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集团设立央企首支专利基金将资本引入研发
<p> 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通过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简称航天投资)设立航天专利基金,成为首家设立专利基金的中央企业。</p><p> 该基金由航天投资作为主发起人,联合北汽集团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北京亦庄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及航投高新(苏州)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同时引入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引导基金共同发起设立,总规模5~10亿元,首期已募资3.85亿元。航天专利基金主要投资集团公司宇航等主业领域及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符合航天技术应用的相关产业。</p><p> <strong>为有源头活水来</strong></p><p> 如今,科技创新本身特别是后续技术成果转化的成功与否,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集团公司响应当下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号召,通过将资本引入航天产品研发、制造和经营的全过程,孵化出一批具有国际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专利,助推产业升级,提前为中国航天产品进行海外市场布局。</p><p> “区别于其他基金,航天专利基金能更早地介入企业科研项目,由投资股权更多地转变为投资要素。”航天投资总经理张陶说,看似只是投资介入阶段的前置,该基金却解决了航天专利和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p><p> 当前,航天各院厂所的研发经费大多来自国家和集团公司,融资渠道较窄。由于缺乏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和专利转化机制,许多单位真正产业化的专利不多,越滚越大的专利申请和维护费用成为各单位沉重的负担。</p><p> 航天专利基金通过投资院厂所的型号研发项目,将大大拓宽其资金渠道,解决其专利技术沉淀和每年维护费用居高不下的问题,利用基金对市场的敏锐性,使其真正创造经济效益。</p><p> 除了盘活存量技术及专利资产,航天专利基金还将极大地提高专利申请的质量。“十二五”期间,我国专利申请量跃居全球第一,但其中国际专利份额较小,且专利质量整体偏低。航天专利基金将为集团公司内科研项目引入市场化运营团队,提高专利申请质量,也为后端专利成果转移转化奠定基础。</p><p> “基金将对已有专利进行‘整容’,同时培养增量专利技术。而一些事业部经过资金孵化,达到一定规模,也可以成为企业。”航天高新(苏州)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军说。</p><p> <strong>市场需求引导研发</strong></p><p> “航天企业由于长期服务于国家计划任务,往往对市场的真正需求缺乏了解,与市场缺乏沟通平台。”对此,航天高新(苏州)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广宙深有体会。尤其一些院所转企改制后,在军转民产品市场化推广及现代企业管理方面,亟待资本市场助力,使其具备核心技术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市场前景的航天技术项目创业上市,实现后续以生产经营活动为主的转制航天院所整体上市。</p><p> 这样的现状需求为航天专利基金参与军工院所深化改革、军民融合工作提供了契机,也为其参与院所科研项目投资提供了稳定供需关系。而该基金也将利用资本在市场中的较低沟通成本,推动集团公司各单位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引导其参与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新技术创新中,进而提高集团公司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份额,实现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结构升级。</p><p> <strong>开创金融创新模式</strong></p><p> 国外一些科技企业目前也正在积极寻求专利技术与资本的对接。如美国GE公司将多种专利技术特许给专利基金公司,分别对每种专利技术进行投资,不断孕育新专利技术,最终实现可持续收益。航天专利基金在国外经验基础上,对自己的商业模式进行了开拓创新,采取专利投资与运营、专利咨询服务、建设孵化器等多元纵深延拓措施,助推航天科技成果的产生与转化。</p><p> 为助推中国航天“天基丝路”战略构想的顺利执行,护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走出去”,目前航天专利基金正在向相关单位投入资金,开展北斗导航应用领域的标准和基础专利技术的挖掘和布局,构建北斗导航应用领域的“专利池”,从知识产权维度提升北斗导航应用的技术实力和品牌价值。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领域“专利池”的投资建设,也对航天国际化纳入“一带一路”大局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p><p> 此外,航天专利基金项目团队还将通过解读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协助和引导院所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建立健全合理的科研人员奖励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p><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