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孙家栋 在广袤的太空布局“中国棋子”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ctnmz
论坛元老
3306
主题
-15
回帖
7146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71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853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1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853 积分
积分
7146
私信
航天
310
0
2016-11-22 17:24:09
<p> 12月15日,星期三,成都双流机场。</p><p> 81岁的孙家栋又一次搭乘飞往西昌的ca4469次航班。孙家栋多次去西昌。无数次的奔波,让双流机场检票口的值班员对这个面孔太熟悉了,所以对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分外热情。</p><p> 孙家栋这次去“月亮城”,是坐镇指挥北斗导航系统第七颗卫星上天。</p><p> “国家需要,</p><p> 我就去做”</p><p> 第一颗人造
地球
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p><p> 在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多个航天器中,由孙家栋担任负责人的就有34个。</p><p> “我能在航天方面做出一点成绩,说来其实有点偶然。”孙家栋说。</p><p> 这位航天专家的学习经历可谓一波三折。他学过土木、汽车,1951年,他被选送到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读书,专业是飞机设计。</p><p> 在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七年里,孙家栋各科成绩年年是优秀。1958年3月,年年保持全优的孙家栋,获苏联最高苏维埃颁发的“斯大林奖章”——那一年,全苏联军队院校毕业的学员中,总共只有13名学生获得了“斯大林奖章”。</p><p> 1958年4月,孙家栋登上了归国的列车。“我在苏联学的是飞机设计,当时并没有考虑更大更长远的目标,就想着回来后在空军好好工作。”</p><p> 但是,孙家栋没能实现造飞机的宏愿。</p><p> 其时,中国正在谋划发展导弹事业,新组建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急需技术人才。孙家栋二话不说,毅然放弃了自己的专业方向,服从组织分配,来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导弹总体设计部。</p><p> 一无设备,二无资料。当时发展导弹事业可谓一张白纸,两手空空。自己学的是航空专业,导弹是什么样子,怎么设计,怎么制造,孙家栋心里一点儿底也没有。</p><p> 那就边学边干,边干边学。</p><p> 孙家栋跟着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搞了9年导弹,并且由导弹总体设计员、总体组长、总体设计室主任一直升任为总体部副主任。其间,中国导弹、核导弹先后研制成功,孙家栋也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导弹专家。</p><p> 1967年7月29日,一个炎热的夏天。孙家栋正在办公室伏案进行导弹设计。</p><p> 一道调令,让孙家栋又一次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中央决定组建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亲自点将,让孙家栋负责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p><p> 孙家栋再一次放弃了自己已经熟悉且建树颇丰的领域,担当起卫星研制的重任。</p><p> 这一次,孙家栋一干就是四十多年,再也没有离开过。</p><p> 1967年的中国,正值“文革”爆发之初。风雨飘摇中,孙家栋接过了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技术总负责人的担子。</p><p> 此时的孙家栋,面临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种种难题,更有政治风浪可能带来的危险——因为曾经留学苏联,又因为爷爷是“富农出身”,孙家栋的压力比一般人更大。</p><p> “东方红一号”研制后期发生的一件事让孙家栋至今依然记忆犹新:</p><p> 当时,佩戴毛主席像章蔚然成风。许多单位把研制的卫星仪器也镶上毛主席像章。多了这些像章会使卫星超重,从而降低卫星、火箭的可靠性。但是,要拆下这些像章吧,又怕成为政治问题。孙家栋为此苦恼不已。</p><p> 1969年10月的一个晚上,孙家栋随同钱学森到人民大会堂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卫星研制情况。要不要提像章的问题?孙家栋很犹豫,他必须对卫星负责,这也是对国家负责。</p><p> 思虑再三,孙家栋决定向周总理直言,像章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周总理指出,不要把政治挂帅庸俗化,搞卫星一定要讲科学,你们看一看,人民大会堂这么严肃的地方,也没有处处挂毛主席像章。回去以后,孙家栋传达了周总理的原话,方才解决这一棘手难题。</p><p>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太空响彻《东方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p><p> 得知卫星发射成功的那一刻,精神长期高度紧张的孙家栋顿时感到浑身疲惫无力。</p><p>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际<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热潮的兴起,我国也于2004年启动了“嫦娥一号”<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工程。</p><p> 在此之前,中国的卫星最远只到过8万公里的太空,而月亮离我们有38万公里。此前我们所有的卫星,都只需要考虑地球和卫星之间的运动关系,而<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需要考虑地球、月亮和卫星三者之间的运动关系;加一个变量,情况就要复杂得多。</p><p> 时年75岁的孙家栋,接下了工程总设计师的重任。</p><p> “大多数人在这样的高龄都功成身退了。他该得的院士、‘两弹一星’奖章都得到了,却仍冒着极大风险出任<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工程总设计师。”<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工程副总设计师张荣桥由衷地赞叹说。</p><p> 对此,孙家栋只有一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p><p> 孙家栋的老伴魏素萍回忆说,搞“嫦娥一号”时,孙家栋经常半夜走到凉台上,仔细地看着月亮在天上慢慢移动,心里在默默琢磨工程技术方案。“有时他在窗前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折腾得我也睡不踏实。”</p><p> 2007年11月7日,“嫦娥一号”成功实施第三次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p><p> 这一刻,北京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里,大家全部从座位上站起来,欢呼雀跃,拥抱握手。而孙家栋悄悄地背过身子,掏出手绢偷偷擦眼泪。</p><p> <strong>“他是了不起的工程大</strong></p><p> 总师和战略科学家”</p><p> 一枚蓝色的小徽章常年别在孙家栋的外衣口袋上。</p><p> 这枚徽章如一角硬币般大小,图案是三个同心圆包着一枚火箭。“它象征着中国航天,那三个圈代表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就是飞行器进入太空、离开地球和离开
太阳
系所需要的最小速度。”孙家栋抚摸着徽章说。</p><p> “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意味着我们从第一个圈到了第二个圈。”孙家栋笑笑说。</p><p> 从第一个圈到第二个圈,不仅标记着中国人迈向深空的脚步,更标记着孙家栋不平凡的航天生涯。</p><p> “孙家栋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他既是一位善于协调各种技术问题的工程大总师,更是一位战略科学家,能确定合理的战略目标。”“嫦娥一号”工程卫星系统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说。</p><p> 无论是40年前的“东方红一号”,还是3年前的“嫦娥一号”,抑或是尚在实施的北斗导航工程,孙家栋均显示出卓尔不凡的协调能力和战略眼光。</p><p> 当年的“东方红一号”,孙家栋实际上是半路接手的——早在1958年,中科院的同志就开始制订方案,开展了大量的研制工作;到1965年中央批准正式立项,已经做了好几年。</p><p> 孙家栋回忆说,因为中科院搞的那个方案内容太多,太完善了,以那时的技术条件,要保证工程实现是十分困难的。以小小的插头为例,那时国内连有二十几个插针的专用插头都生产不了。</p><p> 孙家栋接手以后,与一些老专家研究,把卫星研制计划分为两步走,即先用最短的时间实现卫星上天,在解决了有无问题的基础上,再研制带有探测功能的应用卫星。</p><p> 随后,孙家栋大胆地对原来的卫星方案进行简化,比如,我们的太阳能电池技术不成熟,那就用银锌化学电池;姿态控制部分做不好,那就只保留姿态测量用的红外地平仪和太阳角计。</p><p> “当时‘东方红一号’在技术上就四个要求:‘上得去、抓得住、听得清、看得见’。”孙家栋说,“以现在的眼光看,它的确太简单了,但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能上天本身就很不容易。”</p><p> 用最少的代价、最短的时间、最有利的配合,制订出最可行的方案,保证获得最好的结果,这是长期作为工程大总师的孙家栋孜孜以求的目标。</p><p> “这个就像桌子与椅子的配合,如果桌子太高而椅子矮了,你可以把椅子升高,也可以把桌子的高度降低,就看哪个更方便。”听孙家栋叙说自己的工作,似乎是那样的平淡无奇。</p><p> 但实际上,孙家栋所要做的,远非如此简单。</p><p> 如果把中国发射的诸多卫星比作棋盘上的棋子,那么,孙家栋就是最重要的棋手之一。作为布局者,他不仅布下了众多“棋子”,更想到了今后多少年在何处落子。</p><p> 2005年10月,“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获得圆满成功后,<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工程成为中国航天新的热点。作为<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工程总设计师的孙家栋,肩上的压力比谁都大。</p><p> 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4秒,这是一个万众瞩目的时刻——随着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腾空而起,“嫦娥一号”成功开始了奔月之旅。</p><p> 此时的孙家栋,心中所想的是更长远的战略——</p><p> 绕月只是第一步,以后我们的探测器还要能落在月球上,还要能返回地球。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派宇航员登上月球,实现中国人的“登月”梦想。在这以后,我们还要在月球上建立驻点……</p><p> 这就是月球探测计划的“小三步”(<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阶段的“绕、落、回”)和“大三步”(“探、登、驻”)。</p><p> “嫦娥一号”圆满成功以后,孙家栋卸下了“<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工程总设计师”的担子,让年轻的同志来续膺重任,但他仍然担任工程高级顾问。</p><p> 他依旧无法“安享晚年”,他仍然担着国家另一重大科技专项——北斗导航工程总设计师的责任。</p><p> “很多人说,gps导航系统精度高,免费用,我们何必再去搞‘北斗’导航?”孙家栋说,“现在是和平时期,你可以用gps;万一有个风吹草动,gps用不了怎么办?俄罗斯在搞‘格洛纳斯’导航,欧洲也在搞自己的‘伽利略’导航,‘北斗’是事关我们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p><p> 对于北斗导航工程,孙家栋也有一个“三步走”规划——第一步,先发射几颗试验卫星,建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第二步,2012年以前发射12颗星,覆盖亚太地区;第三步,到2020年左右,共发射30余颗星,组成一个覆盖全球的网络。</p><p> “这样分步实施,先把系统建起来,再逐步完善,非常合理。”叶培建说。</p><p> 闲不住的孙家栋,始终在思考中国航天的未来。</p><p> “如果身体可以的话,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中国航天员登上月球,能看到中国的深空探测器飞到
火星
去。”这位81岁的老人语气中满是期盼和祝愿。</p><p> <strong>巍巍若山</strong></p><p> 淡泊如水</p><p> 一只毛驴在底下站着,背上驮着一条狗,狗驮着猫,最上面是一只报晓的公鸡。</p><p> 这是孙家栋家中橱窗里摆的一个模型,一个略显粗糙的陶制小模型。</p><p> “这是访问德国不来梅时,不来梅市长送给我的,他说这个毛驴象征着不来梅人甘当无名英雄、任劳任怨的品格。”孙家栋说,“我们航天人也得甘当底下的‘毛驴’,所以我把这个模型摆在这里。”</p><p> 孙家栋不仅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p><p> 在“嫦娥一号”工程中,总指挥栾恩杰、总设计师孙家栋、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被人称为“铁三角”。</p><p> “在这个团队里,所有的工程技术难题都落在孙家栋身上,其压力可想而知。但是,他站得高,看得远,有全局观念,处理问题有板有眼。”欧阳自远说。</p><p> 困难面前绝不低头的他,又总是“俯首甘为孺子牛”。</p><p> “‘欧阳先生,我是给你打工的,我的责任是把你的眼睛和手,延伸到月球;至于你看到什么,干什么活,我不管。’”回忆起当时孙家栋的话,欧阳自远依然很感动:“他是那么朴实,那么友善,那么谦恭。”</p><p> 其实,孙家栋有着太多太多可以自傲的资本。</p><p> 他不仅是杰出的航天技术专家,还是中国航天步入国际市场的亲历者和推动者。</p><p> 1985年10月,中国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放国际市场,承揽对外发射服务。恰值此年此月,孙家栋出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这位技术专家出身的副部长,毅然挑起了中国航天国际合作谈判的重任。</p><p> 孙家栋带着代表团来到美国。当时去美国出差,每天的生活补贴只有一两美元。孙家栋等人只能住在条件很差的小旅馆里。一位华侨看到后说:“你们住在这样的旅馆里准备跟人谈几千万美元的大生意,谁相信呢?”这位热心的华侨把孙家栋一行安排在高级饭店里,给他们结了账。</p><p> 最后,事情谈成了。长征火箭成功将美国休斯公司的通信卫星送入太空。</p><p> “我小时只听说洋火、洋油、洋车,现在我们也能用自己的火箭把国外的卫星送入太空了。”忆往昔,孙家栋依然感慨万千,“发射成功以后,帮过我们的爱国华侨也是热泪盈眶,说了一句让我终身难忘的话:‘中国卫星能打多高,华人在国际上头就能抬多高。’”</p><p> 他曾多次因过度劳累晕倒在工作岗位上。</p><p> 1975年,为了顺利回收返回式卫星,他日思夜想,曾经晕倒过好几次。1994年,他率团与美方商谈续签卫星发射合同;三天艰苦谈判之后,签署备忘录之前,他晕倒在谈判间里。</p><p> “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2009年3月,在孙家栋八十大寿时,钱学森专门致信表示祝贺。钱老在信中用“您”来称呼一位后辈,让孙家栋倍加感动,诚惶诚恐。</p><p> 作为中国卫星事业最重要的开拓者之一,孙家栋经常被人称作中国的“卫星之父”。但他本人却从不敢以此自居。“我一看到这种报道,就想写信给作者,让他们改过来。”</p><p> 他总觉得,是时代成就了自己;他总是强调,航天事业的每一点成绩都是集体分工协作的结果。</p><p> “当年跟我一起从苏联回来的同学,有好几位干了航空。可是中国的民用飞机主要是从国外买,航空工业一直没起来。我们在航天上能有这些成绩,是国家给了我们机会,给了我们舞台;那些干航空的同志都很羡慕我们。”孙家栋语气中包含着深深的叹惋。</p><p> 2010年1月11日,凭着自己在航天领域的杰出成就,孙家栋获得了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p><p> 但这位航天泰斗从来没把自己看得与众不同。</p><p> 在航天大院里,他与其他年轻同志一样排队打饭;别人让他往前面排,他总是笑着摇摇头。</p><p> 他爱穿“千层底”布鞋。家里有好几双布鞋——新的,半新的,旧的;在外面穿新的,在家里穿旧的。“有一次,他去人民大会堂开会,穿着破布鞋就出去了,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老伴魏素萍说。</p><p> 作为孙家栋的妻子,魏素萍既感到自豪,有时又有点怨言。</p><p> “看到院子里其他老头、老太太经常在那儿晒太阳,我就羡慕人家,他们怎么有那么多时间呀。”魏素萍说,“他要有时间,我们俩就出去遛遛弯。可他难得有点空闲啊。”</p><p> 孙家栋也觉得很对不住妻子。当年妻子生闺女的时候,他正忙“东方红一号”,没能陪在妻子身边。现在两口子都老了,可他还是那么忙。</p><p> “他老在外面出差,就我一个人在屋里,特孤单。要是有两个人在,哪怕他不爱说话,屋里空气都不一样。”魏素萍说。</p><p> 孙家栋还得继续忙下去……</p><p> 不知不觉到了老两口的晚餐时间。</p><p> “吃饭啦。”魏素萍喊道。</p><p> 老两口的一日三餐都很简单。今晚的主食是早上剩下的稀粥,菜有昨天买来没吃完的饼卷土豆,还有一盘凉拌海带丝和一点花生米。</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