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欧阳自远:在行星探测中我们民族要有所作为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ctnmz
论坛元老
3306
主题
-15
回帖
7146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71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853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1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853 积分
积分
7146
私信
航天
417
0
2016-10-31 15:11:48
2010年10月1日,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二号”卫星。11月8日,随着月球虹湾区域局部影像图的发布,“嫦娥二号”所确定的工程目标全部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嫦娥二号”完成了全部任务。 <p> “在今后半年内,我们力争采集到对月球全覆盖的图像数据。”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在2010年11月接受中国青年报专访时表示,目前“嫦娥二号”正对月球进行约7米分辨率的CCD图像数据的采集工作,有望绘制出全世界最清晰、分辨率最高的一幅“全月图”。 </p><p> </p><p> 中国青年报:“嫦娥二号”目前运行情况如何?有什么新的进展? </p><p> 欧阳自远:“嫦娥二号”正在距离月面100公里的轨道上运行,对月球进行约7米分辨率的CCD图像数据的采集工作。得到“全月图”需要积累很长时间,因为要把月球表面都拍到,难度很大。月球本身在转动,“嫦娥二号”绕着它飞,每圈拍到的照片都和前一圈不同。拍摄的照片还要求有一部分重叠,因为后期制图时需要衔接照片。在今后半年内,我们力争采集到对月球全覆盖的图像数据。 </p><p> 有关月球成分、土壤和环境等方面,我们也积累了大量资料。等“嫦娥二号”结束使命时,我们会向社会公布全部科学探测成果。 </p><p> </p><p> 中国青年报:从“嫦娥二号”上采用的相机等各种仪器的技术指标来看,我们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了吗? </p><p> 欧阳自远:只能说达到了我们需要的标准。“嫦娥二号”上的很多仪器和技术,都是世界上比较先进的,但不是领先的。利用“嫦娥一号”获取的科学数据,我们制作了世界上全覆盖月面、符合250万分之一测绘制图标准的、质量最高的全月球影像图。这次根据“嫦娥二号”传回的数据,有望制成分辨率为7米的全月球影像图,月球上的许多细节将更为清晰和细致。这确实很难得,但也不值得我们骄傲。人家没做出来,是因为他们追求的目标和我们不一样。 </p><p> 我觉得,在航天科技上,每个国家都有创新,可谓各有千秋。我们强调某方面“第一”,很没意思,也会助长盲目自信。我们需要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提高水平和能力,尽快缩小与世界的差距。 </p><p> </p><p> 中国青年报:我国1992年载人航天立项,2004年立项嫦娥工程,堪称“十年磨一剑”。嫦娥工程为什么要论证这么久? </p><p> 欧阳自远:因为很多人的思想认识不一样。有人觉得,
地球
上的事都搞不完,为什么去探月,有多大必要?中国有没有能力去探测月球?人家探测月球已经几十年了,中国能有什么特色和创新?搞月球探测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有多大意义?要花多少钱?这些都要讲清楚,大家得统一思想,包括各级领导、相关专业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广大公众,要让大家真正认识到中国完全有必要搞、有能力搞,也值得搞探月工程,而且还要加快搞。 </p><p> 这些都通过后,我们还要研究,中国究竟该怎么搞探月,包括无人的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设月球基地等,要有一个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无人月球探测阶段我们又划分为绕、落、回三期,都要有具体方案。特别是第一期绕月探测要详细设计科学目标、载荷配置和研制总要求等各项科学技术指标,要达到能够实施的程度,不能盲目地去搞。等都论证完、讨论完,10年也就差不多过去了,很正常。不过,最后上报到国务院,很快就立项了。 </p><p> </p><p> 中国青年报:能否具体说说你们论证过的问题,很多吧? </p><p> 欧阳自远:有科学、政治、社会、经济等来自各行各业的问题,一些知名科学家也提出了很多问题。一次论证时,我们被问了100多个问题,比如“能不能找一下月球的生命?”我们必须明确回答:“月球上没有任何生命,连有机化合物都没有,没有必要探测月球的生命。” </p><p> 这项工程要花多少钱,也得说清楚,不能瞒着大家。经过审查与核算,“嫦娥一号”的经费一共是14亿元,相当于北京修两公里地铁的钱。“嫦娥二号”原本是“嫦娥一号”的“备份星”,完成两次月球探测的任务加一起不到20亿元。 </p><p> </p><p> 中国青年报:有网友关心,嫦娥工程对国计民生的意义在哪儿? </p><p> 欧阳自远:很多人问过这个问题,我现在还不能明确地用数据来回答。但我可以讲一下阿波罗的例子:它当时投资256亿美元(相当于2005年的1360亿美元),引领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20多年几乎全部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很多新产业群体的诞生。最近美国统计公布了阿波罗工程的投入产出比是1∶14,产生了计算机、激光、通讯、航空、航天、医药等3000多种新技术,引领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说当时改变了世界。 </p><p> 阿波罗40多年了,刚统计出这些成果,而我们才两三年。我们有不少企业的产品,通过嫦娥工程的需要而突破了关键技术,提高了产品质量,改善了产品性能,降低了产品成本,扩大了产品的市场。这些是最实际的成果,也推动了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进步。但要说嫦娥工程对国民经济的“意义”,目前我确实说不清楚,因为我还没有数据。 </p><p> </p><p> 中国青年报:在您看来,嫦娥工程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p><p> 欧阳自远:我觉得,最大收获是通过嫦娥工程的实践锻炼,大批思想品德过硬、工作能力高超的年轻航天人才成长起来了。这次,我们三个老头儿下来当顾问,都挺高兴,当然我们还要真诚地做好传、帮、带。现在,各项艰难任务,年轻人完全可以承担起来。各个系统的总师基本上都是“60后”,副总师大多是“70后”。他们领导着“70后”、“80后”成千上万的人,干出轰轰烈烈的事业。“嫦娥二号”发射前后这些天,他们实在太辛苦了! </p><p> 嫦娥工程之于这批年轻人,无论从知识、经验、技术角度,还是从思想品德的培养、对国家的责任心角度来看,都是很难得的训练机会。因为搞航天更重要的是集体英雄主义,要完成如此巨大浩瀚的工程,必须有“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的精神,必须是大力协同,坚持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否则一个人有天大本事也做不出来。这批人将是我国未来深空探测的中坚力量,以后的任务完全可以托付给他们完成。将来,“70后”、“80后”一代传一代,我们要培养更多年轻有作为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让他们来承担这个使命。 </p><p> </p><p> 中国青年报:集体英雄主义是我们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吗? </p><p> 欧阳自远:不,人家也是搞团结协作才成功的。比如阿波罗就不仅在科学技术上创立了丰功伟业,还实现了整个航天科学管理的现代化。现在,全世界搞航天的,都在应用阿波罗的管理经验。 </p><p> 上个世纪,美国总统肯尼迪说,“我们要在未来的十年内把人送上月球”,当时谁相信?居然1969年他们就载人登月了。“阿波罗13”虽然没登上月球,但我认为那是航天史上最成功、最伟大的一件事。飞船走了一半出事了,结果三名宇航员全部安全返回地面,太了不起了!航天工程是有巨大风险的。尽管两次航天飞机爆炸,但是美国没有因此而停止不前。失败是难免的,要有一种科学的态度和承受失败继续前进的勇气。 </p><p> </p><p> 中国青年报:嫦娥工程对青年人才有很大的培养作用,但是您也认为我国目前行星科学人才培养空白。这两者是悖论吗? </p><p> 欧阳自远:一点儿不悖论,是中国教育的思想落后。目前,我国的地质系、地质学院、地质大学,所有老师教的东西都是关于地球的。我已经呼吁了几十年:光注意一个地球绝对搞不清楚地球。这就好像在一个家庭里,地球排行老三,你不去研究
太阳
系8个行星的共性与各自特性,不去追究8个兄弟姐妹中哪些是太阳系共同遗传下来的因素,哪些是各自所处位置后天发展而来的,搞不清楚家族的起源和演化,也就搞不清楚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p><p> 国外有100多所大学的地质院系,都改名为地球与行星科学系(院),还有专门的行星学课程。人家研究
火星
40多年了,都在谈怎么把火星变成第二个地球。我希望我们的地球科学家也进一步开拓视野,加快培养行星科学人才,以适应人类行星探测发展的需要。 </p><p> 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目前建立了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中心。我希望全国高等院校加大重视、加快培养月球和行星科学的人才,这样的话对航天事业也是积极的推动。 </p><p> </p><p> 中国青年报:“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发射成功,使公众对航天有了兴趣。您觉得怎么才能使公众的兴趣延续下去? </p><p> 欧阳自远: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不断有新的探测和成果。如果做不出什么来,谁还会对航天有兴趣啊?另外,还要如实地告诉公众,我们有哪些进步和不足。 </p><p> 我们更要追求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要有作为。在行星探测中,中国人应该对世界作出贡献。这比具体的技术进步重要得多。我动员过几乎所有国内著名大学来做有关月球的研究,我们将“嫦娥一号”的探测数据无偿提供给这些学校——那本来就是国家花钱搞出来的。现在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大学都很积极,香港科技大学最近做出了在国际上很有名的成果。无论谁做出来,最后的署名都是中国人,这对我们是最大的鼓励。 </p><p> </p><p> 中国青年报:您这么忙,为什么还每年坚持做几十场对公众特别是大中小学生的科普演讲? </p><p> 欧阳自远:我觉得这是我的责任。一个科学家做好自己的研究工作非常重要,让更多公众了解科学,传播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传递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和技术能力,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在某种程度上比自己的单项研究对社会的作用可能更大。因为一个民族的振兴,一个国家的强盛,要靠公众素质的提高。 </p><p> 做科普对我也有好处,我知道大家在想什么,在关心什么。我得到更多的是鼓励,这也是支撑我搞月球探测的一种力量。所以只要有空,我就去做演讲,我准备了面对不同阶层人士的几十种版本的演讲稿。但是,我个人的作用很渺小,哪怕一年讲四五十场,听众人数也有限。我希望引起更多中小学生的兴趣去追求科学,希望他们热爱科学,打好基础,根深叶茂,胸怀大志,报效祖国。我们中国太需要年轻一代的人才了。 </p><p> </p><p> 中国青年报:您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集这么多荣誉于一身,您是怎么看自己的? </p><p> 欧阳自远:我没有什么特殊的,一直是这么干下来的,只要能干就继续干。现在,我追求的是多做点事情,多带些学生,把他们培养起来。目前,主要负责嫦娥工程的“60后”都很有能力,最厉害的人物是他们。很多事情我还能参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我希望中国能加快步伐,包括载人登月、火星探测和其他行星的探测,能更快地实现。 </p><p> 来源:中国青年报</p><p> </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