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天文学家发现“三类星体”宇宙景观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xing123
管理员
3852
主题
-15
回帖
8930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930
私信
宇宙
163
0
2016-11-4 13:20:38
<P 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类星体是由居于中央的黑洞所驱动。聚集在一起的三颗类星体是非常罕见的天文景象。</P><p> 如果你想谈论宇宙中最富有戏剧性的事物,那么类星体(quasars)应该非常符合谈资。它们是一类我们使用最强大望远镜看到的最遥远的天体,这些遥远的宇宙火炬所辐射的功率可以匹敌一万亿颗
太阳
!能够在同一个区域同时看到三颗类星体无疑是非常壮观的,因为类星体本身就相对稀少,两颗在一起的就很少见,更何况三颗!</P><p> 意大利伊苏布利亚大学的Emanuele Farina领导的小组在距离
地球
90亿光年的地方发现了三颗聚在一起的类星体(编号为QQQ J1519+0627),这是有史以来发现的第二个三聚类星体。</P><p> 类星体中央黑洞的巨大引力的潮汐作用不断对周围的物质进行挤压,直到抵达极端的高温状态。任何溜达到黑洞附近的不幸恒星或行星都会被它所吞噬。</P><p> 高温的吸积盘在整个电磁波谱范围内都非常明亮,从射电波段一直到伽马射线。黑洞的引力释放能量的效率极高,比恒星中的热核反应还要高一个数量级。</P><p> 由于它们距离地球90亿光年之遥,因此我们看到的是它们90亿年前的样子,当时我们的太阳系还没有形成,甚至连坍缩成太阳的那片星云恐怕还没有形成。</P><p> 由于早期宇宙中的天体比较密集,天体之间发生接触的机会要大一些。像这种三类星体被认为是由于三个星系碰撞形成的,并在彼此的引力作用下束缚在了一起。</P><p> <strong>什么是类星体?</STRONG></P><p> 1960年,美国天文学家艾伦•桑德奇用一台5米口径的光学望远镜找到了剑桥射电源第三星表上第48号天体(3C 48)的光学对应体。他发现3C 48的光谱中,在一个奇怪的位置上有一些又宽又亮的发射线。</P><p> 1963年荷兰裔美国天文学家马丁•施密特发现在3C 273的光谱中具有与3C 48类似的现象,通过仔细研究,他发现这些发射线实际上是人们早已熟知的氢的发射线,只不过朝着红光的方向移动了相当长的一段距离,也就是说它们具有非常大的红移。</P><p> 由于在光学望远镜中观察,类星体与普通的恒星看上去似乎没有区别。</P><p> 1965年 A.Sandage 发现许多类星体,它们的光学性质和类星电波源相同;都有紧密的结构,极亮的表面及蓝的颜色;但它们却没有辐射无线电波(或是太弱了,而没被测到),因此可将它们分为两类:</P><p> 类星电波源QSR's:能用光学及电波段测出,这类比较少,占类星体总数的1/20。</P><p> 类星体QSO's(或称电波宁静类星体):电波较弱,只能以光学测出。</P><p> 类星体代表的是同一种天体,只不过有的电波辐射强度不同;科学家相信,具有强烈电波辐射的类星体可能是类星体“一生”中处于短暂的“发高烧”阶段的产物。因此,称之为类星电波源(quasars)或类星体(quasistellar objects)都可以;有必要时,再注意它有没有辐射电波即可。</P><p> 在可见光及电波波段的天空搜寻中,数千个类星体已被发现;例如 M.P. Veron-Cetty 及 P.Veron(1989)作的星表目录中有4,170个类星体,A.Hewit t和 G.Burbidge(1987)所出星表中3,570个附有红移资料的类星体。</P><p> <strong>类星体的发现</STRONG></P><p> 1960年,美国天文学家艾伦•桑德奇用一台5米口径的光学望远镜找到了剑桥射电源第三星表上第48号天体(3C 48)的光学对应体。他发现3C 48的光谱中,在一个奇怪的位置上有一些又宽又亮的发射线。</P><p> 1963年荷兰裔美国天文学家马丁•施密特发现在3C 273的光谱中具有与3C 48类似的现象,通过仔细研究,他发现这些发射线实际上是人们早已熟知的氢的发射线,只不过朝着红光的方向移动了相当长的一段距离,也就是说它们具有非常大的红移。</P><p> 由于在光学望远镜中观察,类星体与普通的恒星看上去似乎没有区别。</P><p> 1965年 A.Sandage 发现许多类星体,它们的光学性质和类星电波源相同;都有紧密的结构,极亮的表面及蓝的颜色;但它们却没有辐射无线电波(或是太弱了,而没被测到),因此可将它们分为两类:</P><p> 类星电波源QSR's:能用光学及电波段测出,这类比较少,占类星体总数的1/20。</P><p> 类星体QSO's(或称电波宁静类星体):电波较弱,只能以光学测出。</P><p> 类星体代表的是同一种天体,只不过有的电波辐射强度不同;科学家相信,具有强烈电波辐射的类星体可能是类星体“一生”中处于短暂的“发高烧”阶段的产物。因此,称之为类星电波源(quasars)或类星体(quasistellar objects)都可以;有必要时,再注意它有没有辐射电波即可。</P><p> 在可见光及电波波段的天空搜寻中,数千个类星体已被发现;例如 M.P. Veron-Cetty 及 P.Veron(1989)作的星表目录中有4,170个类星体,A.Hewit t和 G.Burbidge(1987)所出星表中3,570个附有红移资料的类星体。</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