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大事记: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顺利完成
神舟9号2012年6月16日下午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3名航天员进入太空,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6月18日下午,神舟9号成功与天宫1号目标飞行器实现自动交会对接。6月24日,航天员刘旺操作飞船顺利完成于天宫1号的手控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
2012年6月16日18:37,神舟9号飞船载3名航天员由长征2号F遥9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准确入轨。飞船入轨后,经地面远距离导引和自主控制飞行后,于6月18日14:14,在距地面高度343千米的近圆轨道上,与天宫1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自动控制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18日17:07,航天员景海鹏首次成功进驻天宫1号,随后,刘旺、刘洋依次进驻。
神舟9号与天宫1号的首次交会对接虽然是自控的,但它与2011年神舟8号与天宫1号的首次无人自控交会对接相比有四大调整:一是飞船手动控制系统首次加电。这是此次自动交会对接的一项重要备份手段,在自动交会对接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可以由航天员实施手动对接或撤离。二是在阳照区进行。从400米停泊点到对接接触全过程在阳照区内进行,以进一步考核光学测量设备在光照条件下测量精度和抗光干扰能力,对地面控制的及时性和应急能力也是一种严峻考验。三是对接后航天员首次进入天宫1号。此次任务载人飞船与天宫1号实现空间连通,航天员首次进入在轨的天宫1号驻留,并开展工作。四是应急手段进一步完善。与首次无人交会对接任务相比,这次增加了50多种应急交会对接模式,进一步提高应急情况下,成功实施自动对接的可靠性。
与神舟8号相比,神舟9号飞船技术状态并无太大改变,最大的特点就是载人。神舟9号此行有两个重要使命,一是掌握手控对接技术,二是把包括1名女航天员在内的3名送入天宫1号生活和工作。
与神舟8号一样,神舟9号全长9米,最大直径2.8米,起飞质量8.1吨。神舟9号和天宫1号实现刚性连接后,航天员顺利打开了神舟9号返回舱舱门,进入轨道舱;航天员完成了对接通道检漏与复压后,顺利打开轨道舱前舱门,进入对接通道。经过约3小时的对对接机构进行充气、密封性检漏,以及使天宫—1与神舟9号两侧的舱内压力平衡等工作,航天员景海鹏用钥匙成功打开了天宫1号实验舱舱门,然后以飘浮姿态首次进入天宫1号。随后,航天员刘旺、刘洋陆续进入天宫1号。
由于天宫1号已经在太空运行200多天,因此要首先确认其舱内是安全的,航天员才能进入。神舟9号和天宫1号首次对接后,由天宫1号负责组合体飞行控制,神舟9号处于停靠状态,但如果出现故障,神舟9号则可以立即进行“替补”。组合体内部环境的统一控制是未来载人空间站运行的重要技术。因为有人参与,可对大气环境进行验证,所以神舟9号和天宫1号之间的通道是否畅通至关重要。
在组合体飞行6天后,所有航天员从天宫1号回到神舟9号内,两个航天器分离,然后于2012年6月24日进行首次手动控制交会对接试验。其主要过程为:组合体对接机构解锁,神舟9号和天宫1号分离,神舟9号飞船撤离至与天宫—1相距400米处停泊,然后神舟9号飞船以自动控制方式接近天宫1号;在距天宫1号约140米停泊点改为手控模式,神舟9号在航天员的手动控制下与天宫1号进行第2次交会对接,再次构成组合体。其目的是掌握手控对接技术,再次验证交会对接技术及对接机构等部件工作的可靠性与稳定性,进一步考核对接机构的重复使用性能。
神舟8号的2次对接全部采用从后向进入的对接,即飞船在后,天宫1号在前。神舟9号与天宫1号的第1次进行的自控对接仍是从后向进入的自控对接,但第2次进行的手控对接是从前向进入的对接,即飞船在前,天宫1号在后,采用神舟9号相对天宫1号前向撤离和反向接近的飞行方式进行。
这是中国第1次进行手动控制交会对接。此前,“神舟”飞船手动控制系统是自动控制系统的备份,由于自神舟5号以来,中国历次载人航天任务中自动系统运行良好,手控系统从未启用过,这次任务对其进行全面验证。不过,采用手控交会对接对航天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交会对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3种偏差,一是左右上下的俯仰偏差;二是位置偏差;三是发生了旋转,产生了姿态的偏离。因此,要求航天员对这6个自由度的偏离有很好的把握。
为了完成任务,研制了手控交会对接的模拟设备,还专门研制了单项的训练模拟器,并对现有的全任务训练模拟器进行了增补和改进。航天员在手控交会对接模拟器里分两种工况训练:第一种是航天员对自动交会对接模式进行实时监测,并协助地面完成相关工作;第二种是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训练,这时要操纵跟神舟9号工况一致的手控交会对接系统来驾驶飞船,模拟与天宫1号对接。
负责手控交会对接的刘旺在地面进行了1500次以上的相关训练,而且成功率是100%。为了确保成功,另2位航天员也都掌握了手动控制对接技术。在6月24日的手动控制交会对接中,神舟9号不仅实现了与天宫1号的精准交会对接,而且仅用了6分钟,比自控交会对接少用3分钟,让中国航天员体验了“开”飞船的滋味,为“神舟”飞船的正常运行增加了一个重要的“安全阀”。
神舟9号航天员在天宫1号里实验、睡觉、锻炼,在神舟9号里吃饭、上厕所。他们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在轨飞行任务。然后于6月29日乘神舟9号返回舱安全落地。在很短时间内,地面搜救队就来到了返回舱边。搜救队通过服装颜色区分工作种类,红色工作服是搜救人员,白色工作服是航天员医监医保人员,蓝色工作服是返回舱处置人员。返回舱处置人员打开返回舱。此后,医监医保人员进入返回舱对航天员健康状况进行初步的医学检查和确认,在返回舱内协助航天员初步的重力再适应,包括肢体运动,逐步站立适应。
天宫1号与神舟9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全面实现了“准确进入轨道、精准操控对接、稳定组合运行、安全健康返回”的总目标,称得上结果圆满、过程完美、成果丰硕。这次任务在中国载人航天史创造了多个第一:它是“神舟”载人飞船重大改进以后的首次载人飞行;航天员首次完成手动控制交会对接任务;航天员首次进驻在轨道上的人造天体——天宫1号目标飞行器;女航天员首次登天……航天员在太空的飞行时间也是当时中国载人航天有史以来最长的一次,在此期间做了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突破了一系列的关键技术,取得了一大批宝贵的试验数据,为中国航天载人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使中国对太空的认识、对载人航天规律特点的认识更加深刻全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