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0 0 0

遥感卫星二十一号团队十年使命,站好最后一班岗

bdrmo
论坛元老

3454

主题

-14

回帖

74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431
航天 416 0 2016-11-22 18:58:26
<p align="center"><strong> vqz5.jpg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strong></p><p>  <strong>三颗卫星 善始善终</strong></p><p>  闲暇时,68岁的遥感卫星二十一号总设计师郝修来会端着平板电脑看ccsds(国际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发布的英文资料。他已计划隐退,“这次任务成功,我的使命就结束了。”</p><p>  当下的这个使命,持续了10年。</p><p>  遥感卫星二十一号是同系列三颗卫星里的最后一颗,前两颗分别于2008年和2011年由长四乙火箭成功发射。9月8日,长四乙火箭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起飞,约12分钟后与卫星成功分离,该系列卫星历时十年的研制发射任务善始善终。</p><p>  郝修来一路看着三颗卫星从图纸变成实物,再上天。这位目前我国卫星型号一线年龄最大的“两总”,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总体部部长林益明夸作“人坐在这儿就代表着可靠性”。</p><p>  三颗卫星虽属同一系列,但性能指标不断提高,骨干人才成长快,经常有人“改换门庭”。例如,三任总体主任设计师一直在变,资源三号、高分二号等型号关键岗位上也都有这支队伍出去的人。卫星总指挥董勇从第二颗卫星接手,已算是仅次于郝修来的元老。</p><p>  <strong>新人成长始于“捋文件”</strong></p><p>  虽然人员流动不小,但每有新人加入,董勇就会让他们在发射场组织卫星测试细则评审,即使在北京已经评审过好几次。“新人只有把技术文件烂熟于心、写出规范的报告,才能做好这件事。”</p><p>  这是一种变相培训,类似于让学生上讲台当一回老师。试验队老专家赵宁说:“文件不怕多过几遍,每次再重新捋一遍都会有新收获。”</p><p>  年轻人不断补充到队伍中,设备转运、加注演练、电缆铺设、天线架设……发射场每一个重大工作现场,都能看到不少朝气蓬勃的脸庞,他们来自试验队成立的“青年突击队”。</p><p>  大大咧咧的女试验队员赵妍长期坚守在岗位上,一次因家人生病临时回家探望,一岁半的孩子居然指着她喊大姨,让她哭笑不得;总调度吴挺,同事眼里睡觉时间最少的帅气青年,一手操办计划排班、人员协调、车辆调度、后勤保障,是试验队在发射场真正的“总管”。</p><p align="center"> gsvz.jpg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p><p>  <strong>加班的劲头和反问</strong></p><p>  承认自己有点倔强的董勇,笑脸迎人,言工作必提“成功”,如同一直都处于任务成功后的喜悦状态。“不想让队员听到有关失败的字眼,压力不能给他们,得我们扛。”他从不看电视,“因为每晚都在想还有哪些风险没考虑到。”</p><p>  与长四乙火箭一样,卫星在发射场状态良好,第一次加电测试中连小缺陷都没发现。工作质量高,是试验队经常加班加点换来的,有时候都熬到凌晨5点。“在北京1小时干完的工作,发射场得干3小时,以确保万无一失。”负责试验队政工的麻慧涛说。</p><p>  在北京加班多了偶尔还有小情绪,在这儿反倒“根本停不下来”。队员的劲头高,“两总”高兴,也在反问:“加班多有习惯的问题,但工作流程是不是需要优化呢?”</p><p>  遥感卫星状态复杂,测试项目多,这次试验队多了些“变通”,在发射场的工作时间相比上颗卫星缩短了9天。</p><p>  例如,卫星产品分两舱运输而来,以往都是先各自测试验证状态,合舱后再做一遍相同的工作。这次则是直接合舱测试验证状态,省时。未来,他们希望在充分吃透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流程,将一些工作环节前移,不必都在发射场“挤大队”。</p><p>  如今遥感卫星二十一号顺利入轨,五院总体部也对他们提出了希望:把十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传给后续其他型号。(陈立)</p><br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高级模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