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0 0 0

“四则运算”助金牌火箭腾飞

sg001
超级版主

3699

主题

-4

回帖

6860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6860
航天 459 0 2016-11-22 19:40:56

马上注册,加入外空网,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p>  ——长二丁火箭科学部署成功发射一箭四星扫描</p><p>  10月7日,就在大多数人还沉浸在国庆长假的闲暇之中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一次传出隆隆的巨响,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冲上苍穹,成功地将“吉林一号”商业卫星组星送入高度为65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p><p>  长二丁火箭研制团队,这支以严格的作风、精细的工作著称的“海派”研制队伍,在经验丰富的总指挥谈学军和总设计师洪刚的带领下,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化解了一道道难题,完成了又一次精准的发射。</p><p>  <strong>以创意做“加法”,为“胖娃”做“小板凳”</strong></p><p>  这次发射的是一箭四星,卫星数量虽然不多,但其中的3颗卫星却是百公斤级的“胖娃”。由于长二丁火箭搭载小卫星的分配器难以搭乘三个“胖娃”,设计师们为解决“胖娃”的“座位”问题进行了一番攻关。</p><p>  经过周密而细致的研究,在火箭前端的支承舱侧壁上,设计师们给“胖娃”们设计了3张“小板凳”。一头长发、细声快语的总体主任设计师李颖给记者手绘了他们的创意:主星在中间,搭载星在支撑舱侧壁的支架上与主星“围坐”,而且每颗星都配备了“安全带”,进入预定轨道时,“安全带”依次解开,卫星分离入轨。这个在支承舱侧壁搭载百公斤级小卫星的设计方案在国内还是首创。</p><p>  但这个创意却给整流罩总装岗位最年轻的试验队员徐超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支承舱内加“座位”后,多了3个支架,整流罩与支承舱内的工作空间最窄处仅有20厘米。但为了让“胖娃”们有个舒适的座位,这位90后的大男孩愣是侧身挤在这个狭小的缝隙里插插头、拧螺钉,一干就是一个多小时。而这个过程在发射前要反复3次,确保4颗卫星都能都按预定位置实施精准投放。</p><p>  <strong>让流程做“减法”,优化测发模式</strong></p><p>  执行这次发射任务的试验队,在半个多月前刚刚把高分九号卫星送入太空;而就在这发火箭发射的同时,一部分队员正在为下一发火箭做着各种测试准备。9月、10月两个月,长二丁火箭试验队遇到了“三发连射、交叉并行”的情况,每发任务之间的间隔只有20来天,前一发火箭还没有发射、后一发产品就已经进场了。如此高密度的发射任务,长二丁火箭试验队还是第一次遇到。</p><p>  研制工作做“减法”并不容易,为了确保火箭发射万无一失,需要费许多周折。</p><p>  比如单机设备方面,需要尽可能在出厂前将严格检验后的产品安装测试到位,并装箭运输,直抵发射场。记者在发射场总装厂房内看到不少箭上敏感部件都加装了红色的减震保护垫。外测安全系统主任设计师林晓莉解释说:“因为很多工作移到了前期完成,进入发射场后就免去了单机检查的步骤。但为了避免后期处理质量问题再消耗时间,方案确定前,我们已经做了好几次工艺件的运输、测试和数据比对,确保没有问题后才放心地让这些‘宝贝’们坐着‘软座’进入发射场。”</p><p>  过去,长二丁火箭在发射场技术区内要进行各系统的独立测试,现在已经改进为“综合检查”。在保证测试项目覆盖性的前提下,一次测试可覆盖到多个分系统,优化了流程、提高了效率、保证了质量。</p><p>  如今,长二丁火箭能够水平安装的部件都尽量在技术区完成,减少了塔架上的工作量,这可以更为有效地利用塔架的检修时间,工作环境改善了,安装难度也降低了。</p><p>  做“减法”减化了流程、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控制了风险点,提高了可靠性。</p><p>  <strong>用人才做“乘法”,实行分舱段管理</strong></p><p>  面对如此密集的发射,记者却感到试验队里有些“冷清”,厂房中并没有看到几路人马齐上阵的“忙碌”景象。</p><p>  “今年我们推行了分舱段管理,把以前的多个系统在同一舱段分系统安装的方式,调整为按舱段统一管理,由两名操作人员和一名技术人员配合,负责一个舱段的所有系统安装工作。这样,人员一下就减少了许多。”谈学军不无自豪地说道,“通常在发射场的试验队员有100多人,今年减到80多人,未来可能再进行压缩。”</p><p>  试验队员数量减少,并且年轻的队员增加了。洪刚道出了其中的秘诀。研制团队的人才按阶梯式培养,定编定岗。“老带新”除了“老人”手把手地教“新人”以外,还把各分系统特点、岗位技能、参考文件、发射场工作流程等等经验性的内容编成《岗位作业指导书》,如同岗位的“武功秘籍”般被“新人”传承下来,年轻人员的经验“量”能快速积累。</p><p>  从2011年起,每支试验队还安排了编外的实习岗位,给有一定基础的“新人”提供实习机会,使他们了解发射场各舱段的操作内容和责任分工。随着每年发射任务的增加,“新人”经验的“质”也迅速得到提升。</p><p>  用这种方式,年轻人的经验成“几何级”增长,能力迅速提高,能够很快成长为合格的岗位人员。对这个团队来说“大胆起用新人”已经变成了“处处有新人”。几年下来,团队的平均年龄始终保持在35岁以下。</p><p>  <strong>以时间做“除法”,提高协作效率</strong></p><p>  这次发射任务实际上是一个“插队任务”,长二丁火箭研制团队接到任务是去年8月,原定于今年年底发射。就在紧张研制过程中,卫星研制方的“队友”提出,希望将发射提前到10月初。</p><p>  这些“队友”是首次参与卫星发射,发射场经验几乎为零,“星箭联合操作”成为这次任务的最难环节,有大量的协调工作需要从头做起,需要耗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为此,长二丁火箭研制团队想尽一切办法,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化解时间压力。</p><p>  研制团队为长二丁火箭大胆选用了成熟的“单平台”简洁状态,提高了火箭的研制效率、降低了成本;把后续待发火箭的通用舱段“移植”到这发火箭上,缩短了生产周期;倒排试验流程时间表,加班加点工作,科学缩短测试时间。从接到任务到今年7月火箭完成测试待命出厂,整个研制过程仅仅用了11个月。</p><p>  此外,研制团队还组织编写了星箭联合操作程序,给卫星研制方“队友”详细描述了每个环节如何操作,并将时间精确到分钟,从而高效地协调了联合操作流程,精确地利用了时间,保证了本次发射的每一个环节有序、高质量地顺利完成。</p><p>  在发射场准备发射的20多天里,发射中心里的胡杨变成了金黄色、芦苇抽出了茂密的白色穗花。金秋季节,“金牌”火箭再次完美腾飞。发射成功后,秋末金色的阳光从胡杨树稀疏的枝叶间透过,在试验队员的背影上投下一道道金线,这些身影正走向下一发火箭的测试厂房。      </p><br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高级模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