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培建院士说嫦娥探月小故事
叶培建:2001年国家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在本世纪初去到月球,我们成立了一个论证小组,当时有孙家栋院士带领我们进行论证,论证过程中朱镕基总理问过一句话,他说听说印度人2008年要去月亮上了,我们不能比印度人还落后吧?关于这件事情,我想讲一下我们的基本观点,我们绝不搞太空竞赛,我们也没这个能力竞赛,我们不和美、苏竞赛,我们始终强调这一点。但是,我们航天人有一个愿望,我们不争先,但要恐后,我们不能太落后了,因为世界发展很快,你不前进,别人前进了,你就必定落后。在当时的条件底下,我们经过充分论证,在2003年我们向国家提出了探月工程的三个步数,“三大步”、“三小步”,整个探月工程提出了“探、登、驻”,即探测月球、人登上月球、最后驻上月球(当然是短期的驻)。在“探”里面我们又设置了“绕、落、回”三步。
2003年的计划还是设计得很准的,我们充分分析了我们国内的基本条件、国际上发展的技术水平和我们能够做的事情,以及科学家想要获得的科学目标,我们当时定了一个计划,2007年实现绕(绕月球),2015年要实现落,2020年要实现回。现在事实证明都超前了,2007年嫦娥一号如期实现了绕月,2015年的“落”我们2013年实现了。我们这些航天人还是很保守的,一直对外说2020年能够回,过了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说我们2017年要回了,我就说我们2017年也要回,既然它说了,我也就能说,对不对?
嫦娥一号:
我选择了一个副总指挥龙江,现在是我们中国载人事业部的掌门人,当年30岁做我的副总指挥,我们整个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我们经过几年的努力,在2007年的2月份就已经具备发射条件。如果我们在2007年的4月份发射,我们就在日本人的前面,但是很遗憾,嫦娥一号设备都已装上火车,送行酒都准备好了,结果因为国家发生某些事情,发射推迟,被日本抢了先。
所以我们有两件事情都比较倒霉,1970年4月12日中国发射东方红一号,在此前的2月份日本人抢先扔了个“铁疙瘩”到轨道上去,不管扔什么,只要绕着地球转就是卫星,所以日本人抢在我们的前面。但是我们的卫星会唱歌,它不会。
我们克服的第一个困难是轨道怎么设计,地球在转,晚几分钟发射,发射位置就不对了,发射出去以后,月球是在走的,你要朝着月亮发射,肯定不对的,所以要算好,我过去,月亮就过来,这个轨道怎么设计的问题。轨道设计好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必须在某月某时某分某秒发射,但是碰到两个人不干了,我们发射基地的负责同志、专家不干了,他说不行的,你要那个时间发射,如果那天刮风下雨怎么办了。火箭同事也不干了,你要这个时候发,万一到时我这个火箭有一种燃料是必须提前48小时加注的,万一当中有什么问题怎么办。把这几个问题结合起来,我们就想了一个招,我们发射之后,绕着转了7天,如果天气好,提前三天发射,如果天气不好,推迟一天就围地球转两天,因为月亮和地球交汇一个月就一次机会,所以一个月只有一次机会。
我从地球上发射,精度都算好了,起飞以后飞上月球,因为掐分掐秒,如果转过去,位置就不对了。为了30分钟,我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整个嫦娥一号的卫星上全部科学仪器加起来是110公斤,越多,科学家越高兴,但是为了30分钟,我多装了120公斤燃料,过了30分钟以后地球自转了30分钟,我为了赶这地球自转的30分钟,要消耗燃料120公斤。经过大家的努力,火箭没有推迟30分钟发射,就是在那个精准的时间打出去的,结果坏了,多了120公斤燃料。国际公约,不能污染月球,所以在月球上我们反复地把卫星从高降到低,就是要把这个燃料消耗掉,最后创造了历史。
嫦娥一号成功以后,获取了一张分辨率120米的月球图象,虽然分辨率不高,但是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全月球,嫦娥一号的图是含南、北极的全图,虽然是分辨率120米,但所有人的视觉感官要比美国的那个效果要好。而且我们还获得了非常大量的科学成果。过去外国人不太理解我们,也就是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后来的世界月球大会就在北京开。所以回到第一个问题,你不去,你是没有发言权的,联合国有个公约说得很好,说“月球是全人类的”,后面还有一句话是“谁开发谁利用,谁先到谁得益”。嫦娥一号成功以后,国家给了我们很多荣誉,我们有很多年轻人获得了全国五四青年奖章、三八红旗手等等,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
嫦娥二号:
嫦娥一号研制完以后,我就不当总指挥了,因为这些年轻人起来了,我就把我们的队伍分成三支。一支队伍干嫦娥二号,黄总师为首又提拔了几个新的总师做嫦娥二号。嫦娥二号有一点小小的故事,干嫦娥一号的时候,有一次温总理听汇报,说你们花了多少钱,我就跟大家讲一讲,我们花钱花得很少,当年我们干嫦娥一号一共就花了14亿。温总理是搞工程的,他问你们有没有备份,我说没有,他说没有备份不行,所以又加了6个亿的备份。孙家栋是个战略科学家,我们在西昌基地发射,他说嫦娥一号成功了,嫦娥二号怎么办,我们就说飞火星,后来发现嫦娥一号改一改还可以飞火星,但是测控不行,我们是在12米天线的条件底下,把卫星上的天线做到了极致,包括转动天线,到月球40万,到火星4亿公里,差了1000倍,我们到了。我们决定把嫦娥一号的备份命名为嫦娥二号,为二期工程做准备,二期工程是嫦娥三号落。为了这个落,落在哪,大家看起来我们现在落的地方很好,这是因为我们做了很多工作。首先我们分析了国外和嫦娥一号已经获取的月图,但是分辨率不够用,我们决定要把嫦娥二号的分辨率大大提高,我刚才讲了我们嫦娥一号的分辨率是120米,嫦娥二号的分辨率是7米。第二个特点,月球比地球小得多,但是月球的高山比喜马拉雅山高得多,喜马拉雅山8000多米,月球上的山有10000多米,我们把飞行高度降低到15公里在月球上面飞是很危险的。我们在虹湾地区,由于降到了15公里,我们的分辨率就接近一米,所以我们拿到了虹湾地区很清晰的月球图片,这为“嫦娥三号”选择着陆地点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嫦娥二号上第一次安装了多个监视相机,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嫦娥二号太阳翼是怎么展开的,发动机是怎么工作的等等。嫦娥二号不负众望,在月球周围工作了半年,完成了全部任务。完成任务以后,身体还很好,很健康,怎么办?当时就有很多主意,有的人说让它跑远一点,有的说让它回地球来,想法很多,最后大家统一了思想,所以嫦娥二号的任务完成得很好。大家都学过物理,两个天体,必定可以找到5个点,在这5个点说如果再放一个飞行器,它理论上是不消耗能源还可以保持稳定,如果在拉格朗日L2点上回过头来观测地球和太阳组成的系统,由于地球遮挡了太阳的一部分阳光,光线不是那么强烈,所以它是个很好的观测地点,是天文学家最理想的空间天文台。我没有经过很好的考证,可能是全世界第二,最差也是全世界第三,我们把嫦娥二号运行了150万公里到拉格朗日L2点上,在那个地方把它的轨道调整成这样就可以了,让它在那运行,我们的科学家在这个点上获取了很多太阳和地的系统的科学数据。到了去年的6月份,它还很好,很健康,吃喝也有,燃料也有。我们说让它跑远一点吧,但是不要太远,我们早就有探测小行星的想法,我们就跟他们说找个小行星,最近可能要飞到地球附近来,他们找来找去就找到了一个行星,叫“图塔蒂斯”,这颗小行星长得像个大生姜。经过观察,它不会来会我们的,我们要去会它。因此我们改变了嫦娥二号的轨道,让它去会这个小行星。当时去会的时候,偏差是15公里,但有人问如果撞上怎么办,我说撞上正好,歪打正着,那就是我们撞上小行星了。结果,最后我们这颗卫星在飞跃“图塔蒂斯”的时候距离只有770米,获取了到现在为止得到全世界科学家的好几封信件,称“这是人类看小行星最清楚的照片”。过去搞工程的人写论文是很少的,更不用说在英国最顶尖的杂志《Nature》上发表文章了,但是这次就小行星的成果,再加上天文学家对小行星的分析,我们在飞跃小行星一周年的纪念日12月13日在《Nature》上头条发表了文章。
嫦娥三号:
14号那一天,嫦娥三号要落月,我们都在现场。在700多秒里面,我们有一个大屏幕,那不是普通的动画,它是天上下来的数据,点多少时间它就停,我们随着这个动画就可以知道天上的情况,我们看到它下来,着陆相机看到图象我们的心就安稳了。
落下来以后,大概有3分钟的时间,我们再近看各种数据,因为不单要落下来,方向要对,姿态要对,一切都很正常,我们落下来的最大偏差是1.2米,非常之准。落下来以后,着陆其在月球上就开始了一些工作。16号凌晨就用着陆器上的相机拍了巡视器上面的国旗,大家看到巡视器从月球车上走下来,那个巡视器是在着陆器底下,有六个轮子,这可不是一般的轮子,很复杂。走每一步动作我们都严密监视,最后当它走下着陆器我们知道第二步目标实现了,这个时候我们都感到非常的兴奋,到16号凌晨习主席、李总理亲自到大厅里来,看了这个照片,跟我们大家握手,这个时候马兴瑞指挥长宣布我们取得圆满成功。
16号过去以后,月球车小小午休了一下,因为月球上很奇怪,它绕着地球转一圈是28天,月球的一天是地球的28天,因此月球的一个白天是地球的14天,月球的一个晚上也是地球的14天,落月的时候相当于地球早上八、九点的太阳,这时候不太热,是我们最喜欢的,我们就让它工作,工作两天以后,到了月球的中午,月面温度要到正150度,再加上它本身的发热,我们怕它热坏了,就让它午休了一小会。我也承认,我们现在看起来对月球的认识还不足,我们想得比较保守,后来证明不那么热,所以本来设置它的午休时间没那么长,后来又工作了一段时间,昨天到今天所有的科学载荷都开机了。
到了晚上是零下负170度,不见太阳,又发不了电,它要冻死了。后来我们要它活过来怎么办,我们要让它好好地工作,要多取得成果,所以这次的着陆器和巡视器是我们国家第一次使用了核同位素,它可以在负170度的情况底下让月球车保持最低的生存条件。到下个月月初时,当太阳再升起来的时候,能不能把它叫醒,我们设置了一个唤醒电路,说太阳起来了,你要起来工作了,要发电了,但行不行还有待事实证明。到目前那么多难关都闯过来了,但是要过若干天才能证明,这是第一次我们使用核同位素发热。
嫦娥五号:
在2007年完成嫦娥一号以后,我们组建了嫦娥二号的队伍、嫦娥三号的队伍,同时我们也马上组建了嫦娥五号的队伍。嫦娥五号由一位年轻的专家带队,他30多岁时就已经是国家级的计算机专家,后来在我们的研究所当所长,又在我们研究院当副院长,不当了,专职来做嫦娥五号,组建了一支队伍。嫦娥五号和嫦娥三号相比又有一个很大的跨越,嫦娥五号由4个器组成,着陆器、上升器、轨道器、返回器,4个器加起来很重,现在全部的所有发射场都发射不了了,必须要到新建的海南发射场发射,还要用新研制的长征五号发射。一下子把这4个器的组合体打到月球轨道,打到月球轨道以后轨道器、返回器成一个组合,着陆器、上升器呈一个组合,这两个组合分离,着陆器带着上升器像嫦娥三号一样,降低在我们预定的地区。降到预定地区以后,这个着陆器上有两个机械手,有一个机械手会在月球表面抓东西,然后把它塞到一个容器里面。还有一个机械手会打窟窿,能在月球上打2米深的窟窿,把东西抓住,然后再装到容器里面。这个容器一定要做好,当年阿波罗在月球已经发现有水,但它不敢公布,因为它没有做容器,因为它搞不清楚是什么样的水。后来我们专门设置了一个容器。我们在兰州有一个兰州物理所,是兰州物理所搞的。这个机器手然后把容器转移到着陆器的上升器里面去,上升器要在月面上起飞,这是我们国家的第一次,采样、封装是第一次,上升器起飞也是第一次,起飞很难,我们在地球上,火箭起飞瞄了又瞄,在月球上落下是歪的,而且发动是点火的,温度很高,不能把下面的着陆器烧坏,很多关要攻。着陆器、上升器她到样品以后起飞起来,起飞起来以后再进入月球轨道, 然后轨道器和返回器的组合体去追它,这一点和神舟飞船不一样,神周飞船是飞船去找天宫,是小追大,由于月球轨道上面稍微一点的重量就会带来很大的代价,所以我们都装在返回器和轨道舱上,所以是大追小,大追小的撞击力稍微不小心的话就很麻烦。我们把这三个交汇到一起,然后把上升器里面的样品转回到转移器,然后把上升器扔掉,轨道器和返回器绕过月球返回地球。请大家注意,我们的神周飞船返回是七点几公里,我们已经到达月球,但是还没有出地球,所以要以高速度返回,返回离地球大约5000公里的地方,在这个地方进进行调整,返回器返回地球。
返回器返回地球我们没干过,这么高速返回,而且种种原因,主降落场还是要降到中国的大陆上,如果降到海上,海上的数据比较麻烦,因为月球的经度、纬度、什么时间起飞它的落脚点是不一样的,所以会造成我们返回有很大的挑战,所以我们这次的返回会有一个很大的创新。过去返回和神州飞船的返回都是直接返回,这一次为了解决落点的问题,为了解决载陆角以调整冲击力的问题,我们决定这么干,分离进入大气层以后不回来,100公里进入大气层,到60公里时不走了,再跳回到宇宙当中去,再跳回大气层,然后再回来。通过这个办法,距离越长,走的时间越长,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好处,可以减少发热,减少载陆角等等,所以这种返回方式也将是我们的第一次试验。回来以后,我们的样品将会给科学家们提供中国科学家自己获得的月球样品,去给我们的科学家使用。
(文章来源:百度贴吧:0骑着苍蝇飞)
网络转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