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eyEsses 发表于 2017-7-26 22:37:39

【原创文章】看老外走过的弯路—太空浩劫,曲折的航天路

主页菌说  本文由超级loveovergold原创,转载已获授权。
  大量的航天发射故障分析的背后发现,除了火箭工况特殊,存在技术研发难度,尤其是低温液体推进剂加注、泵送、燃烧、冷却等难度特别大,说实话这些技术问题是有一定的发生概率的 ,但大量的故障原因根本上却是管理的问题,包括制度不健全、职责不清、行政命令指挥、流程不完善、执行不力、工作作风敷衍、未闭环管理等问题。
  本人从事管理工作多年,在写本文的时候没有挑选诸如日本LE-7液氢泵叶轮气蚀事故、ATK”天鹅座”货运飞船发射事故(NK-33质量问题)、阿里安5首发内存溢出事故等偏技术问题类型,入选的是痛心的、是管理上本可以避免的、却又造成大量人员和财产损失的案例,非常建议对这些案例反思并彻底改变上述提到的问题!
  开篇不多讲,先看几个案例!
  一、领导瞎指挥—-人类历史上一次性伤亡最惨烈的事故
  1960年10月,在苏联的拜克努尔火箭发射场(位于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境内)发生了一起火箭爆炸事故。这次事故炸死了约200名苏联火箭专家、工程师和前苏联国防部副部长、战略火箭部队司令米·伊·聂德林元帅。对这场灾难苏联官方一直讳莫如深,直到30年后,几个在事故中幸免于难的生还者才向外界透露了这次事故的内幕。
  (一)政治献礼的早产儿
  火箭如果采用液氧燃料,明显的缺点就是它所需的冷冻罐和制氧装置等一切有关设备,很难逃脱间谍飞机以及后来的卫星侦察。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就要求火箭专家们尽快研制出容易隐蔽的常温液体燃料火箭。不久,火箭总设计师米凯依尔·杨格尔设计的采用二甲基肼(UDMH (Heptyl))和硝酸混合物作燃料的SS-7火箭就问世了。严格地讲,这种新型火箭还不够完善,在安全性上并不是很有把握,这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是正常的现象。但偏偏在这个时候,赫鲁晓夫出访美国,为了在谈判桌上多一些讨价还价的筹码,他下令战略火箭部队用尚未使用过的新型火箭,作为洲际运载火箭,向夏威夷以南1000公里的海区发射。要求SS-7火箭必须能匹敌或超过美国大力神和雷神火箭,尽管火箭专家们对SS-7火箭并没有很大把握,但迫于赫鲁晓夫的压力,还是匆匆忙忙执行发射命令。

  SS-7 ‘Saddler’(马鞍)弹道导弹

  SS-7 ‘Saddler’(马鞍)弹道导弹
  (二)官大一级压死人
  发射原定于1960年10月23日,由于火箭第一级的阀门出了故障,发射现场总指挥杨格尔向聂德林元帅报告,火箭不能如期发射,要延期5天。但聂德林不同意延期5天,只宽限了一天,改在24日夜晚发射。杨格尔说这样太冒险,坚持要推迟5天。聂德林元帅就举出三条理由:
  1.苏联已向全世界宣布,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
  2.他相信苏维埃的火箭不会失败,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优于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美国的大力神火箭才会出事;
  3.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条,苏联的国家元首赫鲁晓夫此刻正在美国访问,此时发射意义重大,是政治性发射,赫鲁晓夫正在美国等待着发射的消息,要宣布苏联拥有新的洲际导弹。
  作为一个科学家杨格尔还是“固执己见”。聂德林就不客气地搬出“请执行命令”的纪律法宝,有理无权的杨格尔只好违心地服从了。火箭已安装在拜克努尔发射场第41号发射台,聂德林元帅心急火燎竟违犯规定,决定就地进行维修,不必放空燃料。修复后仍有点滴泄漏,但元帅认为不致危及火箭,别的火箭专家对这次政治性发射也不敢发表不同意见。
  24日夜晚,杨格尔向聂德林元帅报告:“一切准备就绪⋯⋯”元帅的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他十分高兴,因为命令毕竟统治科学。火箭总设计师杨格尔的心却缩作一团⋯⋯
  (三)违反安全制度的瞎指挥
  火箭首次发射是一件大事,聂德林亲临现场督阵。他一如既往坐在发射台不远的地方,自以为在发射安全线之内,心事重重的杨格尔好心地提醒元帅在发射时务必到地下掩蔽部去,元帅却不以为然:“苏维埃军人是不怕死的,我要将现场亲眼目睹的发射情景向远在大洋彼岸的赫鲁晓夫报告⋯⋯”聂德林不肯去地下掩蔽部,大部分专家也只好跟随其后而不去掩蔽部。聂德林与他的部下们谈笑风生,万万没有料到灭顶之灾就要降临。在发射倒记时第30秒钟时,SS-7火箭突然猛烈爆炸,元帅和火箭专家们全部葬身火海。待到灰飞烟灭,发射台已荡然无存。少数几个人虽幸免于难,但多年神志昏迷,大都成了残废。
  几天后,莫斯科的报纸登出了聂德林元帅“死于空难”的讣告。对这场灾难只字不提。事过30年后,终于在第41号发射台原址,举行了这起火箭事故30周年纪念仪式。几个死里逃生的幸存者也被允许讲述当年事故的实情,外界才了解到火箭史上这起最大灾难的一些真相。
  二、焊料出错—-人类历史上一次性伤亡第二惨烈的事故
  对,还是苏联,毛子的航天史是无数鲜血铸就的……
  1990年苏联政府在向驻莫斯科的外国记者开放了位于莫斯科北部860公里处的普列谢茨克(Plesetsk)航天飞行中心。与此同时, 还证实了该中心在1980年火箭由于爆炸造成50人死亡的航天开发史上最大的严重事故。
  “东方号”系列运载火箭是世界上第一个运载火箭系列,包括“卫星号”、“月球号”、“东方号”、“上升号”、“闪电号”、“联盟号”、“进步号”等型号,是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和第一艘载人飞船的运载火箭。
  1980年3月18日, 正在加注推进剂的东方号(Vostok-2M)运载火箭在发射台上突然爆炸,烧死了45名技术人员当场被炸死, 另有5名烧伤严重,被送往医院后也死了。
  东方号芯一级RD-107是液氧煤油发动机,涡轮泵采用H2O2催化分解产生的高温气体作为驱动工质,对类似但避免的事故的调查显示,在过氧化氢过滤器中用铅基焊料替代锡基焊料,导致H2O2分解,从而引起爆炸。

  Vostok 8K72K rocket on display in Moscow at the All Russia Exhibition CentreVostok 8K72K rocket on display in Moscow at the All Russia Exhibition Centre
  老是黑毛子,不行,我调整一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文章】看老外走过的弯路—太空浩劫,曲折的航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