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极寒发射”下的星箭故事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ctnmz
论坛元老
3306
主题
-15
回帖
7146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71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853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1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853 积分
积分
7146
私信
航天
542
0
2016-11-22 19:11:51
<p> 深冬的晋北大地遒劲苍凉。12月27日,“巡天使者”遥感卫星二十六号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作为始发站,踏上飞天征程。</p><p> 点火、星箭分离、卫星精确入轨、
太阳
帆板展开,一连串“规定动作”无不彰显出遥感卫星二十六号的英姿飒爽。此次成功发射再次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本年度宇航发射任务完美收官擂响战鼓,筑梦航天的青春热血又一次在晋北闪光。</p><p> <strong>如果年轻热血浸透苍穹</strong></p><p> “年轻”是遥感卫星二十六号发射试验队的鲜明特点。在这支76人的队伍中,“80后”所占比例高达70%,仅“85后”人数也将近占总人数的一半。</p><p> 田景峰是卫星团队中的一位年轻人。2009年,田景峰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进入试验队,在5年的型号研制工作中,他得到了快速成长。“目前我主要负责技术现场的工作,比如ait现场。”田景峰说,出生于1983年的他,已经成为了该卫星型号总体技术负责人。</p><p> “队伍太年轻了吧,型号任务能完成好吗?”曾经不少人发出这样的疑问。</p><p> 而在型号总师兼总指挥李总看来,充满朝气、思维活跃的年轻人在建功航天的路上潜力极大且意志坚韧。“中国航天的发展离不开这些年轻的血液”。</p><p> “当然,让年轻人在型号中担当重任是有条件的。”李总说。</p><p> 在李总眼里,认真细致是一名航天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在卫星设计研制过程中,环环紧扣、步步相连,任何细微的疏忽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p><p> 曾经专注于机械总体构型的田景峰在“细致”这一点上得到了团队的肯定。虽然之前的工作内容与现在有所不同,但由于“踏实、认真,对整颗星在总体层面上把握得比较准确”,他称职地坚守在这颗卫星的重要岗位上。</p><p align="center">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p><p> 据统计,卫星团队中将近半数年轻人都是第一次作为正式队员参与卫星发射任务。但走进工作间,你会发现每一名刚刚上岗的年轻人都会在“老同志”的注视下专注熟练地进行着工作。“以老带新”是卫星团队培养年轻人的重要方法,李总认为“年轻人没有经验,以老带新,才能帮助他们‘干中学、学中干’,快速成长。”</p><p> 田景峰告诉记者,卫星团队的每一位年轻人都要在担任卫星初样设计工作之后,才能对卫星正样研究进行操刀。“这样他们才能细致地了解卫星的整体状态,业务能力经过一次打磨之后也才能更加熟练。”</p><p> 在李总看来,年轻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与自己有直接关系。在卫星研制过程中,他会给年轻队员提出除研制任务之外的更高要求。李总举例说:“在电缆网铺设之前,会要求年轻队员进行功率分析、电流分析,并且核算电缆结成捆之后的电流,由此根据电流数据分析结果判断电缆铺设是否合理。”李总打开遥感卫星二十六号工艺文件向记者展示道,“实际上,电缆数量如何配比文件上已经写得非常清楚,但是年轻人通过亲自验算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电缆铺设原因,探究到技术根源。”</p><p> 拥有多年型号研制工作经验的李总认为,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经过历练之后才能蜕变成团队骨干。“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只注重于产品性能,而工程师的视野还要包容产品的质量、可靠性、风险性以及多学科融合发展。”李总说,管理者应该大力推动型号创新,用前沿科学推动年轻人思维跨越,并且在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中严格把控促进年轻人整体科研素质的提升。</p><p> “年轻人是充满激情的,他们不断进步,中国航天事业才能够实现长足发展。”遥感卫星二十六号成功飞天,年轻人没有让型号两总失望。</p><p> <strong>做足“功课”迎“低温大考”</strong></p><p>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冬天格外寒冷。还没有进入腊月,这里的气温已经动辄下降到零下30℃,水滴落在地上可以立刻结为冰凌。</p><p>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进入发射场后遭遇连续低温。在严寒中进行发射,也是试验队员们与气候“智斗”的过程。</p><p> “火箭发动机舱内部多个部件对于温度要求非常严苛。”长四乙型号总设计师樊宏湍说:“比如,火药启动器低于零下10℃就会存在不能成功点火的危险。”</p><p> 怎样才能为火箭保温?这是试验队员们一直在考虑的问题。</p><p align="center">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p><p> 首先,试验队员们为火箭整流罩、一级发动机舱、二级发动机舱穿上了“防寒服”。这些用白色泡沫做成的保温层将火箭外部冷空气与发动机舱进行有效阻隔,既有效防止冷空气进入内部,也有效阻止了火箭内部温度外流。</p><p> 同时,由于火箭三级发动机舱特殊的外部形状被认为不适合添加保温层,为此火箭试验队与卫星发射中心实施联动,为其添加了“临射加温系统”。</p><p> 据发射试验队一分队队长吴佳林介绍,临射加温系统的出风口通过火箭发射塔摆杆被送到火箭三级发动机舱附近,出风口吹出的热风源源不断地进入火箭箭体。“加温系统即使在塔架打开之后也要一直工作,直到发射前一分钟才能关闭,它是为火箭特制的‘空调’。”</p><p> 自8月9日以来,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已经七发连胜;进入12月份,长四乙更是三战三捷。虽然火箭技术相对成熟,发射任务也在向常态化发展,但樊宏湍表示,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不会对新技术、新方法关上大门,而会根据发射需要不断该进。此次在极寒情况下执行发射任务,为长四乙“量身定制”温度保障措施就是一次成功的改进。</p><p> 在长四乙火箭上,10枚反推固体小火箭被装配到了第二、三级舱体内,在飞行过程中用于助推火箭各部分成功分离。据樊宏湍介绍,在其他季节执行发射任务时,火箭舱体内装配最低适用温度为零下5℃的小火箭,“而此次为了应对严寒天气,小火箭被更换为即使在零下40℃也能‘作战’的型号。”</p><p> 樊宏湍表示,此次发射前为了减少火箭在寒风中伫立时间,经过各方会商,发射塔架开塔时间也有所调整。“一般情况下,火箭点火前50分钟发射塔架打开,而本次发射塔开塔时间被确定为火箭发射前30分钟,如此一来箭体暴露在室外的时间相对缩短,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箭体温度的下降。”</p><p> 队长贾洪德率领的试验队第七分队负责火箭的总体装配工作。由于要在室外作业,这个分队与寒冷天气接触得更为“密切”。</p><p> 贾洪德清楚地记得,火箭转厂后他们进入发射塔架工作的第一天,由于塔架内没有暖气,结束一整天工作之后他们都变成了“冰棍”。“回到宿舍用热水冲了很长时间,但是手脚都还是僵硬的。”</p><p> 贾洪德和队友们在严寒中完成工作任务,很多情况下不得不向暖气“寻求帮助”。“就拿为火箭平台关键部位起加强保险作用的蓝色胶带来说吧,这种胶带在零下20℃的情况下就已经被冻得‘邦邦硬’,完全撕不下来,即使勉强撕下来,也没有了粘性,根本无法顺利贴到火箭平台上。”贾洪德皱皱眉头。</p><p> 后来试验队员们想出了将这些胶带放在暖气上加热的办法。“我们把这些加热后的胶带揣到怀里,用身体给它们保温,然后抓紧时间进行操作。”贾洪德作出向怀里揣东西的姿势,“用的时候从怀里面拿出来,用完之后赶紧放回怀里,也只有这个办法能不让我们把这些胶带再放回暖气上烤一遍。”</p><p> “发射任务圆满完成,即使气温再低我们也觉得这是个幸福的冬天。”贾洪德的眼中绽放出动人的光亮,这光亮,如同火焰的尾焰一样明亮动人。(姚天宇)</p><p align="center">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