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开建,火箭公司率先进驻并签订大单
2017年4月24日,是第二个“中国航天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商业航天产业多项新进展在武汉揭晓: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在新洲区正式开建,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率先进驻;
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一次性收获4发发射服务合同,预计将于明年上半年一周内连续发射4颗卫星,实践遥感星座的快速构建。
周先旺在现场推进会讲话
万勇主持现场推进会
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高红卫,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宋欣,湖北省副省长周先旺,武汉市市长万勇、副市长程用文,武汉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成,四院院长郭勇、副院长张镝、总会计师李东峰,省市相关部门、新洲区、东西湖区、高校、金融机构及相关合作单位领导参加了当日活动。
周先旺、高红卫分别致辞,航天科工空间工程部、东西湖区、新洲区、火箭公司、金租公司分别作主题发言。
高红卫现场致辞
高红卫指出,当前,中国航天事业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商业航天发展大潮已经来临。中国航天科工作为国内商业航天产业领军企业,已经着手实施“飞云”“快云”“行云”“虹云”“腾云”五大商业航天工程,联合地方政府打造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共同发起设立长江航天产业基金,构建金融租赁服务体系,成立若干航天专业化平台企业,致力于信息化、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方式打造我国商业航天新业态。
后续,航天科工将继续着眼于与社会各方大力协同,以市场机制激发产业活力,通过商业化途径整合国内国际优质资源,努力将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推向新高度,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区域建设和社会发展。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开建
“航天日”活动现场,航天科工二院、火箭公司、湖南航天分别与武汉市新洲区政府就相关项目签订了合作协议。
郭勇主持航天日主题活动
根据协议,作为首家入驻产业基地的商业航天平台公司,火箭公司在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总体规划1500亩,其中运载火箭总装总调中心项目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核心引领项目,计划用地450亩,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一期总投资17亿元,主要建设固体火箭部装厂房、洁净装配厂房、总装厂房等,计划2018年建成投产,建成后将形成年产20发运载火箭总装测试及试验能力,预计投产运营后两年内可实现年产值15亿元。
二院将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注册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空间工程公司”),注册资金3亿元,正式启动虹云工程等商业航天项目建设。
湖南航天将电磁防护材料、特种软磁两个新材料产业化项目入驻产业基地,开展电磁新材料产业园建设,预计到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10亿元。
背景资料:
2016年8月15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实施方案》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方案规划范围约68.8平方公里,103200亩,核心区位于武汉市新洲区双柳基地,占地面积11800亩。
根据规划,武汉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将以新洲区阳逻商业航天城为核心平台,以四院武汉院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国家地球空间产业化基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通用航空及卫星产业园为三大支撑,同步辐射孝感、远安、襄阳及整个武汉城市圈的“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力争将武汉打造成国家商业航天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商业航天技术创新创业基地和国际商业航天发展交流中心,成为支撑我国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将阳逻商业航天城打造成武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先行区和武汉长江新区核心产业承载区。
武汉国家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将按照“产业新城联合建设”的模式实施,由武汉市政府委托第三方出资负责基地的基础建设,为拟入驻企业提供快捷、高效、优质的全过程一站式服务,确保企业实现“拎包入住”;产城一体化运营商负责基地整体开发;中国航天科工负责航天核心产业引领,以火箭、卫星、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等项目的入驻,拉动更加多元的社会资源投入,促进整体发展。
新洲区政府将研究并落实配套优惠政策,启动配套设施建设。为保障合作顺利,双方将建立领导互访交流机制,研究决策双方合作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建立项目协商沟通机制,确保日常联络和组织协调工作顺利开展。
商业发射再签单
火箭公司与长光卫星公司一次性签订四发KZ-1A运载火箭发射服务合同。此次合同采用的KZ-1A运载火箭是一型低成本、高可靠性的通用型运载火箭,采用国际通用接口,主要为300kg级低轨小卫星提供发射服务,具有发射成本低、飞行可靠性高、入轨精度高、准备周期短、保障条件少等特点。
今年1月9日,四院研制的KZ-1A运载火箭就成功实现“一箭三星”发射,开创了从合同签订到完成发射任务仅8个半月的“快舟”速度,从而掀开了中国商业航天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国际商业发射中,小型运载发射报价一般为每公斤2.5—4万美元,快舟1A运载火箭的报价不到2万美元,快舟11型运载火箭报价不到1万美元,价格极具竞争力。”四院副院长张镝介绍,为向全球范围内小卫星及微小卫星客户提供更快、更好、更廉价的“一站式”客户体验,四院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市场参与火箭从研发到发射服务全流程,精简流通环节,使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性价比获得综合提升。
此外,四院还采用“航天系统管理+民企灵活运营”相结合的全新研发模式,专门研制了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该型火箭相比“快舟一号”运载能力提升5倍,能够满足卫星商业化、高密度、快速发射的需求。火箭采用车载移动方式发射,起飞质量78吨,箭体直径2.2m,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1500kg,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1000kg/700km,主要承担400km-1500km近地和太阳同步轨道小卫星、微小卫星单星及多星组网发射任务。
据介绍,目前,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各项研制生产工作进展顺利,将于2017年底进行首飞。具备更大运载能力的第三型商业运载火箭“快舟二十一号”已经启动论证和关键技术攻关。“快舟一号”“快舟十一号”“快舟二十一号”正在丰富全新的商业发射运载火箭型谱。
背景资料:
在商业航天领域,四院瞄准新一代航天发射与应用的巨大市场,坚持社会资源和自身发展需求相结合,按照“社会性总体院、社会性总体部、社会性总装厂”的发展模式,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为依托,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探索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新途径,开创了航天项目商业化的新模式。
今年1月10日,四院联合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引导基金、武汉市政府投资平台及其他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了总规模100亿元的长江航天产业基金,首期募集资金25.8亿元已经到位。该基金主要以商业航天、军民融合、双创、混改、并购等为投资方向,重点围绕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开展项目投资。
在大力开展运载火箭和发射服务的同时,四院坚持商业应用的主体导向,面向物联网、大数据等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全力布局微小卫星研制领域,开展低轨小卫星通信星座系统(简称“行云工程”)项目研制。
依据整体规划,该星座包括百颗低轨卫星,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物联网信息的无缝获取、传输与共享,同时构建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等服务的信息生态系统。项目应用行业领域包括野外数据采集、物流运输、安全监测、救灾应急等。
目前,四院自主研制的“行云工程”项目首颗技术验证星“行云试验一号”卫星已于今年1月9日搭载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入轨,验证了天基物联网有关技术。该项目计划于2017年完成先导计划技术攻关,2018年完成两颗试验卫星的发射,并开展应用服务试运营。
网络转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