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从这里走向世界——走近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新华社成都6月30日电 题:中国航天从这里走向世界——走近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新华社记者杨三军、吴晓颖
6月27日11时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国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新技术试验双星发射升空。
组建48年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成长、壮大,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第一”,在远征太空的长征路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中国航天也从这里走向世界。
不断刷新进军太空高度
1970年12月,国家正式批准在西昌建立我国第三个航天发射场。“天是罗帐地是床,大凉山下扎营房。三块石头架口锅,野菜盐巴下干粮。”在大凉山深山峡谷中,老一辈航天人披荆斩棘、迎难而上,在一片荒地上建起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航天城。
1984年4月8日傍晚,四川西昌市西北60公里外的卫星发射场人头攒动,人们等待着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当“长征三号”火箭托举着“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喷着橘红色火柱升空而去,现场顿时变成欢呼的海洋。
这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中国迈出进军高轨的第一步。太空探索,是一项高投入的事业。改革开放,为航天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注入强大的加速推力。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不断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
——1986年2月1日,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结束了我国租用外国卫星转播电视信号的历史;
——2000年至今,35颗北斗导航卫星相继入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升空,铸就深空探测的一座新里程碑……
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
与充满神秘感的酒泉、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不同,“年轻”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自落成起便注入了“开放”的基因。作为我国首个对外开放的航天发射场,自1984年以来,已接待数十万海内外游客。
距西昌卫星发射场2.5公里外的那基村建有火箭发射观景台,站在这里远眺,两座蓝白相间的塔架、数个高高的避雷塔矗立在青山峡谷中。在47岁的那基村村党支部书记贾克的印象中,每年都有许多游客慕名来这里一睹火箭升空,特别是“嫦娥”上天后,游客量呈“井喷式”增长。
翻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纪录,创下自1997年以来连续81次发射成功的世界航天奇迹。这段辉煌是从一段低潮期开始的。20世纪90年代,中心经历了我国航天发射连续出现的4次重大失利。
面对接连的打击,西昌航天人没有故步自封,而是以改革精神不断探索、寻找差距。中心与航天工业部门共同推出的“双五条”归零标准,建立健全“双岗四检查”等制度,全方位提升质量管理能力,实现与国际一流航天发射场接轨。
如今走进西昌指挥控制中心,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作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大脑”,这里安装有先进的指挥通信设备、全新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能够远控组织指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张学宇说,中心已跻身世界十大航天发射场行列,具备执行高密度任务的能力,年发射能力达到15次以上。
走向世界的脚步更加坚实
在西昌卫星发射指挥控制中心指挥控制大厅内,几排观礼区座位,曾接待过多位重量级政治人物——时任老挝国家副主席本扬、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都在这里见证了本国卫星发射升空。
虽然身处西部内陆山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可以说是中国航天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出征港”。1986年,中心接到第一单外来“生意”:发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那一年被称为“国际航天灾难年”,美国、法国的火箭发射相继失利,“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
为迎接“亚洲一号”,中心修建了当时亚洲最先进的卫星测试厂房。面对对方提出的“室内空气洁净度不超过十万级”要求,工作人员在没有先进设备的情况下,用绸布和酒精将3000多平方米的大厅地板和墙壁反复擦洗几十次,使厂房空气洁净度达到一万级。
1990年“亚洲一号”成功发射升空,中国至此在竞争激烈的航天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此后,中国航天市场一步步延伸到欧洲、亚洲、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先后成功将“奥赛特B1”“玻利维亚”“老挝一号”等30多颗商业卫星送入太空。
成功属于过去,开放续写辉煌。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西昌航天人正以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团结奉献的精神,让中国航天走向世界的脚步更加坚实、有力。
新浪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