内瑞拉等国在接收机研制、基于北斗服务航空产业等多个方面对我国提出了合作意向,并希望能</p><p>  够得到中国政府的融资帮助。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泰国、蒙古、土库曼斯坦、智利等国家对北斗系统应用也表示了意愿。除了北斗系统以外,我国的民用空间基础设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也都可以而且需要对沿线国家提供天基基础信息的支持,从而能够保障“一带一路”战略所必需的基础信息资源层面的交流与互联互通。</p><p>  <strong>3.以航天产业为媒介推进科技文化交流与互联互通</strong></p><p>  在中国航天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大量的产品、技术、专利和标准等方面的出口与合作。在创造巨大利润和经济价值的同时,使用这些专利和标准规范也能够深刻地影响输入国的科技文化发展,使得这些国家对我国在相关科技领域内的依存度增加。同时,周边沿线国家如以色列等虽然综合航天实力与我国有较大差距,但其国内航天科技的发展不无特色,仍然有许多值得我国吸收借鉴的地方。与这些国家开展航天领域的交流合作,也能够促进我国相关科技领域的发展。</p><p>  从科技合作上来说,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有可能通过多种方式,如系统合作研发、示范应用等,在航天器整星级以及分系统级、地面设备级产品联合研发、技术联合研究、成果技术转移等方面,深度参与系统科研、建造和应用有关工作,促使中国空间技术成果惠及各国社会和民生发展。</p><p>  从文化传播上来说,航天领域尤其是卫星产业所涉及上下游产业十分广泛,如卫星通信的下游产业包括固定、移动卫星服务、数字电视卫星直播等。这些下游的大众消费产业目前在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巨大的经济规模。作为内容提供商,也需要中国航天以相关产业为载体,将符合我国利益的文化和观念传播出去,从而在文化软实力上体现我国的大国影响力,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全面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核心理念,继承和弘扬古丝绸之路所展现的友好合作、互利共赢的宝贵精神,树立中外文化合作交流的标杆和品牌,并借以形成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常态化机制,使相关国家和人们真正从“一带一路”战略中得到实惠,并成为其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建设者,从而从文化软实力和民心民意上为我国与相关国家的深入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p><p>  从外交上来说,需要通过与沿线国家在航天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与沿线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和睦邻友好,逐渐做大我国在沿线国家全方位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增强我国外交软实力和巧实力,实现西进、南下、北上、东拓的总体外交布局,在地缘政治经济关系上构筑一个更为开放、包容和信任的新型关系,并树立我国走和平发展崛起道路的新型大国形象和地位。</p><p>  <strong>4.在国际非传统安全领域发挥信息优势</strong></p><p>  在当今时代,除了传统的安全领域之外,对非传统领域的安全关切越来越多。比如跨国犯罪、恐怖袭击、环境保护、公共卫生以及灾害、食品、信息、航道等。在这些领域,宇航系统所能提供的信息支持也同样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p><p>  中国航天应在此领域进行广泛合作,并提升其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一带一路”沿线局部地区局势动荡,极端势力和跨国犯罪比较活跃,成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不可回避的极大不稳定因素。相关国家在该领域技术相对落后,亟待利用天地一体化卫星技术实现情报获取分析、行动指挥控制,有效地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活动以及种植和贩卖毒品等国际犯罪,实现地区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长远来看,中国航天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对增强和巩固我国在沿线国家的地缘政治优势,并满足其在传统及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各类信息需求具有较大的战略意义。</p><p>  中国航天需要形成对各种非传统安全领域的信息监控、情报获取与采集、应急响应等方面的能力,以满足在国际反恐、打击跨国犯罪、公共安全、灾害防治等领域的需求。</p><p>  <strong>5.保障战略资源开发与自然生态环境</strong></p><p>  “一带一路”经济带矿产、石油、天然气资源储备丰富,地域广阔,地理情况复杂,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资源勘探开发难度大,对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和处理、位置服务信息采集与应用、数据通信的实时陛和可靠性提出了较高要求,亟待通过卫星应用解决上述问题。因而,实施“一带一路”构想,需要中国航天从“地球村”的角度统筹考虑“一带一路”构想所处的生态环境,增强我国在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枢纽畅通等领域所需信息保障方面的战略预警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并向“一带一路”沿线和周边国家辐射,以保卫我国在相关地区的陆上及海上生命线。</p><p>  在保障战略资源开发与自然生态环境方面,“一带一路”战略需要中国航天形成在对沿线国家的成像监视、应急与复杂地形通信、导航等领域的诸多天基信息能力,并产生应用价值。</p><p>  <strong>四、中国航天参与“一带一路&quot;战略的政策建议</strong></p><p>  <strong>1.把中国航天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总体规划</strong></p><p>  充分认识中国航天在建立信息基础设施、传播我国文化、体现大国影响力方面的载体和平台作用,加快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做好中国航天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总体规划、中期规划和近期规划,做好重点项目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划等专项规划,创造条件,并根据实际情况逐步落实。争取在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下确定几个重点型号、工程以及专项,并在国家“十三五”规划重大战略体系中明确其地位、目标以及任务。</p><p>  <strong>2.把握战略机遇,构建中国航天“朋友圈”</strong></p><p>  目前,西方主要航天大国对我国的航天政策基本都是以技术封锁为主,而对其盟国则是较为宽松。为了加快我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步伐,并打破这种技术上的封锁,我国需要构建以中国航天为中心的“朋友圈”。一方面中国航天要以航天技术和产品为核心要素,打开沿线国家的市场需求之门;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在技术、产品输出的同时,不断强化我国所制定的航天领域的标准、规范在他国航天产业中的作用,并在“走出去”的同时积极“引进来”,与周边国家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形成从国家利益上、技术能力上、产业发展上都相互依存的共同体。</p><p>  <strong></strong></p><p>  3.加快推出适应“一带一路”战略的政策条例与法律法规</p><p>  沟通协调科工局、总装备部等政府、军方有关单位,制定相关条例、法律法规,保障航天在国际合作、产品出口、重点项目推进等方面切实可行。对一些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阻碍航天事业发展与对外交流合作的法律法规与监管条例,在确保维护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应该予以废除,并加快重新制定必要的监管办法和政策体系。应仔细深入研究适应于我国对外合作的重点航天领域,如深空探测等,在各重点细分领域加强微观立法,确保实现常态化航天国际合作。</p><p>  <strong>4.加快走向国际市场及推进航天重点领域合作</strong></p><p>  <strong></strong></p><p>  我国应采取行动、制定措施,保障航天产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不保守、不固步自封,积极争取获得国外航天领域订单,打造属于我国的航天品牌。在国际市场出口我国产品时,不局限于单一的整星出口或其他航天产品的批量出口,而是力争提供系统级、综合化的卫星服务和综合解决方案,做天基信息内容服务提供商和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要从简单的卫星整星采购模式到提供卫星运营综合服务,并延伸到下游的数据处理、数据销售等高附加值增值服务。面向未来要加大国际合作力度,确定重点合作领域,拓展合作范围,推动数个重大合作工程项目立项。要整合优势资源,为我所用。要分担成本,降低风险,提高综合效益,建设遥感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卫星公用平台以及国际合作等工程,积极抢占广阔的新兴国家卫星市场。</p><br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航天的需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