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g001 发表于 2017-10-27 10:49:14

美报告称美军太空系统面临4大威胁 波及所有军用卫星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近日发布《第二个太空时代的态势升级与威慑》报告,探讨了美国太空系统面临的不断变化的威胁、威慑理论与其在太空领域的运用,以及2016年举行的太空危机演习的研究结果。
  太空演变为对抗领域
  ①第一个太空时代(1957~1990年)。美国和苏联围绕争夺太空优势展开激烈竞争,两国卫星占全球卫星的93%。

  ▲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号”(Sputnik,又译”伴侣号“)发射
  ②第二个太空时代(1991年至今)。太空环境的典型特征是更具多样化、破坏性,更加无序、危险,太空能力开始扩散到许多其他国家和商业公司。如今太空领域呈现出许多与其他领域不同的不对称性,形成了特定的威慑环境和独特的政策影响。

  太空系统面临的威胁
  根据攻击机理,太空系统面临的威胁可分为四类:动能物理攻击、非动能物理攻击、电磁攻击、网络攻击。尽管美国国家安全空间系统可用于支持全谱冲突,但它们没有为应对全谱威胁而进行设计,当前几乎所有军事卫星都是为良好太空环境设计的。
  太空威慑与态势升级的动态机理分析
  该报告通过比较核威慑演变与太空威慑演变的共性与差异,获得了一些适用于太空威慑的经验教训。
  ①新的太空参与者可效仿核威慑态势,采取以下三种太空威慑态势:确定报复战略,威胁对手在遭受太空攻击时会实施大规模报复;不对称的态势升级战略,在对手行动之前威胁要攻击其太空能力;激励战略,激励超级大国代表本国进行干预。
  ②随着许多国家发展更精细的核与太空能力,它们开始依靠太空执行非核任务。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可行性值得怀疑。
  ③太空态势升级可分为蓄意和意外两种。控制意外态势升级往往要依靠风险降低措施,比如提高空间态势感知能力、制定太空行为规则和规范等。
  ④美国及其盟友如何最小化意外态势升级的风险并最大化对蓄意态势升级的威慑效能?政策制定者要做的第一步是明确传达其抵抗和应对攻击的能力与决心,确定应对太空攻击的态势升级选项并对这些选项排序。为了评估在什么情况下选用哪个选项,政策制定者应关注五个关键问题:归因、可逆性、弹性、临界条件、不对称性。
  太空危机演习的结论
  为了更好地理解太空威慑与态势升级的动态机理,CSIS和安全世界基金会在2016年11月9日~10日联合举行了“太空危机动态机理与不确定性”虚拟演习。该演习采用了三种作战想定以探讨三类态势升级:事故导致的意外态势升级、误判导致的意外态势升级、蓄意态势升级。演习的三个作战想定产生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果,对决策过程有重要影响。
  ①归因:拥有更多太空能力的一方在遭受攻击时也会失去更多,与拥有较少太空能力的一方相比,他们更为重视对攻击的归因。
  ②可逆性:射频干扰是最普遍和有效的空间对抗能力,由于是完全可逆的,攻击方认为干扰不太可能引发态势升级,而防御方则认为此类可逆攻击的威胁很大。
  ③弹性:参演方通常能在太空能力被削弱后转用其他能力,比如使用非太空能力、采购商业太空服务或利用盟友的太空能力。
  ④临界条件:参演方通常不愿在太空使用动能攻击,动能攻击更有可能引发态势升级;会在冲突早期对太空系统实施网络攻击,网络攻击被视为更有用且威胁性较低的冲突工具;更愿意在其他领域升级事态并实施动能攻击。
  ⑤不对称性:参演团队不能轻易区分战略和战术太空系统,这使得太空领域的态势升级行动比常规领域更加存有不确定性。
  建议
  ①发展归因能力:归因能力的不对称可提供重要竞争优势,通过提高反击的可能性和可信性,可慑止潜在攻击者针对美国太空系统实施态势升级行动。
  ②增强弹性:美军太空系统可转换为由大量分布在多种轨道上的廉价、较小卫星组成的更具弹性的星座,或者将军事有效载荷寄宿在商业和国际卫星上。
  ③重新评估可逆性:美国应同盟国进行广泛讨论,以了解他国如何看待不同类型的可逆攻击,确保对同一类型攻击有统一的反应。

  ▲美国家航天委员会举行首次会议,美国副总统兼委员会主席彭斯发表讲话
  ④甄别态势升级临界条件:关键的临界条件包括,跨越地面攻击和太空攻击之间的界线,以及从非动能太空攻击转向动能太空攻击。
  ⑤炫示能力:可考虑炫示或公开一些空间对抗和归因能力,更有效地向潜在对手传达可信威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报告称美军太空系统面临4大威胁 波及所有军用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