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0 0 0

嫦娥探月 专家们聊嫦娥三号探月工程投入并不多

ctnmz
论坛元老

3306

主题

-15

回帖

7146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146
中国航天 530 0 2016-11-22 18:39:06

马上注册,加入外空网,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随着月面上五星红旗照片传回地球,嫦娥三号任务已取得圆满成功。17日,中国科协在北京举办第35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邀请了<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任务运载火箭系统副总设计师刘建忠、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张熇以及地面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苏彦,向媒体和公众讲述了本次任务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p>  <strong>200多预案一个都没用上</strong></p><p>  航天工程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技术的“三高”特点,通常来说,每次任务所用的新技术、新产品不会超过30%,以求风险可控。然而<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任务中的新设备、新技术却达到80%,信心从何而来?</p><p>  吴伟仁说,本次任务中,月球车、着陆器的设计,以及月面软着陆的经验,我国基本上是都是空白,必须全部从头开始。这样风险很大,要精心设计、计算、制造,确保质量才可能成功。</p><p>  他表示,<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从发射、软着陆,到两器分离、互拍,每一步都完成得完美、精准,甚至比预想的还顺利。</p><p>  其实,科研人员在按照最好结果努力的同时,也做了最坏的准备。吴伟仁介绍,本次任务中科研人员准备了200多个故障预案,包括每出现一个故障该采取什么措施,转移到什么程度,都准备得非常精细。“结果到现在,这些预案一个都没用上。”他说。</p><p>  <strong>“玉兔”前面的坑躲过了吗</strong></p><p>  15日凌晨4点35分,<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着陆器伸出双臂,将玉兔号月球车稳稳地放在月面,让人们振奋不已。但直播画面中,“玉兔”右前方的一个大坑,却令不少人担忧——“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玉兔’能躲过这个坑么?”</p><p>  据介绍,这个坑直径约20米,深度大概2至3米。不过张熇给大家送上了定心丸。“这个坑离着陆器还有十几米的距离,巡视器也有自己的导航路径规划,可以绕开这个坑走,不会受影响。”她说。</p><p>  <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着陆后,张熇看到监视相机拍的图像,先是觉得非常幸运,随即感觉很成功。她说,照片中可以看到这个坑,还有一些石块,但着陆器落脚的地方非常平坦,说明我们自己设计的导航很好地实现了自主避障功能。</p><p>  <strong>“黑色720秒”说法并不准确</strong></p><p>  <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任务中,实施月面软着陆的过程约12分钟,最为惊心动魄,被许多人称为“黑色720秒”。张熇表示,这一说法并不准确。</p><p>  “通常我们把航天器和地面完全无法通讯联系的过程叫做‘黑色’。”她说,<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软着陆期间,所有的遥测数据都能传回地面,通讯并没有断开。</p><p>  然而地面对这一过程却很难干预,只能由<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自主完成。张熇说,<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下降的速度非常快,要实时判断下降速度、高度、月表地形等,并随时做出调整。如果将数据传回地面,地面完成判断后再发出指令,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几秒钟,很难实现及时准确的控制。</p><p>  <strong>8台科学设备已有6台开机</strong></p><p>  尽管工程目标已实现,但“嫦娥”和“玉兔”还将开展一系列科学探测。</p><p>  苏彦表示,<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的科学探测任务可以用六个字来总结:巡天、观地、测月,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利用着陆器就位和巡视器巡视相结合的探测。根据着陆器的静止特点配备了月基光学望远镜、极紫外相机、降落相机和地形地貌相机;结合巡视器要运动的特点配备了测月雷达、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红外成像光谱仪和全景相机,共计8台科学仪器。</p><p>  她说,“巡天”是利用月基光学望远镜在月球上开展天文观测,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干扰,观测时间更长,看得更清楚;“观地”是用极紫外相机对地球等离子体层进行观测,实时记录阳光、磁层、大气层的相互作用,为空间科学研究和自然灾害预报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以前在地球上只能观测到局部,在月球则具有整体观测优势。</p><p>  “测月”则是指利用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红外成像光谱议测量月球上的矿物和成分,借助测月雷达局部区域进行精密剖析。</p><p>  苏彦介绍,8台设备中目前已有6台开机,包括降落相机、地形地貌相机、月基光学望远镜、测月雷达、全景相机和极紫外相机。“希望这些设备能很快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让我们对月球有更深的了解。”她说。</p><p>  <strong>中国在<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工程上投入并不多</strong></p><p>  航天工程的投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p><p>  据了解,上世纪60、70年代,美苏共开展了118次月球探测活动,其中前苏联64次,美国54次。双方加起来,成功率约40%,但在激烈的竞争中,其投入可谓倾其国力、不计成本。</p><p>  吴伟仁说,以美国阿波罗工程为例,在10多年里大概投入了250亿美元,按年平均量计算,约占当时美国gdp的2%至2.5%。</p><p>  他表示,<strong><strong>嫦娥三号</strong></strong>任务是世界上第130次探测月球,对于中国来说,是连续第三次<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任务取得成功。而我国<strong><strong>探月</strong></strong>计划的总投入大约占国家gdp的万分之几。</p><br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高级模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