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诧风云”代号711,我国十余颗气象卫星将发,探测云雨专用要素
上观新闻消息 我国以“风云五号”和“风云六号”为代表的新一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将形成全球观测系统。“风云人”告诉参观者:未来,我国还将发射低轨和高轨综合探测卫星、云雨专用要素探测卫星等10余颗气象卫星。
你知道天上有多少中国气象卫星吗?迄今我国已成功发射16颗气象卫星,现9颗在轨稳定运行,其中风云二号和三号各4颗,还有1颗风云四号。
今天(28日),今年22岁的上海交通大学机动学院博士新生王力为,作为钱学森图书馆第100万名参观者入馆。这是他本科以来第8次进馆,而这次正好见识了当天开幕的“叱诧风云——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四十载的壮丽征程”专题展览。他发现,“风云家族”单号、双号,分别代表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从1988年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成功发射,到两周前刚刚成功发射的风云三号D星,中国风云系列卫星全面升级换代,天气预报准确率已从上世纪的50%提高到现在的90%。
风云一号至四号气象卫星的1:4等比模型并排在列
在现场,风云一号至四号气象卫星的1:4等比模型一字排开“比大小”。全展通过150余幅图片、近40件实物展品与珍贵历史文献,讲述了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从立项起步、艰辛研制,到成功投放使用、形成卫星家族的历史进程。今年是风云气象卫星正式命名40周年,而这段历史与上海息息相关。上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指示“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1970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下达气象卫星研制任务。1977年11月,国防科工委在沪召开气象卫星工程第一次大总体方案论证会(“7711”会议),确定我国气象卫星工程的代号为“711”,并将首颗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命名为“风云一号”。
参观者中,还有我国风云一号A、B、C、D星的总设计师,风云三号卫星工程副总师孟执中院士,他在展览上发现了自己15年前在风云一号D星发射现场的照片。事实上,风云一号系列卫星升空的最初几年并不完全成功。孟执中等介绍,就在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后两天,风云一号C星发射,完成了中国气象卫星研制历史从屡遭挫折到圆满成功的完美转身。该星也被国人称为“争气星”,其成功发射还作为20世纪末中国三大事件之一,被铭刻在中华世纪坛,昭示后人,激励来者。
风云三号微波成像仪及风云四号卫星微波探测试验载荷
专题展的中心位置,展示着随风云卫星上天的一人多高的有效载荷——风云三号微波成像仪。它是当时国内技术难度最高的载荷之一,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遥感数据已在降水、土壤湿度、海面风速、海冰和积雪深度等要素探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是此次6件大尺寸展品之一。微波成像仪的身旁,则是搭载于风云四号卫星的微波探测试验载荷,它实现了全球首次静止轨道微波探测技术验证,以及全球首次425GHz频段探测,为风云四号微波星研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为王力为颁发纪念证书,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为他颁发纪念品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张春明透露,我国以“风云五号”和“风云六号”为代表的新一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将形成全球观测系统,进一步提升大气环境监测能力。在专题展的展望板块,“风云人”告诉参观者:未来,我国还将发射低轨和高轨综合探测卫星、云雨专用要素探测卫星等10余颗气象卫星。在低轨,具备灾害天气快速响应、偏振激光雷达风场探测、微波雷达云探测、临边大气探测能力;在高轨,具备区域超快成像能力,图谱合一探测能力,以满足我国气象、水文、农业、防灾减灾、气候变化、国家安全等保障需要。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获悉,展览免费对公众开放,展出至2018年2月28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