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2011国际航天格局的多元化(下)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sg001
超级版主
3699
主题
-13
回帖
6860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6860
私信
天文知识
269
0
2016-10-31 14:31:09
“星球大战”争夺“制天权” <p> </p><p> 从人类探索太空的进程来看,大致经历了进入太空、认识太空、利用太空和控制太空四个阶段。在进入太空和认识太空的发展阶段,人类对太空探索基本处于非对抗性的激烈竞争状态。 </p><p> </p><p> 到了利用太空的第三个发展阶段,人类不仅看到了航天在通信、导航、气象、测绘和地质勘探等民用的巨大利用价值和广阔发展前景,而且发现了其在搜集情报、战场通信、作战指挥、武器制导等军事方面的巨大优势和潜在价值。 </p><p> </p><p> 掌握了“制天权”,便可以获得制信息权、制空权、制海权和制电磁权,因此,不少国家纷纷建立“天军”,成立航天司令部。 </p><p> </p><p> 1982年9月,美军率先成立了全世界首家空军航天司令部,该部负责制定航天需求,监督执行各种任务,包括发射与运作卫星,确保美国进入空间以及研制新的航天系统,并将这些功能在美军作战中得以运用。航天司令部还负责领导国防部的计算机网络攻击与防御任务。 </p><p> </p><p> 20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就是旨在充分利用太空的巨大军事价值,如今的美国导弹防御系统便是“星球大战”计划的衍生品。报道称,美军依托强大的太空信息支援体系,相继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及伊拉克战争中迅速取胜,充分展现了太空力量对现代战争的强大支持和增效作用。 </p><p> </p><p> 早在1993年,俄军就着手筹建太空作战、预警和侦察系统,并于1997年合并完成了火箭部队、军事航天部队和导弹防御部队建设,到2001年正式创建了“天军”。俄罗斯“天军”编制9万人,包括军事航天部队和空间导弹防御部队两部分,并编有1个导弹航天防御集团军。 </p><p> </p><p> 受和平宪法的限制,日本在军队组织结构上难有突破性的动作,因此采用“寓军于民”的策略,以科研名义开发尖端航天技术。日本的深空探测也马不停蹄,“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在经历了几年的太空航行后,已返回
地球
,显示其在航天器测控方面的强大实力。 </p><p> </p><p> 太空武器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美国等航天大国已制定并开始实施太空武器研发计划。据悉,为进一步增强其军事航天力量,美国正积极发展先进极高频卫星系统、转型卫星通讯系统、国防通讯卫星系统,以增强网络中心战能力;发展天基红外系统、太空跟踪与监视系统,以改进战略预警能力;更新全球定位系统,以改进导航定位能力。美军还以导弹防御为名,发展反卫星能力和天基对地打击能力。 </p><p> </p><p> 2001年1月22日—26日,美国的“施里弗—2001”太空战演习将太空战引入实战。 </p><p> </p><p> 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太空竞争,俄罗斯于当年6月1日起正式组建独立的航天兵部队。仅就反卫星技术而言,俄航天部队现已达到实战水平。不仅如此,俄罗斯正在积极研发具有击毁任何类型的导弹和超音速航空器的S-500导弹系统以及研制新式导弹,以对抗美国计划部署的天基导弹系统。 </p><p> </p><p> 此外,日本一直致力于开发多系列运载火箭,只要在这些火箭上加装制导系统和弹头,就可以发展成弹道导弹。 </p><p> </p><p> 迄今为止,具备航天能力的国家已由美俄两个国家增加到60多个国家,已有近200个国家应用航天技术的先进成果,约有70%用于军事目的。 </p><p> </p><p> 开发太空 需要“和平”竞赛和国际合作 </p><p> </p><p> 在世界航天格局日趋多元化的同时,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以进一步整合资源,共担风险。俄罗斯广泛开展国际航天合作,与印度合作将格洛纳斯导航系统升级为军民两用的导航系统。欧洲太空局提出,要通过地区和国际航天合作,减少航天发展的成本。它与俄合作研制载人航天器,并与俄、中、印共同研发“伽利略”导航系统。一些不具备航天发射能力的国家也通过交流和合作进入了太空时代。 </p><p> </p><p> 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载人航天工程,是由美国主导、耗资600多亿美元的国际空间站项目,吸引了16个国家参与建设。这项工程可谓标志着各国共同探索宇宙划时代的举动。 </p><p> </p><p> 报道指出,当前的太空是一个未划界的区域,谁能抢先一步,谁就会在这个区域获得更多利益。目前全球有130多个国家从事太空活动,许多国家把空间视为一种重要的资源,也将外层空间视为未来战争的重要战场。 </p><p> </p><p> 各国竞相发展航天事业既带来了扩大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的机遇,也带来了太空竞争和冲突的风险。包括目前已经出现的太空“圈地运动”、太空军事化现象,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太空战”。 </p><p> </p><p> 探索利用太空资源将极大地扩展人类的生存空间,造福人类。相反,太空军事化是极度危险的。诸如“星球大战”之类的计划势必将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有分析认为,美军正在藉天基武器系统逐步建立可用于实战的常规打击能力,减少对核威慑的依赖。此举或激起其它国家展开“制天权”争夺战,造成“和平利用太空”沦为空洞口号。 </p><p> </p><p> 2011年4月7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说,中国将始终恪守外空条约所确定的各项基本原则,坚持一切探索和利用外空的活动都应为全人类谋福利。 </p><p> </p><p> 李保东说,中方愿在探索和利用外空的过程中加强国际合作,使空间科技的进步惠及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他指出,中方将继续与其它国家一道,推动和平利用外空事业取得更大发展。 </p><p> </p><p> 太空经济潜力无限 </p><p> </p><p> 航天科技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牵引作用。根据美国航天局专家的统计,向航天科技领域每投入1美元,就能从经济领域得到8美元的回报。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后,各国更是希冀通过航天科技和产业,刺激经济复苏。 </p><p> </p><p> 从美国航天局前局长迈克尔·格里芬2007年首次提出太空经济的概念以来,短短几年内,太空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正在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p><p> </p><p> 美国航天基金会的报告显示,全球太空经济连年来保持增长势头,2010年,全球太空经济总规模已达2765.2亿美元。除国防、通信等传统应用外,航天技术在医疗、育种、太空资源开发和能源利用等领域的应用蓬勃发展,前景广阔。太空旅游也悄然兴起,国际空间站开始向太空发烧友卖票,甚至一些试验性质的“旅游”也得到了民众的呼应。 </p><p> </p><p> 比如,美国《宇宙学》杂志2011年1月的报道称,人类最快在20年后就可以展开私人赞助的
火星
单程之旅,虽然还没有成真,但已有至少400人争相表示,愿意成为首批有去无回的“火星移民”。 </p><p> </p><p> 2010年10月,英国维珍集团建设的全球首个供民用航天飞机进行太空游的机场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完工,标示着商用航天旅游业迈进了一大步。维珍老板理查德德-布兰森说,第一次商业航天飞行有望在2012年成为现实。 </p><p> </p><p> 由此可见,航天业的影响力正不断扩大,已从过去仅有少数几国政府重视的领域,转变为全球多国政府,以及社会和民众都关注的热点领域。 </p><p> </p><p> 来源:新华网</p><p> </p><p> </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浏览过的版块
航天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