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小行星探测帮人消除恐惧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ufoman
论坛元老
3789
主题
-10
回帖
9294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积分
9294
私信
航天
419
0
2016-10-31 15:22:10
2012年1月27日,一颗公共汽车大小的近地小行星与
地球
擦肩而过,这颗名为“2012 BX34”的小行星位列20颗最接近地球的小行星之首,距离地球最近时只有6万千米,使许多人产生了惊恐。<p> </p><p> <strong>探测高潮不断迭起</strong></p><p> </p><p> 近些年,探测小行星的活动越来越多。</p><p> </p><p> 2010年6月13日,在太空飞行了7年之久的日本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在克服艰难险阻后终于返回地球,此举在全世界产生了不小的震动。2011年3月,日本首次公布了“隼鸟”号探测器带回的丝川小行星微粒的初步分析结果。</p><p> </p><p> 2011年7月15日,首个采用离子推进技术完成实用型科学探测任务的美国黎明号小行星探测器进入灶神星小行星轨道,成为首个对
火星
和
木星
之间小行星带中的小行星进行探测的空间探测器,并于8月11日正式开始了对这颗巨型岩质小行星的探测任务。在完成灶神星探测后,“黎明号”将在2012年7月离开,于2015年2月抵达曾为
太阳
系最大的小行星、后被升格为矮行星的谷神星,并对其进行轨道探测。美国拟于2025年前派人前往一颗小行星,而黎明号探测器将为此带来关键数据。</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黎明号小行星探测器</p><p> 一组国际航天员已于2011年10月17日探访了太平洋,试验为解决小行星乘员任务中遇到的工程挑战所制定的新解决方案。他们乘坐宝瓶座水下试验舱在佛罗里达州拉格岛附近水域执行一项为期13天的水下任务,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如何在小行星表面抛锚、如何在小行星表面移动和如何更好地收集数据。与月球任务和火星任务不同,小行星上的重力微乎其微,不足以吸引航天员或飞行器,所以必须有一个“锚”用于固定。</p><p> </p><p> 美国还准备在2016年把一个取样回送探测器发往一颗近地小行星,2023年将所采样品送回地球。</p><p> </p><p> <strong>竞相赶超成果颇丰</strong></p><p> </p><p> 1996年2月17日,美国宇航局的尼尔号小行星探测器率先升空,并于2000年2月14日进入名叫爱神星的小行星轨道,这是人类发射的航天器首次成功进入围绕小行星运行的轨道。</p><p> </p><p> 此后,带有6台科学探测仪器的“尼尔号”确定了爱神星的尺寸、质量、密度和磁场及岩石成分。在2001年2月探测任务结束之际,“尼尔号”以硬着陆的方式降落到爱神星的表面,结束了其富有成果的太空之旅。</p><p> </p><p> 在“尼尔号”绕爱神星飞行的1年中,共拍摄并传回了16万幅图片,搜集了比原计划多10倍的数据。“尼尔号”不仅详细考察了爱神星的外表特征,还研究了其内部构造和矿物学组成,科学家们据此推断了爱神星的演化史。</p><p> </p><p> 2003年5月9日,日本成功把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送上天,开始了它探访名叫丝川的小行星的漫漫征程。</p><p> </p><p> “隼鸟号”配备了氙离子发动机,于2005年9月12日飞抵距离丝川小行星表面20千米的轨道。随后它向地球发回一批由X射线和红外探测仪等设备近距离拍摄的丝川小行星图像。</p><p> </p><p> 同年10月,“隼鸟号”降低运行高度,在10千米之内对丝川进行观测。11月12日,“隼鸟号”在到达距离小行星表面55米远的地方时投放了名为“智慧女神号”的子探测器,但该子探测器由于故障没能着陆于丝川小行星的表面。11月20日和26日,“隼鸟号”先后2次短时间着陆于丝川小行星,成功采集其表面岩石样本。</p><p> </p><p> 2010年6月13日,“隼鸟号”返回地球,成为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月球以外的天体着陆并回归地球的航天器。不过,目前科学家只从“隼鸟号”密封舱内采集到少量气体,能否采集到小行星样本还很难说。但哪怕只带回了一粒直径不足0.1毫米的沙子,就足以成为研究太阳系形成过程的重要资料。</p><p> </p><p> 2007年9月27日,美国顺利发射了黎明号小行星探测器。它将历时8年、飞行近50亿千米远赴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分别在2011年和2015年先后探测灶神星和谷神星这两颗人类从未尝试接触的著名小行星。</p><p> </p><p> “黎明号”是第一个探测小行星带的探测器,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先后环绕两个天体飞行的探测器。利用“黎明号”上的同一套科学仪器探测两个不同目标,便于科学家将两套探测数据进行准确的对比分析。</p><p> </p><p> <strong>“近地防盾”避行星撞击</strong></p><p> </p><p> 据2011年1月27日的英国《每日邮报》透露,欧洲拟在8年内为地球建造预防小行星撞击的“近地轨道防护盾”。该计划旨在通过导弹炸毁、引力牵引和主动碰撞等多种手段,防范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p><p> </p><p> 这一伟大计划预计由欧盟出资400万欧元,相关科研机构及欧盟战略伙伴出资180万欧元,德国宇航中心负责该计划的具体实施。</p><p> </p><p> “近地轨道防护盾”计划于3年后进行测试和评估如何在资金方面得到保障,并有望在2020年以前正式实施。</p><p> </p><p> 但由于资金问题,这个计划目前只能停留在理论上和实验室中,相关人员对防范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想法进行评估测验,希望能得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案。</p><p> </p><p> 为有效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首先需要监控可能飞近地球的小行星,并精确预测其飞行轨道。</p><p> </p><p> 目前,全球已经建立了近地小行星观测网,其中我国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有一台专门用于搜索近地小行星杀手的天体探测望远镜,其观测能力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五。天文台专家借着这双“慧眼”,已经发现了近800颗小行星并且获得了国际临时编号。据中国权威专家介绍,假若能够在一年前发现有可能与地球相撞的小行星,就能及时采取措施,将其摧毁或改变其运行轨道。</p><p> </p><p> 至今,已有多种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方案。</p><p> </p><p> 例如,用核武器炸毁可能撞击地球的近地小行星;发射导弹或航天器猛烈地撞击近地小行星,利用机械力使其改变轨道;用太空镜群或激光所产生的能量将近地小行星推往新的轨道;发射引力航天器靠近对地球有威胁的近地小行星,然后通过自身引力使该小行星脱离原来的轨道;用质量巨大的绳索套住近地小行星,采用改变其重心的方式来改变小行星的轨道;让航天器登陆小行星,并且使用电马达逐渐地改变小行星的轨迹;给小行星安装“太阳帆”或一台大型火箭发动机,将其从地球轨道上推开……</p><p> </p><p> 不过,这些方案设想各有利弊,究竟哪种方案实施效果最好,目前还没有定论。(庞之浩)</p><p> </p><p> </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