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人,365天,在完全密闭的空间中生活,你敢吗?
5月10日上午,在和校长、老师们合完影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刘慧和其他三名学生一起步入了“月宫一号”实验舱。在这个不与外界发生气体交换的密闭空间,为期一年的“月宫365”计划正式开启。第一组志愿者在入舱前宣誓
志愿者集体亮相 “月宫一号”植物舱
“月宫一号”是个啥?
“月宫一号”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的国内第一个、世界第三个空间基地生命保障地基综合实验装置。它由一个综合舱和2个植物舱组成。综合舱面积42平米,高度2.5m,每个植物舱面积50-60平米,高度3.5米。综合舱中包括四间卧室、饮食交流工作间、洗漱间、废物处理和动物养殖间。2014年成功进行了我国首次长期高闭合度集成试验,密闭试验持续了105天。
“月宫一号”示意图
通俗来讲,“月宫一号”是一个能与地球媲美的“微型生物圈”。“目前的神舟飞船系统都是在近地轨道飞,宇航员的物资都是携带上去的。”“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刘红说,由于成本和技术因素,将来人类在月球、火星等深空建立基地时不太可能靠携带物品来满足生活,就可以建立这样的高闭合度装置,实现自给自足。
实验会持续多久?
这次共有8名志愿者参与实验,分两组,每组两男两女,将在舱内生活整整365天。1组值第一班,持续时间60天,2组值第二班,持续时间200天,而后,1组再值第三班,持续时间105天。也就是说,除了带一些肉食、佐料以及需要给植物补充的营养液外,舱里的四人团队要完全依靠舱内物资生活。
24小时监控室
有何特殊之处?
“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闭环回路生命保障技术,是未来月球、火星基地等载人深空探测所需的十大关键技术之一,且由于其难度和复杂性高而优先级最高。“月宫一号”正是为了研究和验证相关技术而建的实验装置。
“月宫一号”舱门外的封条
以前国际上进行的都是植物和人两生物链环的人工生态系统,我们发明的是世界上第一个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四生物链环的人工生态系统,这次实验是目前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刘红说。
志愿者在舱内挥手致意
闭合度最高意味着什么?“比如一个人需要100公斤食物,有97斤可以通过这个系统来满足,那么闭合度就是97%,这也是我们上次实验达到的目标,当时这已经是最先进的水平,这次我们希望能达到98%。”刘红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志愿者是怎么选出来的?
第一组志愿者准备入舱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志愿者的选拔主要看身体、心理素质以及学生从事科研方向与“月宫一号”里各项试验的契合度。记者注意到,每组四个人里都是两个男生两个女生,估计也是因为“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吧。
他们在里面吃什么?
记者采访舱内志愿者
志愿者在里面都吃些什么呢?粮食作物有小麦、大豆、花生、玉米、油莎豆,蔬菜有十几种,水果有草莓。志愿者刘光辉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们需要将小麦磨成粉,再制作成食物。记者在“月宫一号”的宣传册里看到,黄粉虫也是一种食物,可以炒熟食用,也可以磨成粉加到面粉里制作成面包。
舱内有WiFi 不适可退出
对啦,最最重要的是舱内有WiFi。要知道对于一个重度网瘾患者来说,这可是生存必要条件。不过此次实验设计得很人性化,如果志愿者中途不适可以要求退出。
舱外的工作人员
记者在舱外看到,为了这次“天宫365”计划,舱内提前种植的植物长势喜人,已经可以食用。总之,有了这套装置,以后前往火星的人们再不用像马特·达蒙那样艰苦地种土豆了。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网络转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