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0 0 0

“高分家族”

ctnmz
论坛元老

3306

主题

-7

回帖

7146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146
航天 547 0 2017-4-26 13:12:39

马上注册,加入外空网,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p>  在人造卫星界,通信、导航、遥感是卫星应用最主要的三大流派。高分家族与“北斗”齐名,“北斗”是“导航派”,而高分属于“遥感派”,是帮助人们从天上观测大气、海洋、陆地的“眼睛”,江湖人称:天眼工程。</p><p>  高分专项(又名:天眼工程)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遥感技术项目,包含多种新型卫星和其他观测平台,它们都将在2020年前发射并投入使用。</p><p>  “高分家族”成员正在发展壮大,具有卫星、地面、更有不断壮大的应用队伍。本期首推“高分家族”卫星系列。其中,“高分一号”为光学成像遥感卫星;“高分二号”也是光学遥感卫星,但全色和多光谱分辨率都提高一倍,分别达到了1米全色和4米多光谱;“高分三号”为1米分辨率;“高分四号”为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光学卫星,全色分辨率为50米;“高分五号”不仅装有高光谱相机,而且拥有多部大气环境和成分探测设备,如可以间接测定PM2.5的气溶胶探测仪;“高分六号”的载荷性能与“高分一号”相似;“高分七号”则属于高分辨率空间立体测绘卫星。“高分家族”卫星覆盖了从全色、多光谱到高光谱,从光学到雷达,从太阳同步轨道到地球同步轨道等多种类型,构成了一个具有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能力的对地观测系统。</p><p>  “十二五”阶段,高分专项建设成绩斐然。高分一号、二号、四号卫星发射升空,实现了亚米级高空间分辨率与高时间分辨率的有机结合。高分专项被网友们亲切的称为“中国人自己的全球观测系统”。</p><p>  历数已“出关”的“高分家族”卫星成员,要从2013年说起......</p><p>  <strong>2013年</strong></p><p>  高分一号卫星于2013年4月26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是高分专项的首发星,配置了2台2米分辨率全色/8米分辨率多光谱相机,4台16米分辨率多光谱宽幅相机。</p><p>  高分一号卫星能够为国土资源部门、农业部门、气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提供高精度、宽范围的空间观测服务,在地理测绘、海洋和气候气象观测、水利和林业资源监测、城市和交通精细化管理,疫情评估与公共卫生应急、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p><p>  <strong>2014年</strong></p><p>  2014年8月19日11时15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二号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中国遥感卫星进入亚米级“高分时代”。</p><p>  高分二号卫星的主要用户是国土资源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林业局。高分二号卫星投入使用后,将与在轨运行的高分一号卫星相互配合,推动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应用,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矿产资源调查、城乡规划监测评价、交通路网规划、森林资源调查、荒漠化监测等行业和首都圈等区域应用提供服务支撑。</p><p>  <strong>2015年</strong></p><p>  2015年12月29日0时04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四号卫星。 (别问我为啥先发四号,就是这么不按套路出牌)</p><p>  高分四号卫星是中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遥感卫星,采用面阵凝视方式成像,具备可见光、多光谱和红外成像能力,可见光和多光谱分辨率优于50m,红外谱段分辨率优于400m,设计寿命8年,通过指向控制,实现对中国及周边地区的观测,以及在监测森林火灾、洪涝灾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p><p>  <strong>2016年</strong></p><p>  2016年8月10日6时55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三号卫星发射升空。这是中国首颗分辨率达到1米的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卫星。</p><p>  高分三号是世界上成像模式最多的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具有12种成像模式。它不仅涵盖了传统的条带、扫描成像模式,而且可在聚束、条带、扫描、波浪、全球观测、高低入射角等多种成像模式下实现自由切换,既可以探地,又可以观海,达到“一星多用”的效果。</p><p>  目前,高分五号、六号和七号还在紧锣密鼓的“闭关修炼”中,预计在2020年之前,会相继“出山”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让我们拭目以待......</p><p align="center"> co1b.jpg </p><br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高级模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