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人民日报海外版年轻人托起“北斗”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sg001
超级版主
3699
主题
-13
回帖
6860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6860
私信
航天
244
0
2016-11-22 17:32:51
2011年4月,随着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升空,中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发展进入新的阶段。<p> 2012年,覆盖亚太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建成,2020年左右,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建成。“北斗”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盟的“伽利略”一起漫游在天空。</p><p> 在“北斗”这支队伍里,经验丰富的前辈们值得敬仰,但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人更让人欣慰。</p><p> <strong></strong></p><p> <strong>责任的力量</strong></p><p> 让北斗完成导航,这是王璐要干的事儿。1984年出生的她,2008年参加工作,曾负责了第5颗北斗导航卫星的有效载荷总体相关工作。跟“80后”的女孩儿相比,王璐并看不出有怎样的不同,爱奋斗,也爱娱乐,爱逛街,也爱一些新事物。</p><p> “刚入职的那几个月训练是魔鬼式的,但也是真正的锻炼。”王璐说,那几个月,师傅花了很多心思,她对于北斗的认识也是在那个阶段变得清晰起来。</p><p> “慌!”想起第一次在发射场的经历,王璐这么描述。</p><p> 那是一次整星的测试,设备出现了异常,并且这个问题是以前没出现过的。到处打电话,描述问题,协调其他技术部门……这次经历让王璐更清晰地看到责任的意义,一颗星,一个人是干不出来的,交到手里的事情一定要干好,这是责任。</p><p> 研究问题,跟前辈请教,跟同事讨论,慢慢地积累,成长。后来便是第5颗北斗的全程参与,王璐和自己的小组已经能担起一份儿工作,从2008年到2010年,一盯就是两年多。发射那天,王璐在指挥大厅。“也没有激动到特别的程度,就一直在说成功了,真好。”王璐说,“要淡定!航天是个特别需要踏踏实实干的活儿。”</p><p> <strong></strong></p><p> <strong>让火箭飞一会儿</strong></p><p> 见到李君的时候,他先纠正说:“我可是‘70后’。”1977年出生的李君,2003年进入航天系统,2004年进入长三甲系列火箭起飞滚转动力学建模研究,那时的他,不到30岁。</p><p> 卫星要上天,必须得有运输工具,这就是火箭。在某导航卫星以前的发射任务中,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发射的主要是
地球
静止轨道卫星。但某导航工程是多轨道面组网,卫星的发射轨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面瞄准中心无法再满足所有任务要求。</p><p> 当时有很多争论。“如果发射一次挪一次,时间、费用上都不允许,甚至有些轨道面会打不到。”李君说,他提出的“起飞滚转定向技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p><p> 航天发射如履薄冰,总体方案绝不能出问题。两年的时间,李君扑在了这项技术上。建模、验证,作为首次在中国液体火箭的应用,降低了不同射向导致的地面设备移动带来的风险,大幅提升了运载火箭的适应能力,并成为中国液体运载火箭的通用技术。在目前的某导航卫星发射中,已经有4次运用了这项技术。</p><p> <strong></strong></p><p> <strong>做好一颗螺丝钉</strong></p><p> 只有理论的方案设计还不成,从图纸到现实的实现还需要很多人的努力。韩峰就是将设计方案变成现实中的一员。说起火箭发射,他会特别兴奋,不单是因为自己的工作参与,还是小时候的一种情结,“那个时候在电视上看发射转播,太神奇了。”</p><p> 真正进入到这支队伍,才知道那一刹那的升天包含着多少人怎样的努力。“航天是个大工程,是每个螺丝钉一样的航天人拧起来的。”韩峰1983年出生,2005年参加工作,赶上了北斗一代最后一颗星的发射,北斗二代工程的开始。</p><p> “我的工作就是控制系统的优化和改进,火箭上的各个部位的作用怎么发挥出来,需要线路和接口的调动。”韩峰打了个比方,“比如汽车的自动泊车功能,线路怎么布才能让这个功能实现,这就是控制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p><p> 可靠性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几十亿的东西就那么掉下来了,不单是钱的问题,还是整个国家形象、科研进度的问题。”韩峰说,有时最终改动只有四根线,但整个周期却用了一个多月,反复的验证、测试,就是为了确保最终的可靠性。</p><p> <strong></strong></p><p> <strong>质量“把关人”</strong></p><p> 董方成将自己的工作描述为“把关人”。他1984年出生,2007年参加工作,从在机械室做设计到产保处做质量管理,虽然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做好卫星的职责却没有任何的改变。“担当责任。”董方成这样理解自己的工作。</p><p> 第4颗北斗发射的时候,董方成在发射场,出了一个故障,排查计划,是董方成的团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的东西。</p><p> “跟技术上的沟通、分析,最开始拆了一台机器,发现是焊点的问题,就拆这一台还是同型号的都要检查?”董方成说,平时我们用一个东西,假如坏了,我们可以考虑说换个零件,航天工程可不是这么简单的一个概念。“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从顶层设计上的考虑,是不是整个型号的问题还是管理流程中出了问题,往往一个点,考虑的就是整个面儿上的事儿。”结果是那个故障不仅现场就拆了3台机器,还通知其他兄弟单位,检查其他设备看有没有类似的问题。</p><p> “严慎细实!诚实对待问题。”董方成这么看待“把关人”。</p><p> 因为密集发射的任务,质量组每个人都要同时跟几颗星。最多的时候,董方成跟过5颗星。每颗星的状态不一样,每天要完成的工作也不一样,而且不能出错。董方成就把他们都做到表格上,排查,归零,抽象,归纳,上升为系统的顶层指导。“没有可修复性。”董方成说,这注定了自己所在工作岗位对风险评估的慎而又慎。</p><p> “但谨慎并不代表犹豫。”中科院院士孙家栋先生的一次决断让他印象特别深刻。“当时拿着报告,其他几个负责人都很犹豫,孙老则很坚定地坚持发射,并愿意担下全部责任。”董方成说,航天是个伟大的事业,也是个高风险的事业,“责任”二字需时时伴随。</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