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g123 发表于 2017-5-28 23:34:52

航天专家果琳丽的年初思考

原标题:专家组里的青椒该如何修炼
  作者:果琳丽
  2016年对我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的读书兴趣拓展到天文学,心理学,人机系统及行星科学;这一年我也第一次被外单位聘请当上了职称评审专家,国防科技成果鉴定专家,高校学科建设委员会委员,同时继续履行我的科研生产资格审查专家,某专业技术领域独立审核专家组专家的责任;这一年在叶院士的指导下我们团队把我们从事的研究方向系统梳理,推动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学科发展战略书籍《载人深空探测》;这一年为梦想,我也在北航宇航学院,北理工宇航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等首都高校开设了本科生的专业课《载人深空探测任务分析与设计》,尝试把科研与科教结合起来,互相促进思考;这一年我也首次尝试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这一年也因为家人生病,让我的工作生活陷入一团乱麻,力不从心的窘境,让我开始重新思考人生与修行,做人与做事;这一年我也拒绝了澎湃新闻/网易等新媒体的邀讲和采访……总之,2016年我像个把自己蜷缩起来的蜗牛,躲在一个厚厚的壳里读书和思考,同时品味人生的不易和艰辛,万般滋味汇成一个“熬”字的2016年过去了。站在2017年的年初我思考的问题是:专家组里的青椒到底该如何修炼?
  首先,谈谈读书兴趣。为什么说我是专家组里的青椒呢?因为从我有机会参加到专家组活动的那一天开始,我就深刻地认识到能进专家组的基本有两类人,一类是本领域本专业的真正技术专家,一类是相关领域需知悉了解背书的有关专家。而我的自知之明告诉我,自己更多的是在扮演第二类的角色,同个专家组里的专家是不分年龄大小的,你有可能跟院士们在一个组里,也有可能跟80/90后的青年千人海归们在一个组里,能进专家组的人应该都是有“三板斧”的。我很敬佩他们,也因此他们的发言我格外注意去倾听和思考,越听我越发现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存在明显偏颇和老化,也因此2016年我开始加大了读书的力度。
  天文学与航天?以前我很少思考过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自从开始从事深空探测领域的研究工作后我才知道天文学是认识宇宙的手段,而深空探测是实践天文学的工具。每次看新闻我都喜欢把国内外的新闻搁在一起看,这么做的结果是发现当我们还在热议月球/火星,无人/有人时,国外的专家们都在讨论木星欧罗巴/太阳系外4.2万光年的半人马座。我体会国内外的差距不仅在技术手段和水平上,更多的是思想和意识的差距……当别人把这些天文与航天的基础知识+故事情节拍成了影视大片,比如《火星救援》,《星际穿越》,《地心引力》等来中国挣票房时,我们更多的却是在讨论故事情节,很少有人去思考这里面的天文学与航天的科学问题和技术内涵?于是我开始从《大众天文学》,《宇宙学概论》开始看起,我希望自己能思考的更深入些!
  心理学与生活? 2016年我一共读了十几本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内容涵盖《航天医学基础》,《航天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精神卫生护理》,《抑郁症与焦虑症》,《情绪管理》,《心理学与生活》等方面的书籍,读书明理,学习了这些基础知识后我才明白:我们的这一生,有勇往直前往前拼的时候,也会有年老体衰生病站在生命低谷的时候,无论生活给了你怎样的不堪,心中的坚定/平和/自信才是我们战胜困难的法宝,也因此我才体会了身心的健康是如此的可贵?否则即使你的事业再辉煌,你也难免要经历断崖式的坠落!专家组里有些专家让我很佩服,我感到即使再大的风雨困难和压力加在他们身上,他们也能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毫不慌乱,从容自如?我一直很奇怪他们是怎么做到这个境界的?学习了这些心理学的基本常识后,我才明白了要让自己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到工作与生活,身体与心灵的平衡,才能有真正的幸福和从容可言。
  人机系统与人工智能?在专家组里跟大家交流的一个重要感受是自己的知识体系老化的太快,自从离开学校后想想看一共读了几本书?又有几本是认真做了读书笔记的呢?我从事载人航天领域预研方面的工作,载人航天说白了就是个典型的人机系统,既然是人机系统毫无疑问机应该为人服务,而未来的发展一定是人越来越像机(包括可穿戴设备,遥操作,虚拟现实,灵境技术等),而机也将越来越像人(包括智能规划与自主控制,大数据,物联网)。虽然我们现在谈论的是如何去做人机协同,但是今后的发展一定是人机融合。人机协同我理解是两个系统间的协调同步问题,人机融合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融合一体的问题。我相信随着这些技术的飞跃和快速发展,未来载人航天技术必将迎来一个质的飞跃,而这种质的飞跃会带来飞行器设计理念的颠覆性改变,而不仅仅是人数/天数/任务周期/外形大小这些量上的改变。我拜访过几位院士跟他们谈过这个问题,他们对我的建议是要打开思路和心胸,多关注些其它领域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思考对载人航天领域的影响,这样才能让自己始终处于主动迎接技术变革的地位。因此今年我学习了《机器之心》,《人工智能》,《人机工效学》,《人机交互系统的设计与评价》等几本书,虽然只是皮毛,但是对我校正看问题想问题的角度却大有裨益。
  行星科学?这个真是困惑我的问题,一直以来我都搞不清楚去遥远的地外星球上该干什么?到底有什么能发现的?到底值不值得去做?自从认识了一些科学院的专家后,他们引领我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原来用我们的遥感手段我们不仅可以探测地外星球的地形地貌,还能测绘地外星球的资源风度,更有可能我们开发的科学和仪器设备能够帮助我们真正的认识地外星球。正因为我们不了解不熟悉它们,今天我们才如此难以回到到底该去干什么?但越是不去了解我们就永远无知。包括地球也是行星,地球是生命的摇篮,但遗憾的是它也终有资源枯竭的一天,如果不能走出这个摇篮,那么我们人类终究是个被困在地球上的囚徒。而能解锁这一关的就是研发先进的推进技术,利用地外天体的资源制造推进系统,如此才能用接力的方式将人类救出这个牢笼。无论这一天的来临有多么的遥远,不可否认对行星科学的认识深度是我们拯救人类文明的法宝。
  我很感谢能有机会参加到专家组的工作中,认识了方方面面的专家,他们给了我很多的知识和启迪。虽然我2016年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并不多,更多的时候是因为这些专家的一句话让我拿起书来试图看个究竟,虽然只是皮毛,总体感觉十分受益,对于我这种青椒级别的小专家而言,难得宝贵的机会,倍感珍惜!
  其次,谈谈专家们的高度。专家组里的专家们不仅是能人,更多的是高人。为什么说他们是高人呢?因为他们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高度。比如我参加的科研生产资格审查专家组,这个组的工作也好干也难干,因为它是要对一个单位的科研生产能力进行评估和评价,虽然这个组里的许多专家是搞质量工作的,而我是做技术工作的,但是跟他们的接触让我十分的受益。有的专家对条款的理解十分深入,实际应用时又能灵活运用;有的专家工作记录做的十分仔细,找问题准确无误令人信服;还有的专家对自身角色的切换把握让人佩服,不管是谁当专家组组长他都能配合合作,默默无闻地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而一旦自己当组长时又能做到“三满意,让受审方满意/让主管机关满意/让专家组成员满意,他让我看到了做人与做事的高度,也让我明白了真正有深度和高度的专家不在于表面的喧哗,而在于内心的沉稳和深度。我十分佩服他们,为他们的境界感到惊艳!相反审视自己这些年的做法,表面风光内心慌张,更没有做到人与事的和谐,很多当年的做法如今反思追悔莫及,如果是我当专家组组长估计我能做到的是”三慌张“,让各方跟着我一起慌张……这就是做人与做事的差距吧!很感谢他们给我树立了个生动的榜样,让我有了学习的标杆,这些于我而言是多么的宝贵!
  最后,再谈谈科研与科教。专家组里的很多专家来自高校,跟他们接触我发现他们的知识一直处于前沿和领先的状态,跟国外也沟通交流的很多。同时他们又把这些前沿的知识和方向整理成课程,教书育人,然后带着学生一起做科研,因此他们的研究进度很快。学生们的热情和精力也很充沛,更重要的是十分廉价。这比在单位里带领团队要容易的多,同样的事情学生们不知疲倦地干出来了,而单位的同事们如果没有考核绩效那就只能看他们是否有兴趣了?即使有兴趣过段时间后没有回报,他们也会思考性价比的问题。因此这一年我认识到任何资源都是有时效性的,如果不能集中精力在短期内突破,再伟大的事业也是难以为继的。这一点是我们的体制和高校体制的最大区别,高校里可以不断的补充新鲜的血液和力量,带来新的活力,而我们这里只能靠真爱才能将遥远的事情坚持做下去。把科研和科教结合后的最大的好处是更加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生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你的老师,你传递给他的知识如果经不住实践的检验,也会让你迟早体会到悬崖般的坠落感!
  站在2017年的年初,我感觉自己这根青椒还需继续加大修炼的力度,珍惜这些与优秀的人们相处的机会,努力去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学习他们做事的方法,思考问题的角度……同时在我已有的认知知识体系范围内,真诚地帮助那些比我年轻需要我帮助的人,带给他们一些正知正念。所谓学而思,思而行,行必果,希望我自己可以做到新一年里静心修炼,站在生命的低处,弥补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同时承担好自己生活中的责任,努力做到身心平衡!!
  最后用我尊敬的一位老师的一句话来勉励自己吧,做为给自己的2017年新年寄语!努力做个有梦想,有情怀,有诗和远方的人,无论生活给了你怎样的苟且…….
  (文章来源:星际航行)

网络转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航天专家果琳丽的年初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