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酒泉一群“牵手”的旅人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bdrmo
论坛元老
3454
主题
-14
回帖
7431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74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568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4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568 积分
积分
7431
私信
航天
286
0
2016-11-22 18:41:24
<p>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2014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首次宇航发射将从这里启程。</p><p> “5、4、3、2、1”,随着发射指令的发出,所有人都屏住呼吸,双眼紧跟着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的飞行轨迹,“实践十一号06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圆满成功!”2014年首发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实现开门红,吹响了全年发射任务的冲锋号。</p><p> 自2009年11月12日成功发射实践十一号01星,开启了长征二号丙与实践十一号系列卫星的“牵手”之旅,这其中有过欢声笑语,也有过徘徊泪水,火箭和卫星这两个试验队始终相互扶持、齐心协力。</p><p> 他们中有工作风格相似的两总,有初来发射中心的新人,也有一丝不苟的质量管理人员,更有一群隐没在成功背后的后勤保障人员,试验队的每一个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以集体的智慧和汗水不断续写着崭新的辉煌。</p><p> <strong>“默默无闻”的两总</strong></p><p> 火箭试验队的总指挥肖耘、总设计师杨建民与卫星试验队的队长、执行总监袁仕耿,他们因实践十一号系列卫星而成为工作上的伙伴,要说三个人的共同特点,那就是工作作风上都是“默默无闻”的。虽然不善言辞,但在队员们的眼中,他们的领导是对工作要求非常严格,做事十分谨慎的人。</p><p> 每次发射前,肖总和杨总都把所有的心思放在工作上,对其他事物毫不分心,对记者的采访要求也都是微笑婉拒,副总指挥焦开敏说:“他们每次的压力都很大,尤其是这次是全年首发任务,意义不言而喻,所以也请你能够理解。”</p><p> 在火箭总装进行多余物报告汇报时,细致的杨总一张张地核实装配测量记录卡,对进舱和出舱工具及耗材仔细对比。作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试验队中的各项技术、各项工作都在两总的脑子中,确实有太多太多的事情需要他们,所以也就忍痛割爱选择了“不去打扰他们”。</p><p> 卫星试验队的袁总是很多试验队员眼中的“怪人”,其实他的“怪”并不是奇怪,而是他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对工作的严谨程度,显得有些“另类”。“我和他在一起工作十几年了,熟悉了就发现他就是这样的人,他经常会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观点,具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试验队副队长苏文说道。</p><p> 对袁总发出的采访邀请也几次被婉拒,“哎呀,我忙着举一反三的工作呢,没空啊”、“下午不行,还有很多报告没看完,还要讨论,你多和队员们聊聊吧”。平时话不多的袁总却在一次座谈会上讲起了“冷笑话”,虽然是“调侃”设备对科研环境挑剔方面的小故事,但也让队员们很惊讶,“原来袁总也有着这样的一面。”一位试验队员说道。</p><p> <strong>“新兵”的第一次</strong></p><p> “在前往酒泉发射中心的漫长路途中,我的大脑反复描绘着未来一个月的靶场生活,心情无比激动。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来靶场。”这是火箭试验队任佳队员感言中的第一句话,对于她来说,这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虽然行前师傅叮嘱的话语一直记在她的心中,但毕竟所有的工作都是第一次。</p><p> “第一次进舱的时候,在那么狭小的空间中,一个简单的转身动作都让我全身神经紧张。”有序之中她不免有些紧张,但慢慢地,她逐渐像老队员一样淡定地工作起来。</p><p> 和任佳一样,卫星试验队的任相文起初也因对流程不太熟悉而有些放不开,但其实这些工作都是他已烂熟于心的内容,调节好心态的他在平台测试的岗位上顺利地完成了“既定动作”。</p><p> 作为青年突击队队长的他还有着“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重任,“这个突击队都是试验队中三十岁左右的小伙子,遇到搬运设备等工作时,我们都是冲在最前面的。”在标检加注台秤时,试验队员累计需要搬动的砝码重量竟高达4.6吨。同时,他们也是试验队各项活动的“积极因子”,让试验队这个大家庭中的成员们不断熟络起来。</p><p> 火箭试验队的赵阳给自己这次试验队初秀打了8分,“起初确实有些不太适应,主要是干活时周围很多双眼睛同时盯着自己,所以有些畏手畏脚。”负责总装工作的他既是技术活、体力活,也是经验活,“能够亲眼看着自己花了心血、亲手装配的火箭升空,这种感觉我一辈子都忘不了。”</p><p> 卫星试验队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有35人,占到全体队员的一半,火箭试验队亦是如此,“他们虽年轻,但他们的专业加上激情为试验队带来了无限活力。”副总指挥焦开敏说道。</p><p> <strong>手握“命根”的总管</strong></p><p> 3月22日,是每一个航天人心头的痛,重量仅为0.15毫克的铝制多余物导致发射失利,为航天敲响了质量警钟,从那以后,每年三月都是航天狠抓教育的质量月。在三月初进场的两个试验队对质量这个航天“命根”更是抓得硬、抓得紧。</p><p> 火箭试验队负责质量管理的谭振说:“多余物虽是质量管理中‘老生常谈’的问题,但能够真正从每一个细节把关,实现‘零’出现需要很多的工作。”质量工作一向是讲求证据,“新人的质量观培养是我们十分重视的,每次两总都亲自关照这些新同志。”他补充道。</p><p>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火箭进行“双想”工作中,负责仪器电缆安装的尚显扬发现火箭一二级分离时,有两个仪器的位置离得比较近,他通过仿真模拟试验,给出了相应的数据,并提出希望能够错位安装,避免风险。“他虽然刚参加工作两年,但能深入思考,即使是极限状态的小概率事件也不放过,很值得所有人学习。”谭振说。</p><p> 王浡力是负责卫星试验队的质量工作,发射前的最后几天他忙得不可开交。“举一反三的工作是每次发射前必须想全、想透的。”航天东方红公司的宣传展板上也这样写道:“使命在心中,质量在手中。”将规定动作做到位,开动脑筋多想多问,“分毫不差”地完成每项工作。</p><p> 负责加注工作的好哥俩宇文雷和刘学便经常一起琢磨研究,“再微小的事项都不能放过,事儿再小出了问题都是大事儿。”从事了7年加注工作的宇文雷对刘学说道。</p><p> <strong>长胖的“罪魁祸首”</strong></p><p> “好吃的简直太多了,每天吃完饭不去锻炼一下心里都会发慌。”谈到试验队的伙食,队员们的声音出奇得一致。</p><p> “毛氏红烧肉、茶香鸭、手抓羊排、菠萝咕咾肉、香炸鸡排、肉沫烧茄子、清炒菜心……”看着一周菜谱上罗列的美食,不禁都会流口水。</p><p> “这里的西式点心真是太好吃了,你一定要好好尝尝。”很多队员都对餐厅的西点赞不绝口,在五院试验队餐厅后厨,见到了这位“甜蜜制造者”申师傅,他正在制作酸奶杯。曾在国外呆过几年的他对西点的造诣深厚,各种造型精致、味道绝伦的小蛋糕、小点心都出自他手。“队员们能够喜欢就好,谢谢。”申师傅说话很腼腆,转身又去烤箱中拿出刚烤好的蛋糕。</p><p> 为了能让试验队员每天早上吃好早餐,负责熬粥和主食制作的师傅们六点左右就要起来,“一般发射当天我们都是彻夜奋战的,不仅要送饭到各个岗位上,庆功宴各位师傅更是做的起劲,虽然我们经常没有时间一睹发射的壮观景象,但看着试验队员们成功后高兴地吃着美食时脸上的喜悦,我们就知足了。”五院试验队负责后勤保障的郭主任说道。</p><p> “我很喜欢喝这里的粥,平时忙起来总是想不起来要喝水,吃饭时喝一碗粥,补充下水分。”谭振说道。一院试验队的餐厅装修朴实,饭菜也尽是家乡的味道,从1990年便开始辗转于各个基地的王主任说:“最初的标准只有3.5元,那时候想要吃上点青菜都很难,现在条件真是好太多了。”</p><p> 在菜品上,荤素搭配的膳食平衡是他们所关注的,“女孩子喜欢吃得清淡一些,我们就尽量有几道菜是少油的。”每周六餐厅都会有加餐,王主任介绍“火锅涮鱼片”是他们的特色,将每条近一米多的水库大鲤鱼片成薄薄的鱼片,看着大家吃得很开心,后厨师傅们也都会心一笑。</p><p> 此次执行发射任务正值冬春交替之际,银耳汤、姜糖水、百合冰糖梨水等,这些都是餐厅为了帮助队员缓解干燥不适。水果也是必不可少的,采购员不辞辛苦,多地挑选、比对,以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好的水果,保证良好的供应。卫生和安全也是两个试验队都很重视的,一院餐厅组织了后勤消防演练,五院餐厅会定期进行整个餐厅的大扫除。</p><p> “航天人除了埋头苦干,大多喜欢仰望星空。”在茫茫戈壁滩上,踏着星光从厂房出来的试验队员们总爱抬头看看璀璨的星空,他们总会想,能够看到自己研制的卫星被送上苍穹,让它成为美妙星空中新的点缀,自豪感和成就感便油然而生。(李淑姮 李宁/文 荆鹰 李淑姮 裴英/摄)</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