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嫦娥探月
嫦娥三号比地心引力更牛的科普大戏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ufoman
论坛元老
3789
主题
-10
回帖
9294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积分
9294
私信
中国航天
380
0
2016-11-22 18:26:04
<p> 将实现我国“落月”任务的<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已整装待发。11月26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举行了<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任务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对外称<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进展顺利”,12月上旬择机发射。</p><p> 此前一周,好莱坞大片《地心引力》杀进中国,华丽的3d特效,太空“漫步”、近地轨道俯瞰
地球
和太空的别样美景,以及神舟、天宫等鲜明的中国元素,让国人提前享受了次太空之旅。然而,挑剔的观众很快发现片中的诸多硬伤:失重条件下,宇航员长发没有漂浮、卫星碎片飞行方向错误,等等。</p><p> 相比之下,曾在今年6月份给人印象颇深的天宫太空授课,则让人们对中国航天尤其是<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落月”这一真实的探索之旅充满期待。<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工程副总指挥李本正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一旦<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任务成功,其返回来的影像,将把月球的概貌、环境介绍得更为翔实,可让孩子更直观地认识月球、
太阳
系乃至更多深空。</p><p> <strong>《地心引力》只是碰上了小概率灾难,<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才充满风险</strong></p><p> 《地心引力》被一些人解读为航天灾难片,其中一颗卫星被炸所致的太空碎片是这一灾难的始作俑者——每隔90分钟来一场“流星雨”式的袭击,大凡近地轨道的太空站、载人飞船、航天飞机几乎都难幸免于难。</p><p> 然而,这一灾难的缘由在现实航天活动中只是小概率事件。航天专家、《国际太空》杂志执行主编庞之浩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p><p> 现实中曾维修过“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是“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根据当时的计算结果,阿特兰蒂斯号执行维修任务期间遭太空碎片“灾难性撞击”的几率约为1/185。对于执行飞往国际空间站任务的航天飞机来说,这一几率通常为1/300。美国宇航局统计显示,“哈勃”自1990年升空以来,尚未因为太空碎片的撞击而遭受严重损伤。</p><p> 相比之下,像<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这般肩负“落月”任务的<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工程才是真正的高风险。</p><p> 李本正说,据其掌握的资料统计,截至目前,不包括<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世界上共进行了129次月球探测活动,其中,美国59次,苏联64次,日本和中国各两次,欧空局和印度各1次。以上共成功或基本成功66次,失败63次,成功率仅有51%。</p><p> 另一个对高风险的直观认识,可依据“工程环节、零部件多与少”判断。科普作家、中国科技馆副研究员赵洋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环节越多,可靠性越差。</p><p> 一架航天飞机需要数百万个零部件,假设每个零部件的可靠性是99%,两个零部件的可靠性就是两者可靠性相乘的结果,约为98%。以此类推,零件越多,可靠性越小,也因此有了“美国不再发展航天飞机因其可靠性差”的说法。</p><p> 至于<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其具体可靠性数据尚不得而知,但究其环节而言,赵洋说,运载火箭将<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探测器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探测器在轨飞行几天,近月制动将被月球捕获,进入环月圆轨道,运行几天后,<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变轨进入椭圆轨道,再经过一段时间即可实现“落月”。其后,巡视器(俗称月球车)将从着陆器里“走”出来,并完成在月面上的巡视,如此算下来,“落月”任务比单纯的“绕地”任务多的“不只一个两个环节”。</p><p> 尽管有着高风险,<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工程依然需要“勇敢”地开展。庞之浩说,在没有大气层的月球上,可以不间断地进行天文观测,加之月球上的重力只有地球的1/6,以及其自转与公转周期相同等因素,在月面上可以持续进行约14个地球日的夜间观测。</p><p> 这也就是为什么月球被称作最佳科研场所的原因。用“嫦娥之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的话说,“月球上不仅矿产资源和能源丰富,而且月球也是人类征服太阳系、开展深空探测的前哨阵地和转运站。”</p><p> <strong>近地轨道“中国拯救了世界”,但深空探测中国尚属第二集团</strong></p><p> 在《地心引力》里,主人公最后的救命稻草是中国的“神舟飞船”,当影片里开始频频出现“神舟”、“天宫”时,不少影院里的观众开始唏嘘,也有人在网上戏谑道,“中国又一次拯救了世界。”</p><p> 但从现实的航天环境来看,这种情节的联想并非完全臆造。庞之浩说,近地轨道上的载人航天器主要分为空间站、载人飞船和航天飞机,而后者由于失事过多已经停止使用,加之空间站不具备天地往返能力,故载人飞船成了唯一能够“扭转”女主人公命运的航天器。而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经具备自主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只有俄、美、中三国。</p><p> 不过,这只是近地轨道的太空世界,在深空探测即脱离地球引力场,进入太阳系空间和宇宙空间的探测领域,中国航天的位置又是如何呢?</p><p> “人类共进行了上百次月球探测、 42次
火星
探测和40次金星探测。与先进国家相比,中国在科学认识和相关技术上还有较大差距。”欧阳自远告诉记者。</p><p> 众所周知,人类探索、开发和利用月球的活动,可概括为,<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登月和驻(住)月三个阶段。庞之浩说,美国人已经完成了前两步;苏联人完成了第一步;中国则和欧洲航天局,日本、印度一起,同属第二集团,正在完成第一步,而这一步又分“绕”、“落”、“回”三小步,<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的第二集团现都完成了第一小步——绕月,并均准备实现第二小步。</p><p> 对于这一步,目前,全球仅有美国、苏联成功实施了13次无人月球表面软着陆;只有美国实现了载人登月,苏联开展了两次月面无人巡视探测任务。</p><p> 这意味着,如果<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落月顺利实现,中国将在世界<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的第二集团中领先一步。庞之浩评价。</p><p> 然而,不管是嫦娥一号的“撞月”,还是<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的“落月”,其所处的世界<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环境都颇不宁静,用庞之浩的话说即“赶上了竞争最为激烈的<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高潮期。”</p><p> 上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人类曾掀起第一轮<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高潮,主角是原苏联和美国。但后来,两国分别因为不同的原因,停止了<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活动。</p><p> 从1976年到1994年,被欧阳自远称为“宁静思考期”。期间,仅有日本发射了一次探测器。</p><p> 最近一次高潮就是当下,以2003年欧洲航天局成功发射“智慧1号”为起点,这是21世纪人类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2009年6月,美国两个月球探测器升空。</p><p> 11月5日,就在中国的<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运载火箭赴西昌发射场后的一周,印度发射了首颗火星探测器,将目光投向比月球更远的深空。而按照计划,印度今年还将发射由该国和俄罗斯共同研制的“月船2号”探测器。针对月球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p><p> <strong>“嫦娥”和“玉兔”将度过的每一道难关都是科普大餐</strong></p><p> 其实,不必对一部科幻片苛求太多,赵洋说,通过电影,能让青少年对太空产生兴趣足矣。而现实中的<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及其整个作业过程,才是一场更“真实”且“经得住刨根问底”的科普大戏。</p><p> 国防科工局对外称,<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任务需突破地面试验验证,多窗口、窄宽度准时发射,月面软着陆,两器分离,月地间遥操作,月面生存,测控通信等七大关键技术。在赵洋眼中,其中每一项关键技术,都是一道丰盛的科普大餐。</p><p> 以月面软着陆为例,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层,<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的“落月”无法像《地心引力》里被一团火焰包裹着的神舟飞船那样“落地”,只能依靠科研人员采用的变推力发动机、自主导航控制技术和研发缓冲吸能部件来实现“落月”。</p><p> 这其中运用到的原理就有中学生物理课本涉及的“相对运动”,以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赵洋说,“看似和我们很遥远的‘嫦娥’,那样一个庞然大物,对孩子们而言,也可以通过自己所熟知的科学理论,来拉近彼此的距离。”</p><p> 在人们的想象中,“玉兔”号漫步虹湾,是件十分浪漫的事情,但现实的环境是,月球昼夜温差达330℃,而“玉兔”走得也远比人们想象得慢,时速仅约200米。</p><p> 这就是月面生存问题,必须保证在寒冷的月夜下着陆器和探测器不被冻坏,太阳出来时再自动唤醒开始工作。</p><p> 从国防科工局对外发布的信息看,“玉兔号”月球车利用导热流体回路、隔热组件、散热面设计、电加热器、同位素热源,可耐受330℃的温差。其中一个关键的内容就是“同位素热源”,而这“拗口”的专业术语在中学阶段的课本里也有体现,即“放射性同位素”。</p><p> 赵洋说,<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所携带放射性同位素电池的热源就是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在衰变过程中会不断向外放出具有热能的射线。由于其衰变时间很长,也决定了放射性同位素电池可长期使用。</p><p> 一旦踏上月球,人们还要习惯使用天文单位。赵洋告诉记者,以地月38万公里的距离来计算,光速距离不到两秒钟,但就在这么“短短”的天文单位里,如何让“玉兔”号行走,即实现月地间遥操作,将用到包括人工智能、计算机、电子学等在内的多个领域的原理,这些都值得中学生关注。</p><p> 虽然现实中的航天活动,无法像电影那样过多展现太空美景和惊心动魄的生死情节,但在赵洋看来,对中国青少年的科普,点燃兴趣只是第一步,如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则只是一场娱乐而不能称之为科普。从这个角度来说,<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这场科普大戏很值得期待。</p><br><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