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领域的“常胜将军”——任新民
任新民是安徽宁国人,1915年出生。作为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他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等6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逢难必克,每“战”必胜,同事们称他为中国航天领域的“常胜将军”。任新民
从零开始,把中国卫星送上天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托举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向太空,照亮了我国的飞天之路。
这是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这一刻的成功来之不易!作为火箭技术总负责人,任新民难掩激动的泪水,想起了过往的岁月……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世界首颗人造卫星后,毛泽东主席审时度势,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不久,我国的人造卫星计划正式启动,任新民担任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总负责人。
当时,中国工业一穷二白,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任新民肩上的担子非常重。
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决定任务攻关的成败。研制发动机的过程异常艰辛,不仅要弄懂许多设计难题,还要攻克诸多材料与工艺方面的关键技术。种种困难如同一道道关卡,横亘在攻关路上。
每当遇到“拦路虎”,任新民就想起与钱学森初次相见,谈及中国能否造出自己的火箭和导弹时,钱学森那掷地有声的回答——“外国人能造出来的,中国人也能,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
凭着钢铁一般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科技攻关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然而,在使用遥测弹测试发动机性能时,却发生了意外情况:弹头未落入预定弹着点。
由于时间紧急,任新民心急如焚,带领大家在茫茫大漠苦寻弹头残骸。当时已年近花甲的他拄着拐杖,和年轻的战士一样,白天翻越一个个沙丘到处寻找,夜里则靠盖沙子取暖。
到第五天,终于找齐了所有弹头残骸。有了确凿的“物证”,任新民顺利查出故障原因,成功排除了问题和隐患。
此后,任新民又成功实现了火箭整流罩平稳分离。在火箭发射前夕,为保险起见,他提出要在火箭二三级之间涂抹二氧化钼(mù),防止火箭发生“冷焊”现象,影响分离。实践证明,这种“万无一失”的做法,对托起卫星成功升空十分必要。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获得了成功,周总理亲切地称任新民及研制试验有功的人员为“中国放卫星的人”。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立下军令状,要研制出氢氧发动机
在同事眼中,任新民是中国航天领域的 “常胜将军”。但任新民心里清楚,干航天哪有“常胜将军”?稍有半点马虎,就会酿成大错。
在新型火箭研制的征程上,他一次次拿出顽强的战斗意志——在研制氢氧发动机时,更是如此。
火箭飞行的动力源于发动机,与常规发动机相比,氢氧发动机效率高、推力大。但研制氢氧发动机,需要突破更多技术难题,最关键的在于低温和储存技术。当时,美国、苏联已掌握相关技术,任新民迫切希望中国也能有所突破。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原计划使用常规推进剂发动机,把氢氧发动机作为备选。得知这一消息后,正在外地出差的任新民,匆匆赶回北京。
在表决时,他掷地有声地说:“氢氧发动机这个台阶迟早是要上的,我们现在能上得去,我可以立军令状!”于是,氢氧发动机成为第一方案。
当大家万分期待时,火箭却在首次托举卫星时,由于发动机原因,发生了二次启动失败。任新民力挺的项目遭遇了滑铁卢,一时间质疑声四起。
越是最困难的时候,越是快要成功的时候。任新民鼓励大家:“掉下来并不可怕,只要认真对待,总结经验教训,再干,再实践,一定会成功!”
任新民时刻想着怎样解决启动失败的问题,即使是睡梦中,也在寻找答案。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出差途中,他在草纸上论证时,忽然灵光一闪,找到了答案——改变氢氧混合比。
氢氧发动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此,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为中国航天的“金牌火箭”。
“我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 这句话是任新民对自己61载“航天人生”的概括。他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几十年来,一直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无数航天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