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会飞的农场”——载人航天助力太空育种
走进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气,顿时令人心旷神怡。山间果木青翠,园区大棚林立,焕发出勃勃生机。2016年6月2日,“中国航天育种高原特色物种中心”及“云南太空花卉创新示范基地”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正式挂牌成立,时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航天英雄杨利伟为“中心”和“基地”揭牌。“中心”及“基地”占地1000余亩,以高原特色物种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以观赏园艺为主要切入点,依托航天生物技术,重点开展太空高原特色物种创新、配套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示范等研究。
图1:基地的大棚
观赏园艺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中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是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高效产业,也是美丽云南的品牌和对外宣传的名片,产业地位十分重要。自2016年起,“中国航天育种高原特色物种中心”平台通过“长征七号”、“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开展籽种搭载实验,选送包括兰花、睡莲、熏衣草、一串红、石竹、草莓等94个观赏园艺物种,共计719g。
“太空中微重力、辐射等特殊因素,会让籽种产生变异,通过后期的筛选培育,我们会选出包含产量提高、抗病虫害能力增强等正向变异特性的优良品种。太空育种能够相对缩短传统的育种周期,让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要的品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副所长李绅崇表示,云南省山地较多,农民依靠传统农作物很难实现增收。花卉产业作为云南的优势,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发挥着重要重用。“航天生物技术在花卉产业中的应用,是加速提高观赏园艺自主创新品种和专利品种的培育,提高加工技术,增加产品附加值和百姓收入,实现观赏园艺全价值产业链发展的有效途径”李绅崇说。
图2:正在培育的种苗
不仅是特色花卉,在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的发射任务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大力支持,先后搭载了云南省的野生菌、中药材、经济作物等近百个品种。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天宫二号上搭载了微生物菌种。综合办主任于富强介绍,虽然现阶段已有化学诱变育种、分子育种等多种方式,但太空育种仍然是地面无法模拟、不可替代的,“它是一种综合的现代育种手段,太空环境对于微生物的突变有重要影响。我们目前正在继续研究培育天宫二号里搭载过的菌种,希望能从这次变异中找到更好的性状。”
于富强表示,民以食为天,农以种为先。太空育种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会在优良菌菇品种的培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优良品种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作物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的食用菌种类多样,产业庞大,贴近民生。它的种植和栽培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助力精准扶贫。另外,菌类是大自然中的‘分解者’,对于生态修复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以载人航天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以科技进步助力精准扶贫,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利用载人航天工程任务进行太空育种,对加快我国育种步伐,提高育种质量,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育种研究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太空育种技术还会被用于解决空间站里航天员的食品自给问题。中国的空间站会成为浩瀚苍穹里一座“会飞的农场”。(张文科、杨璐茜)
中国载人航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