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苗建印:航天器“首席裁缝”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xing123
管理员
3852
主题
-15
回帖
8930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930
私信
航天
555
0
2016-11-22 20:19:07
<p align="center">
</p><p> 人物名片:苗建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首席研究员、总体部热控产品总工程师,1970年生。1999年进入五院工作,长期从事航天器热控专业技术研究和先进产品开发,在空间两相流体回路技术等领域做出了较为系统和创新性的工作。主持研制的国内新一代高性能热管、微型热管、相变装置、两相流体回路等先进航天产品,在导航、遥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型号中得到广泛应用。</p><p> 先后担任国防“973”、总装备部等多项科研课题负责人,并取得多项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授权专利20项、受理专利35项,制定国家标准5项。曾获北京市劳动模范、中央企业先进职工、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突出贡献者称号及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荣誉。</p><p> 今年2月,苗建印的名字出现在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2015年度航天创新奖光荣榜中。</p><p> 在过往扎根航天的16年里,这位热控专业的总工程师始终保持着默默耕耘的姿态。所谓“根深叶茂”,用来形容他的科研历程,是再合适不过的。</p><p> <strong>最喜欢做技术</strong></p><p> 如果没有成为热控专家,苗建印或许会成为单位的一名行政领导,也或许早已“下海”成了商人。尽管有万般可能,苗建印还是最满意、也最在意自己的“首席研究员”头衔。</p><p> 16年前,苗建印进入航天,正值我国航天事业尚未回暖,大批人才出走之时。逆势而动,苗建印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对我来说,没有任何一个平台比中国航天更适合搞热控研究。”从此,这位痴迷技术的工程师,“满脑子便都是卫星冷了热了”的事情。</p><p> 热控系统之于航天器,如同衣服之于人。苗建印所从事的工作就是为航天器设计并制作合体的“冷暖衣”,确保航天员和飞行器上所有设备在适宜温度下良好生存或运行。</p><p> 尽管被称为热控领域“王牌军”的苗建印班组已为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等重大航天工程中的100余颗航天器贴身打造过“冷暖衣”,创造了交付产品100%合格、在轨无一失效的奇迹,然而见过“大风大浪”的苗建印如今依然感慨,他遇过的最具挑战的热控难题,“还是非嫦娥三号任务莫属”——要研制一套能抵御月球300多度温差的热控系统,重量却只能是美苏同类产品的五十分之一。</p><p> 全新技术故没有先例,时间紧迫却需求苛刻。要让探测器能耐受月面每轮至少14天的多次、持续“冰火两重天”的考验,这样的目标曾一度将研制团队近乎逼到绝境。“光是技术风险点,我们梳理出来的表格就有40多页。”团队成员张红星介绍。</p><p> “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团队领头人苗建印却始终有着一股子技术自信。攻关过程中,研究室与分系统之间对于技术要求的提出和实现存在分歧,难免“掐架”,苗建印顾不上其他,拍着桌子说:“任务不能原地打转,得边推进边修正方案”;对技术着了“魔”,苗建印跟同事们随时在办公桌前、白板旁、台阶上,或坐着、或站着、或蹲着,都能就某一问题激烈地讨论起来……</p><p> 仅用8个月时间,苗建印便带领班组成员在全球首创月球重力驱动两相流体回路,解决了无电源供给下的探测器月夜生存难题,确保了我国嫦娥三号任务的顺利实施。</p><p> 基础理论的难题解决起来不易,方案验证试验过程中也常有“拦路虎”。唯物主义者苗建印也碰到过被其称为“仿佛幽灵一般”的技术困境——一次试验中,嫦娥三号探测器的一个数据总是与理论值差零点几个瓦量级。大家把各种原因都分析过了,还是没有解决问题,整个团队沮丧至极。苗建印趴在试验大厅熬了一整夜,突然在凌晨3点多想到:“在地面上时,探测器‘冷暖衣’管路里有气体,但到月球后是不会有明显对流效应的。”他赶紧让后方建立起数学模型,证明了其推测的正确性。“这个事件给我们提了醒,从事科研工作,一定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要对隐藏至深的细节问题考虑周全。”事后,苗建印对他带的几个研究生教诲道。</p><p> 苗建印不仅对热控专业钻研得深,对航天其他领域知识的涉猎也广。为了攻克嫦娥三号同位素热源利用难题,他被同事开玩笑,“快成了半个化学家”。在苗建印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块小白板,通常情况下,板面上总是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推导。同事们甭管有哪方面技术难题,都爱来找“苗专家”释惑。苗建印往往略一思索,提笔就在白板上写出解决方案,令来者感叹:“苗首席难道未卜先知,仿佛已为这答案准备了好几天!”</p><p> “还是最喜欢做技术。”苗建印“嘿嘿”笑着说。</p><p> 求学期间系里唯一不考托福和GRE的人</p><p> 早在求学期间,苗建印就成为系里唯一不考托福和GRE的人。“我要把自己所学用在国内的热控专业上,国内才是我实现梦想的地方。”他说。</p><p> 2011年5月16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助推“阿尔法磁谱仪2”飞向太空。早在2005年,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便广发“英雄帖”,希望有团队能接下其磁谱仪精密温度控制项目。丁肇中回忆说,这是40多年遇到的最难的实验。由于其研制的磁谱仪对温度一致性和稳定性的要求非常高,他寻遍欧美都无人“应战”。苗建印却带领团队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别的国家不敢接的任务我们不仅有能力来做,而且可以拿出更好的产品。”</p><p> 要突破控温储液器的关键技术,需要重点解决材料、控温和毛细结构设计这三大难题。苗建印班组白天找资料、查文献,开会研讨思路,进行头脑风暴,晚上还要与欧洲方面进行电话会议并及时收发电子邮件,常常24小时连轴转。</p><p> 进行电话会议的时候,苗建印要面对来自近20个国家的合作伙伴。“不同口音的英语,加上电话噪音,刚开始我们一听就蒙圈儿了。”平日英语不错的苗建印坦言。于是,白天苗建印又多了一项任务——翻看前一晚的会议纪要疯狂补课,同时查阅大量英文背景知识。用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苗建印能听懂的会议内容越来越多,并逐渐可以提出反对意见了。经过会议讨论,大家发现这个来自中国的“苗”往往一语切中问题的关键点,不由得对其刮目相看起来。</p><p> 后来,苗建印班组攻克了国际首套两相控温储液器,为丁肇中团队探索反物质科学计划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当几乎笔直的控温曲线完美展现出来时,国外同行心服口服。丁肇中更是在各种场合盛赞苗建印。</p><p> 随着苗建印在业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日益扩大,国际热控会议频频邀请他担任主席或执行主席,作大会主题报告。会上,苗建印常常提出建设性意见,赢得与会者的广泛认同。以至于后来,有些国际热控会议组织者为了迁就苗建印的时间,宁肯推迟会议也一定要请他参会。</p><p> <strong>热控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strong></p><p> 外表看起来温文尔雅,于内心深处,苗建印却是个有股狠劲儿的“强硬派”。</p><p> 2006年,苗建印任组长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所有图纸进行了电子化和生产线设施建设。他带领班组成员连续两个月每天超14小时高强度工作,梳理产生多达200余份的产品化体系文件,精炼出10余种经典热管型谱。“这样‘变态’的工作强度,铁打的人都要熬垮了,可苗组长在大家走后,自己还在灯下继续审核文件。”组员郭霖感慨道。也曾有外国公司想要购买苗建印班组建成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先进生产线,被苗建印用坚定的“NO”拒绝。“热控核心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把眼光放长远。”他说。</p><p> 苗建印对完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在开发世界上尺寸最小的宇航级热管时,高难度的工艺要求让厂家不愿接手。“没关系,我会到厂里和你们一起做。”苗建印“不依不饶”。之后,苗建印每天白天在单位上班,晚上就开车到近百里外的工厂,与工人师傅们同吃同住,一起研究打磨产品。为了达到小数点后三位的精度要求,他亲自上阵,把微型热管放在万分之一克的高精度天平上,边充边量边调试,往往调试一圈下来,眼睛酸胀,腰也直不起来了。“只有到一线去,才能拿到产品的一手资料,发现暗藏的质量问题。”苗建印坚持认为。而苗建印的“爱找茬”使很多工厂领导听到“老苗来了”,多少都有点发怵,因为“不知道他一拍桌子,又发现了什么问题”。</p><p> “怕”苗建印的人还有他的同事和学生们。每当重大任务来临前,作为班组领头人,苗建印不仅自己冲锋在前,还常常得硬着心肠放狠话:“我不下班,团队里谁也不能走。”“我知道这样做得罪人,可是需要集体冲锋的时候,队伍一定不能散。”苗建印解释说。</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