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工四院四部转型升级发展侧记
挂满奖牌的荣誉墙重新排序了,贴近天花板的位置被腾了出来。前段时间,一块崭新的、分量更重的奖牌占据了这面墙上最显著的位置,上面赫然写着“全国青年文明号”,获奖主体为中国航天科工四院四部四室总体组。
这是四部在转型升级战略牵引下结出的又一硕果。
“‘十三五’将是四部由型号总体部向体系总体部转变的战略机遇期,从人才资源、专业结构、产业架构、综合管理四个方面持续发力,四部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四院副院长、四部主任刘春谈到四部的转型升级时说道。
产品要“一枪打多弹”
两年前,或是更早,四部交给用户的产品指南不再是厚厚一沓“说明书”,而是一部轻薄型pad。它还可以修复bug,还能不断更新数据。
这是四部为产品“瘦身”而做出的尝试,他们称之为“电子图纸计划”,产品送给客户没多久便好评不断。较之前固定刻板的纸质手册,客户更喜欢这种可以随时把个人想法“变现”的智能装备。四部提倡对产品进行结构优化,努力让自己的产品变得更加成熟起来。
产品通用化,无疑是探索产品结构优化之道的一个好方向。“就如同手枪和子弹,以前一把枪只能打一种子弹,而现在要通过技术创新,让这把枪打多种子弹。”四部的钟副主任略加思索,给出了一个关于“通用化”的形象比喻。
在四部某平台项目的研制过程中,远比手枪和子弹的比喻难得多。“其中涉及到很多技术上的创新点,要攻克的技术难关,也是史无前例的。”负责该项目的小陶说。
如今,这个平台项目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着,成功后将大大减少地面设备的种类,这也意味着实际操作时,将给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
与之配套的,是一个远程保障系统,通过开发配套软件,为用户提供后方保障服务。“两者具备因果关联,正因为产品通用化,降低了设备维护成本,后者的开发才能被提上日程。”小陶颇具信心地说。
资源从“社会锅”里捞
某型号需要一个水下凸膜器件,完成设计后,四部组织了一场生产竞标会。
最终,两家企业胜出——一家是材料优、工艺稍差,另一家正相反。略一思索,四部当了回月老,从中牵线,让两家组合生产,完美地解决了需求。
在四部,这样的竞标会屡见不鲜,这是他们的特色,是四院“小核心、大协作”模式的缩影,也是打造“社会性总体院”的写照。
钟副主任很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个从航天科工集团传承下来的优良基因,并想尽一切办法延续它。“我们擅长总体牵引,有了好点子、好想法,就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去实现它。”
抱定这种认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四部更倾向的做法是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一是可以控成本,二是能够提质量。在四部,已有一套完整的政策,来应对这种经常性的竞争性采购。
竞争,让更多的市场要素参与进来,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市场中的天然矛盾。如今,四部打破了这种方式。
“各取所需吧,我们从型号任务的角度考虑,终极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形成最优的总体技术方案,每个分系统设计都要服务于总体需求和总体方案优化。”刘春说。
竞争意识很快从外部传导进来,最显著的影响就是四部人人有了危机意识。“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这成了四部“未雨绸缪”的共识。
专业师都是“魔术师”
小狄手头同时进行着三个型号,这是他身份转变之后的工作新常态。去年年底之前,他是设计师,之后,改叫了专业师。面上两字之差,背后理念之别。
航天领域,大多数任务以型号为标准划分,这就往往造成把一个设计师固定在某个型号的局面。专业师正是要打破这种局面,它以“专业”为划分要素,按照擅长的领域,把个人划分到不同的型号中去。
“四部的专业师队伍,正在朝着‘跨专业发展、跨型号使用、跨部门分享’的‘三跨’模式转型。依托灵活多样的方式构建专业师队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是四部全力实现人才资源结构优化突破的提升之道。”四部党委书记张书记说。
小狄魔术师般地穿梭于三个型号任务之间,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时间确实紧张,不过好处很明显,在不同型号上干同一个专业,互相借鉴,干起来更得心应手。”小狄说。
如今,四部人才队伍呈现明显的年轻化和高端化趋势。单拿四室来说,31人的队伍,平均年龄30.3岁,全部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更难得的是整体结构呈“橄榄球”式:工作3-5年的中坚力量员工占比43.75%。
“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把他们培养成一专多能的专业师,是为他们个人投资,也是为航天事业创造财富。”钟副主任说。
网络转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