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甲火箭团队高密度发射下科学管理保成功、保交付
图为211厂长三甲系列火箭总装现场。
1月12日,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我国北斗三号工程第三、四颗组网卫星,正式拉开2018年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高密度发射的序幕。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年初型号工作会议上透露,集团公司今年计划实施35次宇航发射任务。记者了解到,这其中,有14次任务由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完成,占到了集团公司全年宇航发射任务的40%。
不仅如此,长三甲系列火箭型号办副主任覃艺告诉记者,该型号已经针对保成功、保交付的任务需求,对2018年~2020年的任务进行全面策划,预计在这3年里,有40次左右的发射任务等待着他们去执行。
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这支被称为“金牌火箭”的团队将作出怎样的回答?
加速度 多举措统筹生产
为了应对空前高密度发射挑战和人员设备紧张的局面,长三甲系列火箭团队将通过一系列科学稳妥有效的举措,解决这一问题。
长三甲系列火箭副总指挥刘建忠说,型号从2015年开始逐步实施“去任务化”工作。 “虽然不同火箭的构型不一样,但部段构成是相同的,只要统一火箭的设计状态,就可以实现组批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为此,型号办制定下发相关管理办法,逐步实现单机产品去型号化,型号产品去任务化。
按照方案,长三乙火箭可实现在总装齐套阶段确定产品的发次代号,进入出厂测试阶段前再明确具体任务,逐渐形成“流水线”生产总装方式。
除了基础级火箭以外,上面级的通用性和互换性也逐步提高。基础级和上面级的接口全部一致,上面级可以实现和基础级火箭任意搭配。此外,鉴于北斗三号工程的卫星由不同的单位研制,为应对任务变化,快速反应,上面级只要更换卫星支架和部分电缆,就可以适应不同厂家的卫星,按时保质地完成发射任务。
一院围绕型号任务目标,加强顶层策划,分解细化计划,全力推进各项措施的落实。通过设立“保成功、保节点、保增长”专项奖励措施,对成功完成型号飞行试验任务、按时完成型号研制生产作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同时,通过识别生产的短线和瓶颈,不断寻求解决办法。
以前用于三级箱体环形焊接的设备只有一套,生产一个三级箱体大概需要40天左右,全年的生产能力最多只有10个。为解决这个问题,该院统筹协调生产能力布局,合理调配生产力,使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在集团公司、一院和长三甲系列团队的共同推进下,三级箱体的生产工位得以增加,预计新设备将在今年6月投入使用,实现双工位装配。
同时,通过充分利用211厂天津公司的生产能力,型号的二级箭体和部分助推器产品已转产天津,部分整流罩产品及其他更多产品也将转产天津,实现京津两地生产资源的充分统筹利用。
除隐患 全方位质量控制
长三甲系列火箭总指挥岑拯指出,发射场的工作其实只是整个型号任务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的研制工作要在家做好,试验队要优化发射场的测试流程,缩短工作周期。
“在保证测试覆盖性的前提下,合并测试并减少重复测试项目,是缩短周期的途径。”刘建忠说道,现在,试验队已将发射场的任务周期缩短至20多天。未来,增加发射场后端测试设备、提高并行测试能力,是试验队缩短任务周期的努力方向。
覃艺介绍,目前型号任务的发射计划具体任务已精确到天,生产能力也是按天安排,余量很小,这就要求生产、交付、总装测试不允许出现任何影响发射计划的问题。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形势,质量意识更要挺在前面。长三甲团队大力推进落实集团公司各项质量要求,尤其重点加强对技术状态和成败型关键产品的质量控制。
针对重点工程,型号团队更是严上加严,提高质量一致性和稳定性,优选质量最好的产品;增加产品测试考核;严格控制超差产品和超包络产品的使用;严格技术状态变化和产品过程质量控制,保证重点工作任务的完成。
在人员力量安排方面,目前型号任务采用两支骨干队伍同岗同责两班倒的人员配备,确保了高密度发射时期型号队伍“人手不紧缺”。覃艺表示,在采取超常措施、加班加点保产品按时交付的同时,更要严慎细实地确保产品质量,尤其要关注重点产品的设计、工艺和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不放过任何问题和隐患。(任悦鸣)
来源:网络转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