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嫦娥探月
嫦娥三号将加注低温推进剂 飞天前4分半钟完成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bdrmo
论坛元老
3454
主题
-14
回帖
7431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74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568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4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568 积分
积分
7431
私信
中国航天
359
0
2016-11-22 18:26:50
<p> 今天上午,记者再次走进发射前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为即将出征的“嫦娥三姑娘”送行。西昌发射中心,坐落在西昌城北60公里的峡谷中。卫星发射测试,指挥控制,跟踪测量,通信,气象,勤务保障六大系统的相应场区,都分散在峡谷之中的不同区域。76米高的发射塔架和300多米高的避雷塔,巍峨地耸立于峡谷的底端。这里是一个三面环山,向东南开口的半封闭小盆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p><p> 大山深处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静谧而肃穆。今天上午,已经确认了<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的状态监测,下午5点半开始加注低温燃料。这里的一切准备工作都在静悄悄地进行着,发射场一片空寂,平静之下掩藏着航天人激动的心情和焦急的渴望。</p><p> 高高的发射塔巍然耸立,银白色塔体上,“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几个大字遒劲有力,一座高达97米的活动塔将发射架包裹起来,人们只能通过活动塔上方看到一截白色的整流罩,整装待“嫁”的“嫦娥三姑娘”羞涩地藏于“闺中”,静待出征。</p><p> 工作人员介绍,塔架由11层工作平台和相对应的电缆提杆组成,同时对星箭进行吊装对接,加注燃料和垂直测试。下午5点半,活动塔将张开双臂,放开紧紧拥在怀里的“嫦娥三姑娘”,活动塔会坐着铁轨移动到不远处,只剩下<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与发射塔架等待着飞天的紧张一刻。</p><p> <strong>低温推进剂加注早晚一分都不行</strong></p><p> 今天上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已进入发射前工作程序。火箭常规推进剂昨天已经开始加注,预示火箭进入发射程序。今天下午,在发射前数小时,质量更轻、能量更高的低温推进剂也将被加注。</p><p> 任务发射场区指挥部副指挥长赵民介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作为我国唯一使用低温推进剂的发射场,使用的低温推进剂包括液氢、液氧和液氮。加注液氮和液氧必须滴液不漏。此外,加注低温推进剂的时间不能早一分或晚一分,早一分就会造成挥发,晚一分又有可能错过发射窗口。因此,低温推进剂加注一直到发射前4分半钟才能完成。操作中既要防冻伤,又要防明火、静电等。</p><p> 赵民介绍说,中心已形成了一整套防护方法,包括加强现场管理,禁止手机、打火机等进入加注现场50米范围内;研发了氢报警装置;进入加注程序后,一律使用防爆电源等。</p><p> <strong>气象预报误差不能超过一摄氏度</strong></p><p> 在<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发射任务中,发射场气象部门主要承担两项任务:一是提供高空风探测数据,二是提供天气温度的预报。</p><p> 世界航天史上,曾有过因高空风问题导致失败的案例。11月、12月的西昌处于高空风的多发期,这给<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任务的成功发射增加了难度。中心对近40年的气候资料进行分析比对,对8000米到12000米的高空风进行精确预测,气温预报误差不超过一摄氏度。同时,火箭自身也采取了很多防止高空风的设计和措施。目前预测,发射当天天气状况良好。</p><p> “12月份,西昌的降雨雷暴较弱,影响火箭发射主要是高空风,它直接影响着火箭的飞行轨道。”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高级工程师江晓华说。</p><p> 气温是影响<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发射的另一重要因素。“因为低温火箭的助推剂是液氢液氧,对温度有着极高的要求。”江晓华说,液氢的温度是零下253摄氏度,液氧是零下183摄氏度。随着空气温度的变化,燃料挥发程度也不同,这直接影响着加注量。如果不能准确预报场区发射时刻的温度,液氢液氧加注量的变化将影响火箭的推力。</p><p> “<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卫星的发射‘窗口’——也就是适宜发射的时间范围只有3天,不像其他任务每天都是‘窗口’,这对气象预报的要求更高。”江晓华说。</p><p> “我们开展了区域精细化预报:逐时逐段精确预报以发射塔为中心3公里范围的气温、湿度、云量、地面风、高空风等气象情况,为探测器创造最好的奔月条件。”发射中心气象室主任汪正林说。</p><p> 气象人员对场区30多年来的高空风探测资料进行了详细统计分析,建立了天气预报模型。 随着发射时间的临近,对高空风的探测次数不断增加。</p><p> “为了能准确预报发射场区发射阶段的气温,我们确定的预报温度误差标准不能超过一摄氏度。”江晓华说,发射中心拥有较为完善的雷电预警系统,可以将发射场区雨季短期预报、雷电综合预报的准确率提高到95%以上。</p><p> 除了对发射场区的气候资料进行专题统计、分析研究外,他们还通过欧洲中心气象局、国家气象局和基地区域小范围预报,分析发射场区情况。</p><p> <strong>火箭发射</strong></p><p> <strong>四大挑战</strong></p><p> <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工程发射场系统副指挥长赵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技术状态新、要求标准严、技术难度大,火箭发射要克服四大挑战。</p><p> 低温燃料加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三级采用的是液氢、液氧推进剂。液氢的保存温度为零下253摄氏度,液氧的保存温度为零下183摄氏度,在加注时燃料不可避免地产生挥发,所以必须精确计算燃料的加注量。如果第一窗口不能发射,还涉及将液氢液氧的卸出问题,极易使火箭保温箱发生损坏,不仅会影响低温燃料的再次加注,还可能导致爆炸。</p><p> 气候复杂多变。西昌属山区地形,素有“十里不同天”之称,气候变化频繁。此外,火箭低温燃料加注对温度变化要求很高,这些无疑给气象预报增加了不小的难度。</p><p> “零窗口”发射要求高。<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任务是多窗口、窄宽度发射。12月共有3天6个窗口。发射窗口最长4分钟,最短的仅为1分钟,对发射的精准度要求很高。一旦第一个发射窗口不能发射,必须要尽快进入第二个发射窗口的工作状态。根据任务安排,第一个发射窗口与第二个发射窗口间隔仅40多分钟,所以转换难度很大,对快速确定不同参数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p><p> 多重任务交叉重叠。发射场在执行<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任务时,还承担了其他航天器的发射任务。这给发射中心及各系统间的组织指挥、统筹协调、质量监督和人员调配提出挑战。</p><p> <strong>火箭系统</strong></p><p> <strong>六大改进</strong></p><p> “<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任务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姜杰介绍,任务对火箭系统在运载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火箭系统也实现了六大改进来应对新的挑战。</p><p> 由于<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比嫦娥二号重了1000多公斤,入轨精度提高3倍多,需要突破多项技术才能满足发射要求,因此托举<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探测器奔月的重任交给了长征三号乙改进型火箭。这一型号的火箭长56米多,捆绑有4个助推器,起飞重量约456吨,也是目前中国运载能力最强的三级液体火箭。它的任务是将<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送到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p><p> 此次<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任务是多窗口、窄宽度发射。“3天6个发射窗口,每个窗口的发射时间间隔非常短。”姜杰介绍,相比嫦娥二号任务,<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任务对运载火箭系统的运载能力、入轨精度、发射窗口、适应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p><p> 为适应任务要求,火箭系统实现了“六大改进”。不仅对火箭的运载能力、高精度导航制导能力、可靠性、适应性、多窗口发射能力等方面作了改进,火箭的箭身上还加装了一组摄像头,可以看到飞行过程中的重要分离动作。</p><p> 比如,由于此次<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探测器与此前的嫦娥一号、二号在外形结构上有较大变化,因此火箭设计了新的探测器支架,也就是火箭与探测器之间的机械连接机构,以提高火箭的适应性。“全新的支架结构可以保证在飞行过程中,探测器‘坐’在火箭上能够可靠、舒适、安全。”据了解,此次任务是自1994年首飞以来,长三甲系列的第58次发射任务,同时也是长三乙这一型号的第25次发射。</p><p> <strong>落月探测</strong></p><p> <strong></strong> 1</p><p> <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从距离月面15公里高度的近月点开始下降,自由降落到约100米的距离后,反冲小火箭开启,造成阻力,减速下降。</p><p> 利用微波测距敏感器、激光测距敏感器等进行对月测距测速,利用光学成像敏感器等进行避障。</p><p> 2</p><p> 在距离更为接近月球表面时,<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则会悬停一段时间,选择最佳着陆点。确定目标后,在距月球表面约4米高度时,发动机熄火关机,稳稳降落。</p><p> 3</p><p> 着陆后将释放巡视器——“玉兔号”月球车。月球车首先会被移动到转移机构上,通过转移机构离开着陆器。</p><p> “玉兔号”月球车离开着陆器,抵达月面。着陆器和“玉兔号”进入工作状态。月昼时,着陆器就地展开科学探测,“玉兔号”则在月面巡视勘察。月夜时,设备断电休眠,依靠同位素热源 4</p><p> 保持温度;月夜后,通过光照自主唤醒。着陆器将在月面工作一年,“玉兔号”将巡视勘察3个月。</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