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ICD新文件,真正迈向全球化标配化
北斗兼容互操作标配化全面推进,将在2020年实现近100%国内市场覆盖率,当年包含北斗功能的智能移动终端销量接近5亿台,社会持有量达到近14亿台,成就中国导航定位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用户群体,产值达到4000亿元人民币,占有全球20%左右的份额。
日前,北斗系统发布ICD新文件《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为B1C和B2a公开服务信号(测试版),这是北斗系统真正迈向全球化的重大步骤。“一个实际行动要胜于一打纲领”。这一行动非常的伟大,非常酷,是人们翘首期盼很久的事情。“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伊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新文件,虽然姗姗来迟,但是终于来了。现在已经进入北斗系统的第三阶段,就是全球化阶段,实施北斗三号。北斗三号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融入GNSS全球化标配化进程,才能真正发挥其服务全中国全世界全人类的建设和运营宗旨。
新文件第一次将北斗三号星座由30颗卫星组成的信息发布出来:“北斗三号系统空间星座由3颗GEO 工作卫星、3颗IGSO 工作卫星和24 颗MEO 工作卫星组成,并视情部署在轨备份卫星。”请注意,这与原来一直说35颗卫星的提法,有明显差异。更加重要的是新文件把与其它GNSS系统实现兼容互操作的事情,提上议事日程。新文件公布的两个频点,正是GNSS的互操作频点。其中B1C和B2a信号分别是:以载波频率1575.42 MHz为中心的32.736 MHz 带宽内的B1C 信号和以载波频率1176.45 MHz 为中心的20.46 MHz 带宽内的B2a 信号。
1575.42MHz和1176.45MHz这两个频点,也是美国GPS L1 C/A码、L1C码和 L5码民用互操作的中心频率,又是欧洲伽利略系统E1公开服务(OS)信号和E5a信号的民用互操作中心频率,还是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所增加的CDMA信号所选择的L1-OC和L5-OC信号的民用互操作中心频率,当然更加是日本与印度所选择应用的L1C和L5应用的互操作中心频率。可见这是全世界GNSS共同使用的频点。
由此可见,1575.42MHz和1176.45MHz这两个频点,是所有的GNSS系统毫无例外地均采用的互操作中心频率。首先,所有的GNSS单频接收机,1575.42MHz将会是必选的频率,而今后的双频接收机,会逐步将另一个频点选择在1176.45MHz上,这样全球的GNSS兼容互操作接收机,会形成以这两个频点作为标准配置,也就是标配化必选频率。这样能够充分利用在空间运转的导航卫星资源。实现标准化配置,或者说是标配化,不是你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一种大趋势,是产业与市场使然,可以说,谁把握了标配化,谁就赢得了市场主动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