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登月45周年: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xing123
管理员
3852
主题
-15
回帖
8930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930
私信
航天
316
0
2016-10-31 15:27:25
<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strong>编者按:</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1969年7月20日,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代表人类在月球表面踏出了第一步。如今,距离那时已经过去了45年,在此期间,人类的空间技术不断发展,并将目光瞄准了
火星
乃至更遥远的宇宙空间。人们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45年前的7月20日,阿姆斯特朗率先走出登月舱、踏上月球表面,说出了他在此后被引用无数次的名言:“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的一大步。”</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从那之后的45年里,人类的空间技术飞速发展,对宇宙的研究从
地球
表面不断向外拓展,甚至建立起了国际空间站以便长期考察。</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航天员们在空间站上进行了多项地面无法开展的实验,积累未来人类在太空长期生存所需要的关键数据。借助不断发展的技术和大量的研究,人类的空间探索如今已经站在全新的起点上,目光瞄准小行星、火星以及更遥远的宇宙空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
</p><p> 图为阿姆斯特朗拍摄的巴兹·奥尔德林站在月球表面。</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strong>美苏竞赛:迈向太空的第一步</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1920年,《纽约时报》在一篇有关罗伯特·戈达德火箭试验的社论中称,“使用火箭进入太空是不可能的”。1957年,苏联利用运载火箭成功地将首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送入地球轨道,同时吹响了美苏“太空竞赛”的号角,也证明了《纽约时报》37年前的论断是错的。</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1961年,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成为人类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也是从太空环绕地球的第一人。1963年,苏联人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1965年,苏联航天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首次出舱活动。</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在积极发展太空事业,但在重大里程碑事件上一直落后苏联一步。加加林进入太空后不到一个月,艾伦·谢泼德成为美国进入太空第一人。但一直到1962年2月,约翰·格伦才成为第一位环绕地球飞行的美国人。1962年9月,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在莱斯大学发表演说,承诺美国将把人类送上月球。</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有人问,为什么是月球?为什么要选月球作为目标?而这些人同样也会问,为什么要爬上最高的山峰?当时的航天人给予了坚定的回答,人类选择了飞往月球,不是因为这些事很简单,而恰恰是因为它们很难,因为这个目标能将我们的能量与技能组织起来,将它们发挥到极致。因为这个挑战是人类所愿意接受、不愿拖延的,也是人类探索浩渺的宇宙必须要迈出的第一步。</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strong>
土星
5 号:带着人类的梦想起航</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1967年,美国宇航局研制了土星5 号运载火箭,目标是用它将一艘阿波罗飞船送上月球。“土星5号”是历史上乃至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强大的火箭。眼下,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正在开发的最强火箭是猎鹰重型火箭,即使它顺利研制出来,仍然不能与“土星5号”相提并论。</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1968年,弗兰克·博尔曼、吉姆·洛弗尔和威廉·安德斯成为首次离开地球轨道的人类。“阿波罗8号”挣脱地球引力绕月飞行,随后返回地球。之后的1969年7月17日,一枚土星5号运载火箭搭载着“阿波罗11号”与3名航天员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升空。在随后的3天里,这艘飞船一直朝着月球飞去,进入绕月轨道后,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进入登月舱,与指令舱分离,并成功在月面着陆。</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着陆过程让登月舱的计算机不堪重负,在一瞬间同时发生的过多事件让它们无法应对,于是阿姆斯特朗用人力引导登月舱在月球上一个叫静海的区域安全着陆。这个过程几乎没有留给他多少误差余地,当鹰号登月舱着陆时,飞船所剩燃料仅够它再维持30秒钟。</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若干小时后,在地球上数亿人的瞩目下,阿姆斯特朗成为迈上另一星球的第一人。“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他说。</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不久,奥尔德林也随之出舱。两位航天员在月面的时间都用来收集岩石与土壤样本了。他们留下了一面美国国旗,一块登月纪念牌以及一枚徽章,纪念维吉尔·格里索姆、爱德华·H·怀特二世以及罗杰·B·查菲,他们是在阿波罗1号任务中丧生的3位航天员。</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两人随后回到登月舱,从月面升空,并与月球轨道上的指令舱重新对接。飞船随后发动火箭,历经3天返回地球。1969年7月24日,3名航天员安全降落在大洋之中。继阿波罗11号之后,美国宇航局又先后实施了6次登月任务,其中5次安全登月。由于飞船故障,“阿波罗13号”未能登月便折返地球。最近一次登月的是“阿波罗17号”的尤金·塞尔南和哈里森·施密特,而这已经是1972年12月的事了。自此之后,再没有人类登上过月球。</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strong>重返月球:竞争异常激烈</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重返月球的前景似乎正日趋明朗。虽然美国宇航局目前的工作重点放在派人登上一颗小行星以及火星的载人登陆计划,但中国的“玉兔”已经在月球上工作半年了,而且,日本、印度、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航天机构也在筹划着登月。</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此外,一些商业宇航公司也心系月球。曾将丹尼斯·蒂托、阿努什·安萨里等人送入地球轨道的太空旅行公司,预计于2017~2018年开展一次登月任务,其中将搭载两名旅客,票价为每人1.5亿美元。</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而另一家期待带人重返月球的是金色道钉公司,它的目标是从2020年起将旅客送上月球,金色道钉公司的飞船票价是每人7.5亿美元。或许有人产生疑问,私营公司能否抢在几个航天大国之前登上月球呢?这个答案要过几年才会揭晓。</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strong>延伸阅读</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自1969年首次登月以来,人类的足迹还没有踏上过
太阳
系的其他星球,科学家们打算在未来几十年内改写这一历史。</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目前,包括“机遇号”、“勇气号”和“好奇号”在内的美国火星车都已经登陆火星,欧洲科学家也研制出火星车原型“布鲁诺号”和“布里奇特号”,它们预计将于2018年登上红色星球,探索火星地貌并寻找生命迹象。</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2013年,荷兰独立太空探索公司宣布了一项惊人的“火星移民”计划:将在2023年把4名人类送上火星永久定居。首批“火星移民”的招募令在全球范围内发出后,得到了20多万人的响应。今年,美国宇航局也表示,将在2035年前后派遣航天员登陆火星,根据计划,他们的首次登陆火星之旅前后将花费3年时间。在那之前的2019年前后,美国宇航局计划捕捉一个在近地轨道运行的小行星,引导它到月球附近,作为航天员火星探险的“ 演练场”。</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火星正在召唤探索者,未来几十年内,科学家们对火星甚至更遥远宇宙空间的探索,将值得整个人类兴奋而期待。(丁盈幸 李其奇)</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