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嫦娥探月
“嫦娥”轻落“广寒宫”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ctnmz
论坛元老
3306
主题
-15
回帖
7146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71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853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1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853 积分
积分
7146
私信
中国航天
283
0
2016-11-22 18:32:06
<p> 新华网北京12月14日电(记者白瑞雪、赵薇、田兆运、李宣良)传说中的嫦娥轻挥衣袖就飞上了“广寒宫”,而有着相同名字的中国探测器——<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在发射升空12天之后,终于开始登陆月球。</p><p> 12月14日21时,它们相距15公里。这是中国航天器历史上最接近月球的地方。3年前,嫦娥二号曾在这里久久俯瞰下方那道虹一般优美的弧线——科学家们为<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软着陆选定的月球虹湾区。</p><p> 这一次,在嫦娥二号获得的超高分辨率图像引导下,<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将涉足这片未曾有过
地球
访客的区域。</p><p> 随着首次应用于中国航天器的空间变推力发动机开机,以每秒钟1.7公里速度环月飞行的<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实施动力下降。北京飞控中心的仿真图像显示,此前已收起一对
太阳
翼“翅膀”的<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舒展着4条金属色着陆腿遨游太空,像个憨态可掬的机器人。作为缓冲机构,这些“腿”将在落月时吸收冲击能量,保证探测器安全着陆。</p><p> 我国初步建成的深空测控网如同放飞风筝的长线,牢牢“系”着远在月亮之上的航天器。不过,像世界上许多登陆地外天体的探测器一样,着陆过程的短暂和星球间距离的漫长,使得探测器来不及等待地面指令,不得不转入自主控制。</p><p> 像一场孤独的旅行,软着陆过程充满风险。</p><p> “这次任务的关键设备全部为新研制,着陆区域地形地貌也存在不确定性。”中国<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为规避风险,科研人员攻克了着陆的自主导航控制、着陆推进和着陆缓冲等关键技术。</p><p> 月面示意图上,<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飞行轨迹呈红色,黄色标注的是此前人类月球探测器的着陆点,绿色则代表了以祖冲之、万户等中国人名字命名的月球地理实体。</p><p> <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是第一个来自中国的软着陆探测器,然而,或许是因为嫦娥奔月的浪漫传说,或许是出于本能的好奇心,中国人的<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实践早在几百年前已经开始。</p><p> 万户试图飞上月亮的试验惨遭失败,他的梦想却点燃了人类探索空间的勇气。1966年,苏联发射的月球9号成为第一个在月球软着陆的探测器;1969年,在历经两次计算机报警之后,阿波罗11号登月舱实现世界上首次载人登月。</p><p> “中国<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工程起步晚,但起点高;投入少,但效益高。”<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欧阳自远说,从绕月到落月,中国<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工程仅用了6年。</p><p> 15公里、10公里、5公里……遥控发令员于天一按下指令发送键,探测器降落相机开机,<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睁开了“眼睛”。</p><p> 第一幅实时画面突然出现在屏幕一角。明暗相间的月面,大大小小的陨石坑,这是中国人对月球从未有过的清晰凝视。</p><p> 此刻,<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距月面仅剩3公里。</p><p> 飞过明亮的高地,飞过广阔的平原,<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暂停脚步,悬浮在距月面约100米的空中。在不到30秒的悬停时间里,它用三维成像敏感器对着陆区进行精障碍检测,选择最安全的着陆点。</p><p> 21时11分,发动机关机,<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依靠自身重力下落。着陆腿稳稳地“站”上月面,<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成功着陆,人类第130次<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之旅在中国探测器与月球的轻柔相拥之中完美上演。</p><p> 这是我国首次在地外天体实现软着陆,也是时隔37年后人类探测器再度与月球“亲密接触”。</p><p> 作为中国<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第二步,在实现软着陆的同时,<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还肩负着突破自动巡视勘查、深空测控通信、月夜生存等关键技术的使命。</p><p> 尽管“玉兔”迟迟没有从探测器中探出“头”来,着陆后不过几分钟,<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已展开太阳翼,为着陆器和怀抱其中的月球车补充电能。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玉兔”号月球车将通过转移机构驶离着陆器,开始执行为期3个月的科学探测任务,着陆器则留在着陆点进行原地探测。</p><p> 41年前的今天,“阿波罗-17”从月面起飞时,最后一位在月球留下脚印的宇航员尤金·塞尔南说:“如果情况允许的话,我们还会带着全人类的和平与希望回到这里。”</p><p> 美国已取消重返月球计划,但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正在稳步开展<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活动以及更远的深空探测。“中国始终主张和平利用太空。”<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工程副总指挥李本正说,“我们的<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工程是开放的,欢迎世界各国参与合作。”</p><p> “嫦娥”落月的这个月晨,是中国的冬夜。当探测器回望地球,这方灯火阑珊处,正是梦想与希望出发的地方。</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