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中国空间站
访谈实录航天专家马惠廷李颐黎解读天宫发射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xing123
管理员
3852
主题
-15
回帖
8930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930
私信
中国航天
379
0
2016-11-22 17:39:37
<p>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大家关注中国航天网和搜狐新闻联合举办的“<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发射在线访谈,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47分,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邀请到了两位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专家,左边的这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副厂长马惠廷老师,这位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李颐黎老师,欢迎二位来到中国航天网做客。 </p><p> 主持人:咱们现在看到网上直播是酒泉现场的情况,离发射的时间越来越近了,还在做准备。现在我想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上面,我想先问一下李老师,请帮我们简单介绍一下“<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以及任务。 </p><p> 李颐黎:网友们好!“<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是一个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的任务一般是有两个航天器,一个是目标的,一个是追踪航天器,我们要实现的是“神舟八号”和“<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的交会对接,这种情况下“<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是目标飞行器,“神舟八号”是追踪飞行器。 </p><p> 主持人:现在媒体上有很多关于天宫和执行这次发射任务的火箭的报道,有的把这次执行任务的火箭叫做“改进型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还有的叫“长征二号ft1火箭”,到底哪种说法比较准确?</p><p> 马惠廷:正确的说法应该是“长征二号ft1”,因为要发射“<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所以叫t1火箭。</p><p> 主持人:冯卡门曲线整流罩在研制生产过程中遭遇了怎样的困难?有什么样的攻关故事?</p><p> 马惠廷:这次因为要发射“<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体积和重量比较大,这样的话整流罩就需要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减少空气的阻力,增加运载能力?设计师就采用了“冯卡门”,“冯卡门”属于为中国航空航天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曲线整流罩,整体设计是采用“冯卡门”曲线。 </p><p> 主持人:这个曲线可以减少阻力?</p><p> 马惠廷:对。 </p><p> 主持人:这是不是也意味着咱们的工业设计水平在提高呢?</p><p> 马惠廷:应该这么讲,在我们以往传统设计中实际不是采用这种方式,这样的话就达不到刚才说到的这些好处,这样设计就带来了很大难度,首先要做“冯卡门”曲线整流罩的话,因为整流罩是个大型器件,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在这方面克服了很多困难。另外,因为整流罩在飞行过程中要分离,分离的过程中要利用到一些特殊材料,这方面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所以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绩。 </p><p> 主持人:咱们这次整流罩也是第一次在发射场装配,为什么会这样?</p><p> 马惠廷:以往的整流罩都是3米7,这个大小是根据运输火车铁道的桥梁、隧道的宽度决定的,现在由于要发射“<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体积大、功率大,根据设计要达到4米2,我们在家里造好之后要分解、分段拿到发射场再对接起来。 </p><p> 主持人:根据之前酒泉发射场的工作人员介绍,发射场在27日和28日出现大风降温天气,所以原定于27日至30日之间实施的<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发射,将在29日至30日之间择机实施。什么样的天气条件有利于天宫的发射?它对发射的天气状况有什么特别要求吗?</p><p> 李颐黎:“<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的发射对气象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地面风速不要大于每秒15米,高空的风不要大于每秒70米,这样的话就不会给火箭增加太多的阻力。另外要求发射场周围不得有雷暴天气。 </p><p> 主持人:所以说现在的条件非常适合。</p><p> 李颐黎:非常好。 </p><p> 主持人:根据最新的消息“<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的最佳发射窗口确定在今晚21∶16-21∶31,这个发射窗口的时间是怎么确定的?都有哪些影响因素?</p><p> 李颐黎:这个因素是非常多的,其中有一个因素是说应该考虑到将来搞交会对接的时候,在最后最精彩的那一段,也就是大家最关心的那一段,快要接近、快要对接的那个阶段,我们希望在白天。 </p><p> 主持人:观测?</p><p> 李颐黎:对,白天摄像比较方便,各个角度都可以照的上,很清晰,这样一旦出现什么故障也好分析。另外,从让全国人民都能目睹交会对接的实况也比较方便,因此就有这么一个特点,要想白天交会对接这一段要发生就要在夜里发射,“神七”我们也是要求白天进行出舱活动,因此我们也是要求在夜里9点钟发射的。 </p><p> 主持人:火箭推进剂通常什么时间加注?是不是加注完就要尽快发射出去?</p><p> 马惠廷:加注一般都是提前一天,一般加注了以后马上要进行发射,一般要加注七八个小时。</p><p> 主持人:据说这发火箭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助推器,由椭球体变成了锥体,为什么?</p><p> 马惠廷:好处是整个火箭至少能多增加到500公斤的燃料。</p><p> 主持人:按照设计,“<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将在轨运行2年,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对接,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能源供给至关重要,电源系统可以说是天宫的“生命线”,那么天宫的电力供应是从哪来的?</p><p> 李颐黎:这次利用了大型的电池板,除了有
太阳
能电池板,还有蓄电池,在
地球
阴影区可以把它拿出来用。 </p><p> 主持人:“<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这么大,它的用电量是不是也很大?</p><p> 李颐黎:用电量是很大的,但现在有个好处,对“<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的改进,它的电池效率已经达到27-28%了,已经接近到国际的先进水平了,因此和过去第一代、第二代的太阳能板有了很大的改进。 </p><p> 主持人:您刚才还说到了蓄电池,蓄电池是放在资源舱吗?</p><p> 李颐黎:是的,为什么叫资源舱呢?顾名思义就是提供资源,电就是资源。另外就是资源舱里还有很重要的就是推进系统、发动机、燃料储箱,另外我们还把水、氮气储存在里面。人就在实验舱里头,实验舱有15立方米,跟以前相比就有从两居室搬到了三居室的感觉。 </p><p> 主持人:对接机构安装在舱的什么位置上?</p><p> 李颐黎:对接机构安装在实验舱,也就是说是“<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飞行器的前端,装的是一个被动式的对接机构,然后“神八”那边装的是主动式的对接机构,两边使两个飞行器实现交会、对接、拉紧,最后锁定。 </p><p> 主持人:昨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在酒泉的新闻发布会上说:<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发射升空后,经两次变轨进入高度约为350公里的近圆轨道,进行在轨测试。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前, <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降轨至高度约343公里的近圆轨道,等待交会对接。为什么天宫要进行两次变轨?对接轨道为什么选择343公里?轨道高度的选择有什么样的考虑?</p><p> 李颐黎:先回答第一个问题,“<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为什么要提高到350公里?轨道在没有交会对接任务的时候要高一点好,因为高一点大气密度就小了,这样使它的衰减就小了,每转一圈轨道都要降低,这个我们学名叫轨道衰减。 </p><p> 主持人:是什么原因呢?</p><p> 李颐黎:是大气阻力,虽然很稀薄的大气,但是长时间的作用也会使轨道发生变化。所以如果没有任务的话就把它放高一点,这样高度衰减的就比较慢,这样你就省了推进剂了,如果你老维持在将来要对接的343公里以上,就得不断的给它加推力、加速爬高,所以就高一点,之后经过两次变轨就可以了。 </p><p> 李颐黎:再回答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把它对接时候的轨道降到343这个轨道?这个轨道在我们航天业有个学名叫回归轨道,意思就是说它转了一定的圈数以后就跟原来的轨道重合了,咱们叫两天回归轨道,就是说转了大概31圈跟第32圈,第31圈就跟第第1圈一样了,第32圈就跟第2圈一样了。 </p><p> 李颐黎:所以说,不一定每次发射都是说我加注好了就一定能发射,加注好了一旦飞船或者运载火箭出现问题,或者甚至于地面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或者天气出现问题,这时候没办法就得推迟发射,这样两天回归轨道就有这个好处,就是说今天发射跟过两天发射轨道是一样的,这样可以有一个备份的发射窗口,提交了交会对接成功的概率。</p><p> 主持人:这个轨道很神奇啊!</p><p> 李颐黎:哈哈!很有意思。衰减少一些,等待下一次“神九”的来临。 </p><p> 主持人:国际空间站也是343公里?</p><p> 李颐黎:国际空间站不是,国际空间站是运行在更高的轨道。 </p><p> 主持人:马上就要到9∶16分了,发射大厅一片寂静,大家都在等待发射的时刻,我们也来看一下。</p><p> 李颐黎:这个时候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静静等待。 </p><p> 主持人:这次总装厂做了什么工作保证“<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的发射?</p><p> 马惠廷:因为航天是高风险的行业,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发射“<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我们正常管理的体系管理基础上,我们对这次首先要进行风险识别,辨别找到哪些是薄弱环节,还有易错的环节,还有分离、转的过程中,这样的环节我们都定为容易出问题、高风险的环节,把风险识别出来,逐一的采取措施。第二,我们把生产过程中每个组件都列出生产数据,跟之前发射成功过的组件进行比较。等等手段提高整个发射的可靠性。 </p><p> 主持人:网友想问李老师这样一个问题,在轨道上运行,<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的飞行速度是多少?每秒7.8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p><p> 李颐黎:不是,比这个速度要小,每秒7.8公里是什么概念呢?假设贴着地球表面飞,假设地球表面没有阻力是每秒7.8公里,但实际上是不可能没有阻力的,另外地面表面不一样,还有喜马拉雅山啊,所以不能飞那么低,飞多高呢?最低的高度是200公里以上。 </p><p> 主持人:神八进入轨道后它的运行速度是不是要大于第一宇宙速度,加速行驶才能追上天宫?</p><p> 李颐黎:不用,实际上两个都是每秒7公里的速度,靠什么呢?地球转一周的时间我们叫轨道周期,转一圈的时间周期越短、上面的周期就越长,利用这个原理使得它能追上,下面这个就相当于转的快了,下面这个相当于转的慢了,这些是利用周期的不一样。 </p><p> 主持人:火箭器箭分离的时候是不是发射任务成功了?</p><p> 马惠廷:送到运载轨道火箭的任务就完成了。 </p><p> 主持人:“<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还要运行一段时间才知道发射成功是吗?</p><p> 李颐黎:“<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进入到运行段一般是要把地平面找到,然后要调整姿态,由于器箭分离对目标飞行器是个干扰,它要把姿态调整好。 </p><p> 主持人:然后就成功了?</p><p> 马惠廷:还不行,还一定要把帆板打开,保证有电。(观看酒泉发射场)</p><p> 李颐黎:因为现在电子技术的发展,现在可以把在上面拍摄的照片,通过遥感传回来。 </p><p> 主持人:现在能看到一个光点,接下来是什么?</p><p> 李颐黎:接下来是二级熄火。 </p><p> 主持人:现在是255秒了。</p><p> 马惠廷:现在可以直接观看直播了,以前都没有。 </p><p> 主持人:这个是绿色的火焰?</p><p> 李颐黎:蓝色的。 </p><p> 主持人:现在如果在发射现场用肉眼还能看得见吗?</p><p> 李颐黎:应该看不见。</p><p> 李颐黎:肉眼能看到的要有几个条件,反光面足够得大,比如说像我们第一个人造卫星做个观测体,它的直径是4米,这样就看得到它,另外是清晨很傍晚,因为背景是黑的。(观看酒泉发射场) </p><p> 马惠廷:这火源很稳定、很平稳,火箭飞的很平稳。</p><p> 马惠廷:这样的直播效果已经很好了,以前这一段我们只能看动画。 </p><p> 主持人:整个飞行过程大概是多长时间?</p><p> 马惠廷:这次是583秒,从起飞一直到器件分离583秒,但实际上因为推进剂的流量有些偏差差几秒都是正常的。</p><p> 李颐黎:因为也要根据它的测量的高度和速度到了也会关机。</p><p> 马惠廷:并不是按照时间关机,而是按照轨道达到一定的要求。 </p><p> 主持人:像他们这个大屏幕上出现的是真实的“<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吗?视频卫星拍摄的吗?</p><p> 李颐黎:这个是。这个监测的是“<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的情况,摄像机朝上照的,所以看不到火箭的火焰。</p><p> 马惠廷:这是远望三号监测到的图像,把远望三号布在这儿,可以使上升段测控的覆盖率可以达到百分之百,实际是陆地那些测控站延伸到这儿的。</p><p> 李颐黎:这是“<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的侧面吧?</p><p> 李颐黎:这个画面很平稳,说明飞行平稳。</p><p> 马惠廷:现在应该是“<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的太阳能板已经展开了。 </p><p> 主持人:这时候器箭已经分离了?</p><p> 马惠廷:已经分离了。</p><p> 李颐黎:都分离了好几分钟了。 </p><p> 主持人:那现在“<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是在调姿?</p><p> 马惠廷:首先要把帆板打开然后才能调姿。</p><p> 李颐黎:打开就有电了,有电了就可以干其它的事了。 </p><p> 主持人:现在是黑天也能发电吗?</p><p> 马惠廷:现在还不行,得转到阳照区,但很快,转一周的时间大概是一个半小时,所以很快它就会转到阳照区。</p><p> 李颐黎:现在在飞行之前飞行器上的电池已经充过电了。</p><p> 马惠廷:先用蓄电池里的。 </p><p> 主持人:再过一会儿就跟不到了吧?</p><p> 马惠廷:对,但没关系啊,有中继星啊。 </p><p> 主持人:点火振动和发射火箭对摄像都没影响?</p><p> 李颐黎:离的远。 </p><p> 李颐黎:这是朝下的。</p><p> 主持人:最后“<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和“神八”对接,对接成功之后就变成了一个新的组合体,这时由谁来控制? </p><p> 马惠廷:在对接飞行的状态下是由“<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控制的,这时候主要是运动控制,比如说要调姿,这时候不能两个大脑都说了算。</p><p> 李颐黎:正常入轨了。 </p><p> 主持人:可以鼓掌了!</p><p> 马惠廷:咱把正常入轨又延伸了一些,除了轨道正确以外,飞船的太阳帆板也展开了。</p><p> 李颐黎:各个参数都对了。 </p><p> 主持人:大概多长时间以后要调整?</p><p> 马惠廷:经过两次变轨以后就把它变成350公里来运行。 </p><p> 主持人:有的网友对太空垃圾的问题很关注,因为前段时间美国报废卫星抱怨纷纷,太空中有很多太空垃圾,咱们这个“<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怎么躲避太空垃圾?</p><p> 马惠廷:有几个措施,有一个专门研究空间气象的单位,现在空间气象这个名词已经很普遍了,大气层内的气象主要是预报有没有风、有没有雨这些参数,空间气象主要是预报太阳是不是有耀斑爆发?碎片垃圾的分布,对空间站或者其它航天器有没有撞击的危险?加强这方面的预报和监测,太空垃圾包括微流星,会不会撞到“<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上。</p><p> 马惠廷:第二,我们采取一些措施,第一个措施是在“<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上装一个防止微流星撞击的防护板,像一个罩一样,这样一旦有比较大的碎片撞上就会把它的能量吸收掉,不会把运输舱都砸破了。另外一旦预报有比较大的碎片要碰撞,可以改变轨道,避开空间碎片的撞击。 </p><p> 主持人:说明还是有很多办法的。</p><p> 马惠廷:对。 </p><p> 主持人:按照咱们中国航天的三步走的计划,现在发射了“<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可以说离目标又近了一步,对建设国际空间站还有什么要突破?</p><p> 马惠廷:建立国际空间站的技术还有很多要突破,其中就是再生式环境保障系统,就是现在我们带上去的食物、水都是一次性使用就完了,空气一次性使用就完了,再生式就是想办法能不能把水回收。第二个技术就是长时间工作的技术,就是说我们神舟飞船在轨道上只是飞行了5天,设计是7天,空间站不一样,空间站要几个月、几年。</p><p> 马惠廷:长的甚至十几年,因此长寿命对所有系统都面临严重的考验,就是说你可以工作几天不出故障,而你工作几年甚至十几年不出故障,这样就要求可靠性必须非常高。空中的阳离子粒会对太阳能板产生腐蚀,这个问题怎么杜绝?另外,交会对接之后统一的运动控制、防控控制。所以,要解决的问题还是很多的,任重而道远。 </p><p> 主持人:请李老师介绍一下长征五号的情况。</p><p> 李颐黎:现在长征五号按照计划运行,计划2014年上天,今天“<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是8吨,将来可以达到20多吨,这样空间站可以更大,可以提供更多的实验环境和空间。 </p><p> 主持人:非常感谢两位老师回答了网友很多问题,希望以后还能请到两位来我们这里做客。此时此刻“<strong><strong>天宫一号</strong></strong>”正在按照预定轨道运行,它承载着我们的希望,让我们一起祝愿它飞的越来越好! </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浏览过的版块
航天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