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航天育种研究工作的历史和未来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bdrmo
论坛元老
3454
主题
-14
回帖
7431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74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568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4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568 积分
积分
7431
私信
航天
293
0
2016-10-31 18:27:26
航天育种是航天技术为农业服务的重要项目,如果在这项工作中有新突破,那将是航天技术对国家的重要贡献。航天育种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培育成功了200多个新品种,为我国的航天育种产业化打下了很好的技术基础。要推广航天育种产业化一是要创新优良品种推广的机制与争取国家、地方的政策支持;二是要结合国家新农村建设筹划,注重产后的农产品加工和农民的致富问题。<p> 上世纪90年代初,原航空航天部进行机构改革,成立了航天工业总公司和航空工业总公司。当时的军品、民品任务压力都很大,但总公司的领导班子还是挤出时间研究航天技术怎样为国民经济服务这个有意义的课题,确定了航天育种、卫星减灾和利用航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航天效益工程的三项主要工作。</p><p> </p><p> <strong>航天育种是航天技术大贡献</strong></p><p> 航天育种是航天技术为农业服务的重要项目。农业是国家的基础行业,各届政府都当做首要问题来抓,如果在这项工作中有新突破,那将是航天技术对国家的重要贡献。</p><p> 利用返回式卫星进行航天生物科学试验是从1987年第9颗返回式卫星开始的。当时是为了载人航天进行生物学和医学方面的准备,搭载了植物种子和其它繁殖材料。此后,连续几年利用卫星的裁荷余量进行实验,卫星搭裁的农作物繁殖材料在地面培育时出现了较大的变异。这个试验结果令人兴奋,大家开始考虑能否利用航天搭裁的方法培育优良的农作物新品种,后来这种方法被叫做航天诱变育种。</p><p> 为了保持科研工作的严肃性,总公司决定由710所和五院组成一个调查组,赴全国各地对参与航天育种试验的育种单位进行实地调查,聘请农科院、中科院和航天工业总公司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进行审查。在对育种单位的工作逐一审核和准备工作完成后,1996年1月16日,在航天工业总公司礼堂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的航天育种技术交流研讨会。大会报告36篇,参会人员100多人。会议形成了两个报告,一个报告由王洤昌院士、著名经济学家马宾、庄巧生院士,梁思礼院士、王希季院士、庄逢甘院士、卢良恕院士、方智远院士联名向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建议,希望把航天育种工程列入国家“九五”计划;另一个报告是以大会名议向国家提出“关于创建航天育种工程的建议”。</p><p> 两个报告都建议国家发射一颗农业卫星,把航天育种推向工程化的阶段。这两个报告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当时的李鹏总理和朱镕基副总理很快做了批示。江泽民总书记也明确指示要把机理搞清楚。20年过去了,航天育种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距他们的希望还相差甚远。</p><p> 发射农业育种卫星的建议和论证是1996年进行的,直到2008年,我国第一颗航天育种卫星实践八号返回式卫星发射才得以实施,用了12年时间。</p><p> </p><p> <strong>航天育种要作为工程来发展</strong></p><p> 航天育种作为工程发展要做好三件事,一是要培育出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二是要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性进展;三是要做好产业化工作,尽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p><p> 20多年来,通过各单位的努力,在新品种培育方面成绩不小,一批粮食作物,蔬菜、花卉、菌类、藻类优良品种相继培育成功,有些品种完成了审查工作,理论研究虽有较大的进展但不够理想,主要原因是资金支持不够,没有组织起国家级的攻关队伍,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产业化的问题差距就更大了,培育出来的优良品种在小农经济的模式中自然发展,有可能出现自生自灭的情况,还有一些优良品种虽然培育成功,但没经费支持向生产力转化,胎死腹中。</p><p> 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很多,主要是行业部门认识问题与机制问题。国家对农业发展管得太死,这么大的农业国家还没有出现民营的农业大企业,加上对国外的转基因作物的迷信,认为,这是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良方,科研经费向转基因倾斜,航天育种工程的发展受到了抑制。</p><p> 其实,航天育种品种同样是一种优良体系,更可贵的是,航天育种具有完全的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完全不受制于人。航天育种推广要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由投资者、技术持有者、土地持有者组成股份制的农业公司,自力更生向前发展,在市场竞争中产生航天育种的龙头企业。</p><p> 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考虑航天育种的技术方向有没有问题。2002年5月,浙江大学陈子元院士有一个报告,从辐射育种的发展来展望航天育种的前景。他是核农业的权威专家,道理说得很清楚。他认为,航天育种是理论诱变育种的新发展,是利用太空的物理环境作为诱变因,对生物的繁殖材料进行复合处理,追求更高的变异率,提高诱变育种的效率,前景辉煌。地面用核辐射的诱变育种的产品人们已经应用了50多年,没有产生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方面的问题。从其他专家的一些报告,也可以了解到,航天育种新品种和原来的技术性能比较只有正向,航天育种的技术方向是正确的,应该坚定信心,克服困难,使它更好地发展起来,这是我们大家的一个共同心愿。</p><p> 自1987年以来,航天育种共进行了23次试验,其中22次是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的载荷余量进行的,一次是实践八号育种卫星。零星搭裁的农作物品种有2000多种,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搭裁的农作物也有2000多种,航天育种的试验次数和品种数量已经不少。根据2007年底的初步统计,已有40多个品种通过了国家级和省级的品种审定,200多个品种培育成功。在培育成功的品种中都具有产量高、质量好、抗逆性强的特点。水稻单产平均高30%以上,水稻新品种的指标大部分达到国际一流的标准,小麦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强筋”、“弱筋”小麦新品种,大豆的蛋白含量和脂肪含量达到和超过了国外的指标,蔬菜的VC含量、可溶固体的含量均有较大的提高。作物的抗旱、抗涝、抗病虫害、抗寒能力均有增强,生育期普遍缩短。</p><p> </p><p> <strong>做好航天育种产业化推广</strong></p><p> 这些新品种的培育成功为我国的航天育种产业化打下了很好的技术基础。但是,航天育种产业化推广工作还很艰难,今后要组织好力量去做好产业化推广工作。</p><p> 要推广产业化,一是要创新优良品种推广的机制与国家、地方的政策支持;二是要结合国家新农村建设筹划,产后的农产品加工还要使农民致富。</p><p> 关于优良品种推广工作,建议在全国按地区、按品种办好若干个航天育种示范基地,使推广工作规范化。示范基地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示范农户组织规模生产,为农民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为解决农民的卖菜难、卖粮难的问题,示范基地应该设立销售机构,按定单农业的方式组织规模生产。在有条件的地方如果利用种植业保险,保护农民的利益,那将会促进航天育种产业化的进程。</p><p>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重视此项工作,有实力也有成熟的经验,建议由他们挑起航天育种推广产业化的大梁,组成自愿参加的联合体,动员大家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分工合作形成实力,各有所得,为国家的粮食增产1000亿公斤作出贡献,为农民致富办实事。</p><p> 航天育种产业化工作不能只注意品种推广,要把加工环节做起来,组成完整的产业链,才能做好产业化工作。建议产后的加工阶段重点做好航天食品的创意、设计和加工。航天员的食品是在人们长期饮食中提炼出来的,营养均衡、效率更高,是健康饮食。航天育种培育出来的农作物做成的重量轻、营养好的航天食品,可以成为野外工作的地质人员、野战部队指战员的便携食品,也可以为上班族提供方便午餐。另外,为了提高青少年对航天技术的兴趣,可以按着航天员食品的包装方式,做成青少年喜爱的休闲食品。中国的快餐业受到美国的麦当劳、肯德基冲击很大,本地快餐形不成品牌,如果按航天快餐的创意,设计出营养好、适于中国人口味的快餐,那将会有巨大的市场。对于航天育种的初级农产品,也要按照特种产品、不混杂的原则进行初加工,产品包装明显标上“太空米”、“太空菜”、“太空麦”,说明营养成分,不是转基因食品。如果航天育种的农产品做到特货特价,那将对产业化工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刘纪原)</p><p> (作者为原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p><p> 来源:中国航天报</p><p> </p><p> </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浏览过的版块
中国航天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