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国际海事卫星组织 “成都造”军民融合技术填补国内卫星市场空白 ...
<p align="center"></p><p> 根据《成都制造2025规划纲要2016年度计划》,成都将着力做大做强高端制造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以军民融合发展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我市在航空航天、信息安全、军工电子等领域产业基础优势,着力壮大军民融合产业,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今天讲述的天奥信息科技公司,正是成都新兴产业中军民融合的代表。</p><p> 天奥信息科技公司,是中国电科十所控股的成都天奥集团下属高科技企业。如今,这家“土生土长”的成都公司,携手国际海事卫星组织(Inmarsat),用卫星征服大海。</p><p> <strong>4年取得行业“话语权”</strong></p><p> <strong>填补国内卫星通信市场空白</strong></p><p> 在茫茫大海上,打电话、上网、发微博是一件难事,而“成都造”的军民融合技术将改变现状。</p><p> “海事卫星产业应用既可以军转民,也可以民转军,在国内几乎是空白市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所长、天奥集团董事长徐建平表示,海事卫星通讯产业是四川新兴产业的代表,公司在2009年开始涉足该领域,目前第一代技术已经成熟。</p><p> 海事卫星研发团队大多是80后一代,团队中热爱户外运动的研究人员提出,在深山大海进行极限户外运动时,手机往往没有信号,通信非常困难。天奥的北斗卫星是“定位”领域的翘楚,是否可以开发一款用于极限环境的通信、定位系统?这个“灵感一现”很快获得团队认可。</p><p> 然而,行动起来并不容易。“解决核心算法就花了4年。”公司研发相关负责人说,团队研发了4年,最终才将诸多电路板和天线一起“浓缩”在了一个终端里,全部设备只有半张A4纸大小。“这之后,我们才在行业有了话语权,在技术上才不是‘寄人篱下’。”</p><p> <strong>两颗“星星”合作</strong></p><p> <strong>手机链接卫星通讯网络</strong></p><p> 获得话语权,也获得了行业目光。2013年,全球唯一海上、空中和陆地商用及遇险安全卫星移动通信服务的提供者——国际海事卫星组织(Inmarsat)找到天奥集团,携手合作海事卫星通信技术开发。</p><p> Inmarsat总部位于伦敦,是一个有数十个成员国的国际卫星移动通信组织,约在143个国家拥有4万多台各类卫星通信设备。</p><p> “卫星与卫星之间不能兼容,但可以功能互补。”徐建平解释,Inmarsat主要负责通信,而北斗则发挥“定位”特长,船舶跟踪与服务系统、卫星电话等技术相继面市。</p><p> 一个普通的电话座机,可以与手机链接,最终形成卫星通讯网络,即便是在“泰坦尼克”这样的巨轮上,也能轻松与外界联系。船舶跟踪与服务系统则通过采集船舶的航行数据,并通过卫星(海事卫星、铱星、北斗卫星等)/AIS/3G4G网络传递到岸端云服务器,同时获取全球的海洋气象信息,在云服务器上存储、分析和挖掘,形成一个船舶服务平台,为岸端管理人员提供监视、指挥调度、海上救援、信息发布等全面可靠的管理与服务手段。</p><p> “在国内,目前海事卫星电话服务费用为1.8元/分钟,比许多国家都便宜。”徐建平说,卫星通信的应用已经不仅仅是军工,而是广泛应用于海洋渔业、应急救援、户外探险等民用领域,未来还将参与光纤、网络、村村通工程等领域。</p><p> <strong>从手表到海事卫星</strong></p><p> <strong>军工技术促进产业化发展</strong></p><p> “军民融合,促进产业化发展。”这是天奥的企业思路。2011年,天奥电子公司预计到了民品市场的迅猛发展势头,正式宣布进入民品市场。</p><p> “就像瑞士军刀,民用消费市场远远高于军队。”当时分管市场的天奥电子公司副总陈斌告诉记者,手表是天奥进军民品市场的第一个尝试。</p><p> 历经数年摸索,2015“双十一”中,北斗卫星手表一天之内销售1888只,销售额423万元,同比增长310%。</p><p> 与手表一样,海事卫星技术正在逐步走向“寻常百姓家”。目前已经在东南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应用。</p><p> 上月,天奥与国际海事卫星组织达成深度合作,双方将共同参与海事卫星通讯高端产品研发,下一步计划是海上宽带数据,这将是一个融合软硬件和终端的技术,北斗卫星的定位系统将与海事卫星组织的卫星通信技术共同融合,实现打电话、上网、远程医疗、捕捞“直播”。</p><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