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勿失航天机遇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ctnmz
论坛元老
3306
主题
-15
回帖
7146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71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853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1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853 积分
积分
7146
私信
航天
265
0
2016-11-22 16:49:21
<p> 中国航天正迎来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遇并利用好,将加速实现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历史性跨越。</p><p> 最新发射的亚太9号通信卫星,是我国第七个卫星在轨交付项目,也是我国首次向国际成熟卫星运营商提供通信卫星在轨交付服务,在某种程度上彰显了国际航天商业市场对中国卫星和火箭技术的认可,也反映出我国航天领域实力的进一步提升。</p><p> 我国开拓商业发射市场并不算太晚,也有一定的回报。当年孙家栋院士就曾带着火箭蓝图到国外寻找机会。1990年4月7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实施首次商业发射服务,到今天已为20个国家、地区和国际卫星组织实施了41次国际商业发射,发射了47颗卫星,还提供了10次国际商业搭载发射服务。很不容易的是,上世纪90年代,我国航天尽管曾遭受挫折,在商业发射领域一度停滞,但最终还是挺了过来。</p><p> 目前,从服务的地区和市场看,我国长征火箭发射的商业卫星服务范围已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通信卫星为亚洲近邻、非洲大陆、南美高原的发展中国家送去了广播通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服务。</p><p> 不可否认的是,在欧美国家市场,不论出于商业和技术的原因,还是其他种种原因,商业发射和卫星服务市场由少数航天强国主导,中国企业很难进入。但这次亚太9号通信卫星为用户提供服务,至少在技术上表明中国航天技术已经能在相对高端的市场提供成熟的服务,由此也能看到在商业发射领域的未来前景。</p><p> 比如,发射频度从初期的每年平均发射2—3次,到现在的每年平均15—20次,意味着中国航天已经能够承受高强密度发射。加上火箭、卫星等可以批量生产,这些都使发射成本有效降低。最为可喜的是,在高强度高密度发射的背后,有一支比较年轻但对产品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很有经验的科研队伍。</p><p> 商业发射蓬勃发展,空间站、探测器登月返回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将持续实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北斗导航、高分、海洋等众多卫星项目产生良好而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作为产业链较全的航天大国,中国航天正迎来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遇并利用好,将加速实现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包括具备全面的宇宙空间探索能力,建成完善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和航天装备体系,具备引领航天技术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具备实力雄厚的航天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等。</p><p> 在机遇面前,一方面需要航天大型企业和研究机构不断创新,继续引领整个行业和领域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一些新的研发机构和民营企业也对民用航天领域充满热情,并具备了跨入门槛的实力。如今年较早发射的第一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由中科院和上海市合作共建的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研制,采用了不同以往的卫星新平台和新技术,在性价比上比较有优势。如果能够让这些新生力量获得更多参与、成长的机会,整合到航天产业的生态链中,与大型航天企业一起合力构建起更为开放的民用航天创新生态,将为中国航天带来更广阔的创新空间。</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