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0 0 0

以“变法”之路应对高强密度发射

ctnmz
论坛元老

3306

主题

-15

回帖

7146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146
航天 421 0 2016-11-22 17:31:07
<p>  4月10日,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为中国航天2011年乃至整个“十二五”期间的高强密度宇航发射任务拉开了序幕,开启了好头。</p><p>  何为高强密度?通过一组数据可以清晰而又直观地反映出来。</p><p>  据统计,“十五”期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通过24次宇航发射将23颗卫星和5艘神舟飞船送入了太空;而“十一五”期间,集团公司则进行了48次宇航发射,近60个航天器进入预定轨道。如果说,在刚刚过去的5年中,集团公司以饱满的宇航发射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那么“十二五”期间百箭百星的宇航发射规划,将使集团公司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p><p>  仅2010年,集团公司就以近乎完美的表现成功完成了15箭20星的宇航发射任务,创年度宇航发射的历史新高,其发射密度之大、成功率之高和影响力之远都是史无前例的。这一年,美国进行了15次宇航发射,俄罗斯进行了31次宇航发射,中国航天第一次在发射数量上与美国相当,并在宇航发射质量上向世界一流航天强国靠拢。</p><p>  宇航发射的任务量连续翻番,高强密度发射逐渐成为一种常态,这为中国航天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航天人的工作强度大增,工作时间被大幅拉长,从而对技术、管理、协作等各个方面工作都带来巨大挑战。显然,原有的体制机制、工作模式和管理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要求,集团公司开始走上转型之路。</p><p>  如何调整管理方式和工作模式,如何适应高强密度发射要求,如何以质变求发展,成为航天人在确保成功完成国家重大科研工程项目的基础上努力破解的又一重大课题。</p><p>  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管理方式和工作模式的创新完善,促进系统工程的高效协同,以更好地适应高强密度发射任务的要求——在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的研制、生产和发射过程中,航天人对此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和实践,并初见成效。</p><p>  <strong>破解之法其一:</strong></p><p>  提升成熟度 避免扯后腿</p><p>  提高技术、产品、管理和队伍的成熟度,是应对高强密度发射考验的根本之策。</p><p>  长三甲运载火箭发射试验队总指挥岑拯对高强密度发射深有体会,他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为例,向记者描述了航天任务的跨越式增长。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自1994年成功首飞之后的10多年里,每年的发射任务并不饱满,而“十一五”期间的发射任务量超过了此前10多年的发射任务总量。到2010年底,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累计执行了38次宇航发射任务,而“十二五”期间,单是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就要执行50次发射任务。</p><p>  卫星发射试验队总指挥李长江也坦言,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每年20余次的宇航发射任务已经接近饱和,工作状态已达到一个极限,但是只要能着力提升航天技术、产品、管理和队伍的成熟度,目前的状况还可以继续得到有效改善,而高强密度发射也将有更大的提升空间。</p><p>  随着自身实力的提升,国内外越来越多宇航发射的订单纷至沓来。但纵观目前一些航天企业,其生产能力和工作模式还远不能适应这一爆发式增长的需求。工厂生产设备不够、加工精度或效率有限、生产能力达不到、生产模式调整的步子迈不开、组织效率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发展的步伐,再加上队伍能力参差不齐、对高强密度发射的形势认识不深等,这些都在无形中给高强密度发射扯后腿。</p><p>  试想,如果技术足够成熟,就能降低风险,确保高可靠度和成功率;如果产品足够成熟,就能减少产品返工现象,在解放了大量用于产品返工过程中的各种资源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提高系统间的协同效率;如果管理模式和方法足够成熟,就能有效地减少各个分系统之间的冗余环节,将技术人员用于非技术工作的时间和精力解放出来,提升工作效率;如果队伍足够成熟,成员间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高效协同,就能更加快速而有效地应对各个环节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p><p>  <strong>破解之法其二:</strong></p><p>  面对新队伍 管理变变样</p><p>  创新队伍管理模式和方法,提高系统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是应对高强密度发射考验的重要举措。</p><p>  李长江说:“对高强密度发射,最关键的还是要提升队伍的成熟度,因为归根结底,人的成熟度决定了包括技术、产品、管理在内的其他一切因素的成熟度。所以,如何做一个成熟的管理者,积极推动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以打造一支能够胜任高强密度发射状态的成熟队伍,是至关重要的。”</p><p>  一支队伍是否强大,要看其是否有自己的灵魂。李长江认为,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和价值理念认同是排在第一位的。国家任务至上,这一点毋庸置疑。要能做到困难面前不退缩,胜利面前不骄傲,就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细致的工作作风、对问题一查到底的工作精神,还要不放过任何微小的细节。这些精神要始终贯彻于工作与任务的始终,并需要管理者在队伍中进行引导和构建。</p><p>  同时,面对新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航天队伍的新特点也越来越凸显出来。如果这时还是一味地抱着“老一套”不放,用陈旧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去约束和引导新队伍,结果往往适得其反。</p><p>  卫星和火箭发射试验队的几百名发射试验队队员中,35岁以下的队员占了半数以上,这也是目前整个航天系统的人员构成现状。而年轻人生活的环境与追求的价值跟老一辈航天人有着明显的差异。很多航天新兵们表示,他们更看重的是事业所赋予他们的成长空间,除了薪酬待遇之外,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也是众多年轻人进行职业选择的重要考量因素。</p><p>  于是,如何更好地促进队员们更快成长,成了令“两总”们绞尽脑汁的一个问题。</p><p>  岑拯说:“需要在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设计上为发射试验队队员付出更多的关注和关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技术人员都争相挤到机关去?由此,我们必须反思,是不是机关岗位和技术岗位在赋予员工成长空间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此,进一步研究和尝试平衡机关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发展环境,促进事业的可持续发展。”</p><p>  同时,为团队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让发射试验队队员能够有不断学习的时间和不断提升的空间,也是打造成熟队伍的一计良策。火箭和卫星发射试验队进入发射场以后,举办了多次学习会,从思想学习到业务学习,从管理方面的学习到兴趣方面的学习,每一次学习都让大家有了新的认识和收获。</p><p>  岑拯用两个小细节向记者展示了火箭发射试验队在管理方面的小变化。一是出差方式的变化,二是出差人次的调整。</p><p>  他说,以前发射试验队到发射场都是坐火车往返,光是在往返路上就要耗费70多个小时;而现在发射试验队都采用飞机往返,10多个小时就可以走一个来回。这一改,每个人都能节省下将近两天多的时间,除了减少了队员旅途劳累之外,也更加有效地将这部分时间用于更有意义的技术工作中。一个人省两天多时间,一支发射试验队100多人,累积起来,省下的时间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p><p>  同时,发射试验队在减少出差人数和时间的基础上,也在队伍的组织上让更多的人轮流、轮换出差。岑拯说:“要把每个人的24小时都运用、安排好,不能指望大家都一心扑在工作上。考虑到发射试验队员们平衡工作和生活的需求,发射试验队也会在倡导努力工作的同时,照顾队员的家庭和谐,有所平衡,尽量减少出差的时间和次数。”</p><p>  <strong>破解之法其三:</strong></p><p>  张弛应有度 劳逸需结合</p><p>  生命之法,一张一弛,正如周期性波动的正弦曲线,经历了波峰之后需要有一个波谷的过渡。</p><p>  从中国航天起步时期的十年磨一箭,到如今的弹箭星船遍地开花,高强密度发射渐成常态,航天人也正在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之中高速运转,身心压力不言而喻。</p><p>  作为两支发射试验队的总指挥,李长江和岑拯对这一点不谋而合:不能让发射试验队员们时刻都处在紧张的工作状态之中,即使是机器尚且要维护、保养,更何况是人。所以,他们都非常看重队员们在工作之余的生活调剂。</p><p>  从人气颇旺的业余爱好讲座,到丰富的文娱体育活动,从采摘、慰问活动,到难得的景区旅游,发射试验队队员都能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和团队的活力。在健步走活动中,队员们倡导强健体魄;在瓜果采摘过程中,队员们欢快地高呼亲近自然;在慰问活动中,队员们与当地的孩子们一起谈理想和未来……</p><p>  此次在发射场备战的日子里,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趣味比赛,它们都被冠以同一个名字:“开门红杯”,如“开门红杯”篮球友谊赛、“开门红杯”趣味运动会、“开门红杯”扑克比赛……</p><p>  当然,调剂归调剂,放松之后,一旦回到工作岗位,发射试验队队员就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严谨细致的工作状态之中。任务量多,对成功的要求更高,承担的压力更大,“两总”们就把任务量和压力层层分解,让每个人都担起一份职责,共同进退。</p><br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高级模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