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合作利用卫星定位探究大杜鹃迁徙之谜
(原标题:中外合作利用卫星定位探究大杜鹃迁徙之谜 野鸭湖布谷鸟还将飞过哪儿)“布谷,布谷!”每年四五月份,北京都能听到布谷鸟的叫声,意味着该播种了。布谷鸟学名叫“大杜鹃”,大家对它虽然很熟悉,但作为夏候鸟,离开北京后它在哪越冬、迁徙路线经过哪儿,对全世界鸟类研究者来说,却是一个谜。5月30日至6月4日,北京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和英国鸟类基金会合作,在野鸭湖“环志”了三只大杜鹃,它们将从北京出发,在未来一年里,向人们揭示大杜鹃的迁徙之谜。
大杜鹃是一种在北京春夏季节较为常见的鸟种,分布范围横跨欧亚大陆,从英国的西部到中国再到远东及日本,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大杜鹃有一个特点,自己不营巢、不孵化,它把蛋放在大尾莺和棕头鸦雀以及别的鸟的巢里,人家个头比它小好多,还得喂养它的宝宝。大杜鹃宝宝还爱吃独食,从小就会把寄生巢里的幼鸟踢出去。”北京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工作人员史洋介绍。
有别于鹤类、雁鸭类、鸥类等类群,正因为独特的巢寄生行为,导致大杜鹃的迁徙模式、路径选择、越冬地选择等,可能完全依靠本能,这也使得大杜鹃成为研究鸟类迁徙行为的绝佳样本,大杜鹃也被作为物候监测的指示物种之一。大杜鹃的迁徙数据对于研究其它东亚候鸟迁徙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多年来,相关研究匮乏,大杜鹃的迁徙路线、速率、重要停歇地及越冬地等重要生态学信息,均无人知晓。
2016年,英国鸟类基金会首次和北京野生动物保护中心合作,采用环志的方法,开展大杜鹃迁徙研究。
鸟类环志,就是将野生鸟类捕捉后,套上人工制作的标有唯一编码的脚环、颈环、翅环等标志物,再放生野外,用以研究鸟类迁徙路线、繁殖等的研究方法。
“我们采用的金属环,重量是5克。按照鸟类环志的标准,金属环的重量不能超过鸟类自身体重的5%。”史洋介绍。鸟类自身分布有一个特点,越往北体重越大,越往南体重越小。北京地区的大杜鹃,体重恰好在100克往上,是符合环志要求的最南端了,所以关于东亚地区大杜鹃迁徙研究,选择在北京选取样本。
这次的环志技术,也有别于以往。“过去使用的金属环,上面有编号,每个国家用不同的字母代表。鸟儿放飞以后,全靠人工观察,哪个国家的研究人员观察到以后,就会记录下来,并上传到全世界统一的数据库里。”野鸭湖工作人员方春介绍。而这次,使用的是卫星定位系统。不需要人工观测,就能自动回传数据。
从5月30日到6月4日,专家组成功地在野鸭湖诱捕到3只大杜鹃,经过体长、尾长、翅长、喙峰长、跗趾长、体重等基本生物学特征的测量和健康状况评估后,3只大杜鹃都通过了体检。工作人员对它们进行编号、记录和存档,并把信息提交给全国鸟类环志中心。环志后的大杜鹃,经过补水和健康状况确认后,就地放飞。
为开展爱鸟宣传,野鸭湖管理处还联系了延庆四中、延庆珍珠泉小学等多所学校,让当地学生有机会亲自参与这项科研项目,为大杜鹃命名,并持续关注它们的生活轨迹。学生们和工作人员一起,为雄性大杜鹃起名“小松”,希望它如青松一般不惧风雨,茁壮成长。
作为夏候鸟,每年9月份左右,大杜鹃就会离开野鸭湖,来年春天返回。“它们如果明年能成功飞回来的话,将是鸟类科学研究史上的重大突破。”野鸭湖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刘雪梅说,“我们在这里祈愿,小松和它的伙伴们一路平安,明年再见!”本报记者 于丽爽 通讯员 闫娟
网络转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