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学中 Weak lensing 现在的研究进展如何?
(我知道回答这个最好的办法是自己调研文献,但是还是想提出来,一方面能给我一些指导,一方面给后人留下福利。想给这个问题的定位是非科普向。) 1.现在对CMB的B模探测的力度在逐渐加大,但是近10年内可能不会有卫星探测计划了,地面的包括升级之后的BICEP3,还有南极的Keck array,包括中国未来将在西藏放的CMB探测器等等。但是对于地面探测而言,weak lengsing是一个很重要的污染,如果能结合未来的各种光学,21cm的巡天计划的…谢邀,简短回答一下,知乎可能不是特别适合这样的学术讨论。而且问题问得比较宽泛,要回答清楚恐怕不是几百字可以解决的问题。我个人觉得类似的研究前景问题,直接去和做相关工作的老师深谈更有效一些。CMB我研究的很少,但是说分析数据做不出好东西我不是特别同意。地面的CMB计划并不见得比空间项目更差。由于建造周期更短,维护更方便,地面计划的探测仪器能是可以超过空间望远镜的。另外,空间望远镜主要是避开了大气的影响,并不能消除引力透镜污染。题主已经提到了BICEP3, Keck array这些项目,说明是意识到新的观测项目正在建造,为什么又觉得没有数据可以分析呢?CMB B模观测实际上非常重要的问题。
引力透镜方面,宇宙学研究重要的课题主要是精确限制宇宙学模型,研究暗能量状态方程(包括暗能量是否演化), 验证广义相对论(或者证伪广义相对论),研究宇宙物质三维分布,研究暗晕和子暗晕的物质分布从而限制星系形成理论。
想要进一步了解引力透镜能干什么,一个很好的办法是去看看各种引力透镜项目的Science book.如果想要了解当前引力透镜数据可以研究的问题可以去看CFHTLens, SDSS的引力透镜文章,未来5年引力透镜的课题可以去看DES, HSC, KiDs的Science book, 如果想知道未来10年的引力透镜研究可以去看LSST, Euclid的Science book.
要加入到引力透镜的研究中我们当然是非常欢迎的。从理论上研究就是要造各种巧妙的方法来利用引力透镜,然后还要详细考察各种方法的系统误差。如果对宇宙学感兴趣,可以去北京大学找范祖辉教授。如果对星系形成中引力透镜的应用感兴趣,欢迎来国家天文台和我讨论。
从观测上研究现在最大的困难是望远镜点扩散函数带来的测量偏差。下一代引力透镜观测要求测量偏差不能超过1%,但是点扩散函数在CCD不同位置的涨落就可以达到这个水平,如何克服,仍然需要做很多工作。上海交大的张骏教授,紫金山天文台的李国亮教授主要研究这些问题。
再就是可以学着处理现在已经释放的数据(CFHT,SDSS,BASS, Frontier field, KiDs release 1)。这方面也欢迎来国台和我讨论。
总之还是建议能和真正做研究的人面对面讨论。发布于 2016-01-02弱引力透镜(以下简称WL)是一个潜力非常大的方向,未来十年将有大批数据出来。但是呢,目前仍然处在初期研究阶段,观测和理论都尚未成熟。在此简单介绍最近WL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展望,许多个人观点,如有偏颇请多多包含。
(1)观测
WL的初次观测是哈勃望远镜的COSMOS项目,扫了1 deg^2 的小片天空,2009年首次发表了结果(https://arxiv.org/abs/0911.0053)。虽然他们证明出来的宇宙模型亲们其实早就知道了(因为观测的面积太小了没什么限制能力),他们还是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WL能做”。
但其实要证明“WL能做”不容易。回到本世纪初2003年,CFHTLS 要测量WL,对着150 deg^2的天空狂扫了5年。快进到08年末09年初,盯着最终数据看了半天,充满了测量误差。然后科学家们重新组队,这次叫CFHTLenS(上海师大Fu Liping老师是其中一员),把以前的数据分析程序大都扔了,从头开始写了一套新的。又过了3年,CFHTLenS的小伙伴们终于用同样的数据但是崭新的程序测到了WL,发了一堆paper,开心开心!而且他们还很好人地把数据全都放到网上让人随意蹂躏(同一组人后来又扫了700 deg^2的天空,2016年发布了数据RCSLenS,但介于和CFHTLenS相似,不再详述)。类似CFHTLenS的项目还有CS82,但是数据不公开(不过貌似国台和北大是参与者?)。
目前正在进行的两个上千deg^2的大项目是欧美合作的Dar Energy Survey(DES)和日本NAOJ+美国普林斯顿的Hyper Suprime-Cam(HSC)。前者扫的面积大但是比较浅,后者面积小但很深。DES已经用130多deg^2 的性能测试数据出了一系列paper,HSC目前还没有什么动静(醒一醒!)。他们算是为未来的巨大项目做准备的中型项目。很多人员都是和Euclid,WFIRST,LSST重叠的。
想提下CMB lensing。最初大家都懒得理这个话题,因为觉得一时半会儿测不到啥玩意儿。但是到2011/12年的样子,就有几个组连续测到了CMB lensing(ACT:http://arxiv.org/abs/1103.2124,SPT:http://arxiv.org/abs/1202.0546, Planck:https://arxiv.org/abs/1303.5077),到2015年Planck第二次发CMB lensing的数据,已经是40σ了。让人刮目相看!
同时也想提一下21cm社区说要做WL说很多年了包括SKA,CHIME,LOFAR…等。他们想用intensity mapping来弄。但是暂时没有成果出来(前景尘埃污染太严重)。以后他们弄出来了再来补充。(国台在做的天籁项目,感觉是和CHIME类似的,不是很确定是否也要做WL?)
展望未来,近十年地面和天空都有项目并已经拿到钱要弄了。以下是答主做的不完全列表,包括galaxy lensing和CMB lensing:
其中Euclid、LSST、AdvACT都是要扫半片天空的巨大巡天。数据出来肯定震撼全人类。CMB社区正在讨论弄一个地面的CMB-S4,和AdvACT一样也是扫半天,但是更高解析度(具体的数值还没有定下来)——他们想做lensing其实是为了给primodial B-mode(宇宙初始引力波) de-lens,是把我们宝贵的WL当作噪音来去掉的(桑心)!所以总觉得差不多就行。现在要靠CMB界小部分对WL本身有兴趣的人推他们去做更高的解析度。我们就拭目以待吧。
(2)理论
WL本身不需要太多理论,因为它就是3D的暗物质分布投射到2D平面上去。所以相关的暗物质分布的纯理论对于宇宙学其他方向(星团,BAO,RSD,星系分布等)都一样有用。现在的理论方向集中在小尺度上的暗物质分布的功率谱(small scale matter power spectrum),用Perturbation Theory和Effective Field Theory来解(请不要让我解释它们。。)。
专门给WL做的理论的研究小组,大都逃不脱要跑模拟的命运,因为纯写方程太难了。之前大部分人都跑只有暗物质的N-body模拟,现在有人开始慢慢把重子加进去,因为大家意识到重子对暗物质的分布也会产生影响。也有人开始加中微子进去,因为WL可以帮助探测中微子,几乎可以肯定地在未来十年能确定中微子的总质量。另外国台和北大有人在做非高斯分布统计方法(non-Gaussian statistics),来测量power spectrum测量不到的小结构的非线性物质结构。同学们,这个在未来会很!有!用!
而最紧要的理论,我认为是了解WL相关的各种systematics(google translator给我翻译是“系统学”?!靠墙罚站去!)。参照狐狸先生的回答,我想应该是他说的“测量偏差”。我列出几个比较严重的,必须马上学习的对象(有可能造成10%级别的偏差):(1)photometric redshift (光测红移),(2)shear measurements(星系形状的测量,上海交大有人在做),(3)intrinsic alignments(星系内在的对称排列),(4)baryonice processes (重子对星系的影响),(5)covariance matrix estimation(协方差矩阵估计)。
(3)推荐review(2016/5/3补充)
比较简单易懂的:Hoekstra&Jain2008, Refregier2003
最新的:Kilbinger 2015
比较全面的:Schneider2005, Bartelmann2010
PPT:C. Heymans的四节课:1,2,3,4,Martin White 2004
正在看此贴的你,还在犹豫什么?赶快加入WL大家族,为了揭开暗能量之迷而奋斗吧!编辑于 2016-05-03首先给题主一些自我见解的comment。我本科科研都是在了解CMB(尤其是偏振)。我觉得你这个第一点说的不是十分恰当。weak lensing对CMB B-mode的影响集中在l~1000的尺度,而B-mode包含的主要宇宙学信息集中在l~100左右,所以实际上lensing构不成太大的污染。实际上比较重要的污染来自dust(参见arxiv:1409.5738及1502.00612)。
CMB研究现在大约大家主要关注点还是在polarization吧,其他的都已经玩的差不多了。而且比较多的是和其他观测手段做cross analysis。
国内大尺度方面我比较了解的不多。清华的Charling Tao(前老板)的组做的比较杂,从AGN到BAO到超新星都有,以前也有做weak lensing的不过现在不多了;北大的范祖辉老师的组全部都在做weak lensing,是国内做的比较不错的组。
再详细的我也还在学习_(:зゝ∠)_。新的老板做的工作也和weak lensing有关。他们刚完成的工作是利用CFHTLens得到的weak lensing数据跟Planck拿到的SZ数据做cross,来追踪暗物质晕里面那部分‘丢失的重子’的分布(见1310.5721)
我只说这些我目前知道的部分,希望有更多的前辈来发表见解。编辑于 2016-01-02我觉得提问的朋友自己似乎有些混乱, 回答的虽然都挺好的但是,还是有些乱.
weak lensing是一个比较大的概括的方向, 提问者似乎关注的是cmblensing的问题,和传统上的weak lensing 还是不太一样的. 还有有些回答也不是很确切,比如说" WL的初次观测是哈勃望远镜的COSMOS项目.... " 这个说法似乎不太妥当。
wl 一般是利用背景星系的微弱形变来估计前景天体的物质分布。一般可以从研究对象来说,前景天体可以是1)星系, 这个就是所谓的 galaxy-galaxy lensing; 2)星系团;3)宇宙大尺度结构(这个就是所谓的cosmic shear), 此外还有提问者所谓的cmb lensing, 但和1,2,3点不太一样。(顺便一提,这3点都有很多年的研究历史了,不是09年才确认能够研究的)。此外这个分类方法也是比较笼统,还有一些更细致和小的方向。
这三点由于其强度和特性的区别,其研究方法也不太一样, 不好一概而论。
例如1) 星系背景源少,一般都是把很多星系叠加到一起来看星系的平均特性。 而2)星系团背景源多,是对单一星系团逐个研究的,这个有很多还结合了strong lensing 或x-ray 等其他方法。 而3)cosmic shear则需要大天区的survey来做统计,比如计算物质功率普。
CMB lensing 和21cm lensing 不太一样的地方是,它们的背景源不是星系而是 cmb 光子和21cm辐射。 它们也主要是为了计算大尺度功率普。此外lensing还是cmb 偏振的污染源,也是一个热门方向。
我觉得这个回答的都很笼统,可能会造成一些误导。 象 狐狸先生 所说的,最好还是到各个大学和天文台相关的老师聊一聊。
当然也可以读一些review的文章, 例如上面回答所列举的。发布于 2016-08-28也希望听听大神们简单的分析,没记错的话,David Weinberg12年写的关于dark energy probe里面貌似有weak lensing的一个章节。感觉要请Rachel Mandelbaum来说说, 她是这方面的大神。Ying Zu到Rachel组里后他最近的iHOD方法里面就结合了clustering和weak lensing的研究,不过主要是研究galaxy formation and evolution的,至于宇宙学方面,可能还要等更多的数据。发布于 2016-01-0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