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是中国持续发展的最大动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国这句简洁隽永的古语,可能是中国领导人在谈及创新问题时最常引用的话。它的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它反映出,千百年来,自主创新一直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是中国人追求进步的思想源泉,也是中国持续发展的最大动力。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航海、数学、军事等发展水平曾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当属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到了近代,因遭受殖民侵略、经济衰落等原因,中国科技创新开始落后于世界。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西方经济技术封锁,一大批科学家发愤图强,他们在短时间内让中国拥有了“两弹一星”。
我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在创新驱动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引领下,中国人的创新活力进一步迸发:“天眼”探空、“悟空”探秘、“墨子”传信、“蛟龙”深潜、大飞机首飞、高铁奔腾、南海成功试采可燃冰、“海水稻”产量创新高、支付宝和微信开创无现金生活……2017年,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5%,接近2020年达60%的目标;发明专利申请量138.2万件,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研发领域投入达1.7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2.12%;国际科技论文总量连续9年稳居世界第二。中国首次进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前20名……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最近公开表示:“中国已经走在了打造创新型社会的良好发展轨道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布报告指出,中国已成为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二研发大国,研发开支已接近欧盟的总和。
在永不停歇的创新实践中,中国的经验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最大的优势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近些年,中国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着力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发力点,着力推进技术创新链和产业发展链的精准对接,把科技成果尽快变成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获得感。
在永不停歇的创新过程中,中国人不忘初心、不畏困难的创造力也令世界惊讶。以“北斗”导航系统为例,10年前,中国卫星导航终端的芯片、模块、软件基本依赖进口,如今,中国“北斗”重大专项关键器部件已全部国产化,并出口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人类社会正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这是一次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机器人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等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有人说,中国今天“登上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头班车,但还不在最前部车厢”。的确,中国在诸多产业领先全球,但对航空发动机、芯片等依然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国内各地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根据世界顶级科学期刊《自然》衡量各国或者研究机构基础研究的产出指标,自2012年以来,中国始终排在第二,自然指数仅为美国的二分之一。这说明,中国在创新领域还有很大潜力,需要更大的空间释放与运用。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自解决所有创新难题。对此,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曾对中国顶尖的科学家们表示,中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近,他还致信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强调中国愿在人工智能领域与各国“共推发展、共护安全、共享成果”。
这些表明,中国早已把自主创新视为国家科技发展的根本途径,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也愿意与全球科技界深度合作,为全球科技进步与人类发展作出新贡献,让所有创新者不辜负这个时代,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网络转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