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遥感存在市场蓝海
<p align="center"></p><p> 航天科技集团将以高景一号为基础建立全球最强的商业遥感卫星系统</p><p> 近年来,国内卫星技术发展推动了国内遥感、商业遥感、商业航天市场领域的快速发展,数据处理软件越来越多,数据处理的效率、精度、结果都取得快速发展。随着今年国产商业遥感卫星进军亚米级,业内出现中国商业遥感卫星引来发展“元年”的呼声,但有业内人士表示,行业发展仍存在诸多壁垒,遥感发展需要进入大众化服务领域。</p><p> <strong>●商业遥感卫星迎发展“元年”</strong></p><p> 近两年,国际商业航天不断发展。数据显示,2014年国际卫星遥感图像产品和服务的收入同比增长9%,市场总量达到16亿美元,初创航天企业不断涌现,商业模式和业务化应用更加多样化。预计到2022年,全球相关产业收入将达到60亿美元。业内人士表示,国内航天产业起步虽晚,但商业小卫星出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传统数据消费市场总额在3亿-5亿元。</p><p> 遥感卫星市场需求进一步细分,新兴消费级遥感卫星市场快速增长。四维世景(北京)总经理徐丽萍表示,目前国内遥感卫星的发展趋势是数量持续增长、分辨率不断增高、光谱信息更加丰富。国外卫星业务集中在亚米领域,国内中分辨率数据还未实现商业化,我国遥感卫星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发展和进步空间。徐丽萍认为,今年国产商业遥感卫星开始进军亚米级领域,标志着2016年是中国商业遥感卫星“元年”。</p><p> ●<strong>新蓝海仍有多个壁垒待破</strong></p><p> 如何在行业内引领遥感数据革命、改变整个遥感影像的思维模式?徐丽萍认为,商业遥感概念不仅是指卫星数据或卫星的数据处理软件,还包括卫星数据的衍生产品、基于卫星数据的相关服务等,国内商业化遥感的应用极大促进了国内遥感产业的快速发展。</p><p> 与传统卫星相比,微小卫星商业化优势显著。美国Planet卫星公司负责人Robin Oliva-Kraft表示,微小卫星可以更快速、高效地为用户提供服务。“把消费级的电子元件应用到微小卫星的制造中,可以实现产品快速迭代和成本控制。”Robin Oliva-Kraft认为,微小卫星体积小、操作灵活,可以形成微小卫星群。借助全自动化数据处理和云计算,微小卫星群可在24小时内为用户提供服务,较之传统卫星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跨度,其服务更优。</p><p> “尽管国内遥感行业发展空间巨大,但现阶段仍存在许多壁垒。”中国遥感科技集团执行总裁任伏虎表示,卫星遥感要实现产业化,亟待解决四大问题。一是遥感卫星数据分散,分辨率、光谱段、时间覆盖等方面的数据采集能力难以满足业务应用的需求。二是企业在数据、软件、设施和人力的投入过高,制约了基层单位、企业和个人应用遥感技术的积极性和可行性。三是欠缺对遥感数据的挖掘力,无法利用遥感数据来提供业务信息和决策力。四是遥感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没有很好衔接,例如数据采集、数据生产、信息生产、方法模型、应用集成等环节都是企业间孤立进行操作,产生了高昂的商业成本。</p><p> ●<strong>实现产业化必须走进大众</strong></p><p> 如今,越来越多的投资商进入遥感行业,包括数据服务商、服务提供商、产品供应商等。在卫星应用领域,社会化、产业化浪潮正悄然而至。业内人士认为,遥感产业目前大多还只应用在科研及政府领域,中国乃至世界也没有很好进入大众服务的解决方案。</p><p> 遥感发展要走进大众、带给客户定制化服务,这是其商业化的前提。航天泰坦总经理倪金生表示,一直以来,软件的服务模式是装软件,然后使用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但往往会出现资源割裂的情况,如做水资源分析应用项目,卫星数据处理其实是项目中一个组成部分而已,水资源分析模型可能要跟气象分析模型结合在一起,做成自己的服务系统。发展遥感,要实现大众化、定制化服务的革命性跨越,否则难言真正的产业化。</p><br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