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0 0 0

寻求妥协还是力争伟大

xing123
管理员

3852

主题

-2

回帖

8942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942
航天 304 0 2016-11-22 21:23:33

马上注册,加入外空网,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p>  <strong>妥协型和引领性的标准</strong></p><p>  对于自主研发型的产业来说,所谓的产业标准无非有两种来源,一种是群雄并起,大家为了让产业能够持续发展下去,彼此妥协,形成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标准体系。另一种是产业当中出现了一个强大的领军型企业,这个企业打破了现有的格局,设置了一个新的高度,制定了引领性的标准,并且率先达到。追随者们都认为,自己也应该向这个方向努力。</p><p>  妥协出来的结果往往是底线,也就是说产业参与者所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不能低于这个底线。而引领新的标准往往比较高大上,追随者们可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够达到。其实,领军型企业自己也不见得能够轻松满足这样的要求。</p><p>  在我们所常见的各类标准体系中,数量众多、种类繁杂的一般性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往往符合第一类标准的概念。这些涉及具体民生的标准,往往针对的是生活必需品、一般性民生物资等等。技术上早已成熟,生产和销售也比较普及。然而对于航天产业来说,显然需要的是第二类标准。</p><p>  提出引领性的标准,不仅仅需要率先解决技术问题,更需要率先提出一个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就更能理解乔布斯作为一个企业家的伟大之处。他不仅仅发明了一种手机,一种平板电脑,或者说一个操作系统,他还设计了一种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并因此而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为整个社会经济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而其他所有的手机厂商,哪怕是三星和华为,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p><p>  <strong>从立方体卫星标准看自主创新</strong></p><p>  在最近举行的中国小卫星技术与标准化论坛上,相关各方就针对立方体卫星标准进行了一系列探讨,拿出了初步的框架。这对于中国的小卫星事业和商业航天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进步的标志。</p><p>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立方体小卫星标准并不是由中国人首创的,而是由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联合提出的。从整个航天业界的角度来说,立方体卫星标准的提出是具有引领性的,它为纳卫星的研制、发射提供了一种新的框架。</p><p>  包括航天在内的中国科技事业有一个熟悉的口号“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然而立方体卫星这件事情来说,我们的赶超似乎有点滞后。立方体卫星的标准是这两所美国大学在1999年提出的,2003年首批卫星即入轨运行。到今天为止,世界上已经有数百颗立方体卫星发射升空,天空盒子成像公司的鸽群卫星已经在轨运行,并且开始产生经济效益。而作为中国的航天产业,是两三年之前才真正认识到立方体卫星的重要性,承认它的价值,而立方体卫星标准体系的建立工作开展的时间并不算长。实际上,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国内已经在积极讨论小卫星的技术和应用问题,却一直没有拿出一个类似的标准来。如此看来,我们在微小卫星方面的落后幅度是显而易见的。</p><p>  这充分说明了,不具备引领性标准制定能力、不提出引领性标准,所带来的后果就是永远跟在别人后面。根据以往的经验,妥协性的行业标准制定起来更加麻烦,彼此协商、彼此讨价还价的周期更长,所带来的就是更大程度的落后。 </p><p>  <strong>做伟大的企业,标准先行</strong></p><p>  因此,我们的航天企业尤其是民营航天企业,应当勇于提出一些高水平的、足以改变航天产业未来的标准。敢于这样去做的往往是伟大的企业,正如我们所熟悉的苹果公司、微软公司、大众公司、谷歌公司、波音公司以及太空探索技术公司。</p><p>  至于具体的方向,目前有相当多的国内企业正在筹建商业星座。商业遥感如何为普通消费者服务,正是一件需要标准的事情。即使在国外,也尚且没有开发出一种能够普遍接受的,为普通消费者服务的卫星遥感服务商业模式及标准。还有一些企业提出了商业宽带星座的设想,这同样是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领域。</p><p>  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广阔的市场,方兴未艾的商业航天产业,蓬勃发展的地理信息产业、宽带移动互联网产业,以及众多的从业人员。有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多个国家级的战略计划支持。具备了产生一个、一群乃至成体系引领性卫星产业标准和商业航天标准的基本条件。</p><p>  如果我们的商业航天企业群体能够提出这样的引领性标准体系,并且付诸实施,真正的创造出社会和经济效益,将不但有利于中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将为世界高技术产业注入新的活力,起到引导性的作用。</p><p>  虽然有所落后,但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国内小卫星相关机构已经行动起来。在前文所述的论坛上,中国航天标准化与产品保证研究院召集了数十家国内小卫星科研及运营企业,共商标准化问题。这些机构共同的特点是:在小卫星技术上有强烈的进取心,部分单位已经实现了在轨飞行,但尚且没有形成什么难以改变的定规。这就给了整个行业一个很好的机会,去提出一些具有足够前瞻性的、引领性的小卫星标准体系。而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院作为一家经验丰富的机构,在产业标准化工作方面一直发挥着引导性作用,尤其是在北斗标准化方面的成绩本自共睹。因此,我们有理由对中国小卫星的标准化工作抱有信心。</p><p>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头脑,我们已经听惯了商业航天企业在筹建时的豪言壮语,但我们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恰恰是:我们的企业有信心像一个真正伟大的产业实体企业那样思考和行动吗?</p><br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高级模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