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嫦娥探月
专家们聊嫦娥三号探月工程投入并不多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ctnmz
论坛元老
3306
主题
-15
回帖
7146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71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853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1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853 积分
积分
7146
私信
中国航天
572
0
2016-11-22 18:39:06
随着月面上五星红旗照片传回
地球
,嫦娥三号任务已取得圆满成功。17日,中国科协在北京举办第35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邀请了<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任务运载火箭系统副总设计师刘建忠、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张熇以及地面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苏彦,向媒体和公众讲述了本次任务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p> <strong>200多预案一个都没用上</strong></p><p> 航天工程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技术的“三高”特点,通常来说,每次任务所用的新技术、新产品不会超过30%,以求风险可控。然而<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任务中的新设备、新技术却达到80%,信心从何而来?</p><p> 吴伟仁说,本次任务中,月球车、着陆器的设计,以及月面软着陆的经验,我国基本上是都是空白,必须全部从头开始。这样风险很大,要精心设计、计算、制造,确保质量才可能成功。</p><p> 他表示,<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从发射、软着陆,到两器分离、互拍,每一步都完成得完美、精准,甚至比预想的还顺利。</p><p> 其实,科研人员在按照最好结果努力的同时,也做了最坏的准备。吴伟仁介绍,本次任务中科研人员准备了200多个故障预案,包括每出现一个故障该采取什么措施,转移到什么程度,都准备得非常精细。“结果到现在,这些预案一个都没用上。”他说。</p><p> <strong>“玉兔”前面的坑躲过了吗</strong></p><p> 15日凌晨4点35分,<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着陆器伸出双臂,将玉兔号月球车稳稳地放在月面,让人们振奋不已。但直播画面中,“玉兔”右前方的一个大坑,却令不少人担忧——“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玉兔’能躲过这个坑么?”</p><p> 据介绍,这个坑直径约20米,深度大概2至3米。不过张熇给大家送上了定心丸。“这个坑离着陆器还有十几米的距离,巡视器也有自己的导航路径规划,可以绕开这个坑走,不会受影响。”她说。</p><p> <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着陆后,张熇看到监视相机拍的图像,先是觉得非常幸运,随即感觉很成功。她说,照片中可以看到这个坑,还有一些石块,但着陆器落脚的地方非常平坦,说明我们自己设计的导航很好地实现了自主避障功能。</p><p> <strong>“黑色720秒”说法并不准确</strong></p><p> <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任务中,实施月面软着陆的过程约12分钟,最为惊心动魄,被许多人称为“黑色720秒”。张熇表示,这一说法并不准确。</p><p> “通常我们把航天器和地面完全无法通讯联系的过程叫做‘黑色’。”她说,<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软着陆期间,所有的遥测数据都能传回地面,通讯并没有断开。</p><p> 然而地面对这一过程却很难干预,只能由<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自主完成。张熇说,<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下降的速度非常快,要实时判断下降速度、高度、月表地形等,并随时做出调整。如果将数据传回地面,地面完成判断后再发出指令,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几秒钟,很难实现及时准确的控制。</p><p> <strong>8台科学设备已有6台开机</strong></p><p> 尽管工程目标已实现,但“嫦娥”和“玉兔”还将开展一系列科学探测。</p><p> 苏彦表示,<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的科学探测任务可以用六个字来总结:巡天、观地、测月,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利用着陆器就位和巡视器巡视相结合的探测。根据着陆器的静止特点配备了月基光学望远镜、极紫外相机、降落相机和地形地貌相机;结合巡视器要运动的特点配备了测月雷达、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红外成像光谱仪和全景相机,共计8台科学仪器。</p><p> 她说,“巡天”是利用月基光学望远镜在月球上开展天文观测,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干扰,观测时间更长,看得更清楚;“观地”是用极紫外相机对地球等离子体层进行观测,实时记录阳光、磁层、大气层的相互作用,为空间科学研究和自然灾害预报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以前在地球上只能观测到局部,在月球则具有整体观测优势。</p><p> “测月”则是指利用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红外成像光谱议测量月球上的矿物和成分,借助测月雷达局部区域进行精密剖析。</p><p> 苏彦介绍,8台设备中目前已有6台开机,包括降落相机、地形地貌相机、月基光学望远镜、测月雷达、全景相机和极紫外相机。“希望这些设备能很快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让我们对月球有更深的了解。”她说。</p><p> <strong>中国在<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工程上投入并不多</strong></p><p> 航天工程的投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p><p> 据了解,上世纪60、70年代,美苏共开展了118次月球探测活动,其中前苏联64次,美国54次。双方加起来,成功率约40%,但在激烈的竞争中,其投入可谓倾其国力、不计成本。</p><p> 吴伟仁说,以美国阿波罗工程为例,在10多年里大概投入了250亿美元,按年平均量计算,约占当时美国gdp的2%至2.5%。</p><p> 他表示,<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任务是世界上第130次探测月球,对于中国来说,是连续第三次<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任务取得成功。而我国<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计划的总投入大约占国家gdp的万分之几。</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