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太空经济”时代悄然来临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sg001
超级版主
3699
主题
-13
回帖
6860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6860
私信
航天
303
0
2016-10-31 18:45:13
研究显示,航天产业一美元的投入,将换来7至14美元的回报。“航天产业对技术的拉动和对经济增长的带动,远远高于我们的想象。” 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主任王昆声说,“比如发射一颗卫星,仅卫星研制和发射服务就涉及多个产业,加上卫星发射后的地面维护和运营服务,这是个庞大的产业链条,其价值不可小视。” <p> </p><p> 美国太空基金会发布的《2010太空报告》称,尽管2009年世界经济遭受重创,但全球太空经济仍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报告显示,2009年全球太空行业经济收入总额为2616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近40%。这与传统产业增长陷入停滞甚至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 </p><p> </p><p> 据统计,2009年全球总共进行了78次太空发射,比2005年增长42%。在这些太空发射中,俄罗斯发射次数占37%,名列第一;其次为美国,占31%;第三为欧洲,占9%。该报告认为,造成太空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太空事业商业化、全球化趋势加快,军事和民用太空项目不断发展等。数据表明,目前全球航天产业总收入中,来自商业部分的贡献已达60%以上。 </p><p> </p><p> <strong>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商业发射 </strong></p><p> </p><p> 欧洲咨询公司预测,未来十年全球将建造发射1220卫星。平均每年发射122颗卫星,这一数据比上一个十年年均发射77颗卫星的数据有显著提高,意味着政府管理者与商业运营商对卫星能力有更大的需求。 </p><p> </p><p> 欧洲咨询公司最新发布的《2019年前卫星建造与发射世界市场调查》中指出,下一个十年,全球相关企业从制造和发射这1220颗卫星获得的收入将达到1940亿美元。 </p><p> </p><p> 报告推测,各国政府将继续主导太空市场,因为政府发射了占总数三分之二的航天器,同时也将获取相应数量的发射制造收入。报告的作者维莱恩(Rachel Villain)表示,政府意识到,卫星系统是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向政府部门提供通信及地理信息问题的解决方案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p><p> </p><p> 50个国家的民间及军政机构将在未来十年发射808颗卫星,这些卫星中的三分之二是民用或军民两用的。军用太空市场依然集中于有限的几个国家(美国、欧洲、俄罗斯、日本、以色列等)。 </p><p> </p><p> 尽管一些航天国家的政府对军用和民用航天经费有所减少,但商业航天发射市场却自2004年起呈现增长态势。商业卫星发射市场竞争激烈。目前,活跃在商业发射市场的火箭中,包括欧洲的“阿里安”火箭、美国的“宇宙神”和“德尔它22”、俄罗斯的“质子号”、中国“长征”系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公司加入竞争。 </p><p> </p><p> 欧洲和俄罗斯占有稳定的世界商业发射市场份额。而近几年,美国的商业发射有明显下降。在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上最成功的是欧洲阿里安公司。除此之外,俄罗斯也把打入国际商业航天发射市场作为发展商业航天的突破口,通过灵活的方式推进本国的商业卫星发射业务。俄罗斯早在1992年就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化发射服务公司,又积极与西方航天国家合作,成立了合资的发射服务公司,尽力争取扩大在世界发射市场上的份额。例如,俄罗斯和法国宇航公司、阿里安公司合资成立了斯塔西姆公司,旨在使“联盟”号火箭实现商业化。由于俄航天局协调有关部门给予了斯塔西姆公司许多优惠条件,全力支持它走进世界发射市场,因而该公司的商业航天业务进展得非常顺利,已获得“全球星”卫星和一批低轨道卫星的发射合同。此外,俄罗斯还先后与西方国家组建了国际发射服务公司、海射公司等大型运载火箭的发射服务公司。 </p><p> </p><p> <strong>“商业发射”中的冷战延续 </strong></p><p> </p><p> 国际通信卫星组织首席执行官麦克格莱德表示,世界卫星公司目前深受全球金融危机及美国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的双重影响,且后者更为致命。麦克格莱德称,“美国航天界目前受到双重冲击,一是经济危机,二是出口限制,前者或许短暂,后者则是长期痛楚。我们想与中国合作,却无法实现”。 </p><p> </p><p> 随着两个空间大国之间的空间竞赛结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成为各国开展航天活动的重要政策,各空间大国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已期实现优势互补,各空间小国则努力寻求与大国间的交流合作,力图分享各空间大国的资源和能力,企业间兼并、重组成为一股新的潮流,通过强强合作,各国都在努力增强相互间抗衡的砝码。 </p><p> </p><p> 当前,由于军用、民用和商业航天的协调发展,成为未来航天产业发展的显著特点,面对商业航天已表现出巨大的效益潜力,对运载火箭的发射服务,多种应用卫星具有商业利益的项目,将存在相当激烈的竞争,竞争也不可能有公平的商业竞争,必然出现政治干预。 </p><p> </p><p> 而由于空间军事需求的存在,大国竞相开发空间军事系统,继续以此作为国家维护主权之本,而且国际航天舞台上的成功者与失败者都将牵动国际政治、经济利益的重新划分,所以国与国之间潜伏着对抗。 </p><p> </p><p> 从1999年6月12日,“长征二号”丙改火箭将美国的铱星模拟星送入太空开始,中国对欧美国家发射卫星服务市场,就开始了长达10年的沉寂。而此前从1990年至1998年,中国的商业发射已占国际市场份额7%~9%。除去政治、军事因素的考量外,卫星发射产业的巨大利益也是重要原因。 </p><p> </p><p> 自1999年起,美国政府一直通过国务院的ITAR(国际武器交易规则),禁止美国制造,包括含有美国部件的卫星用中国火箭发射,理由是中国用商业发射业务改进导弹技术,长城工业公司还向伊朗出口导弹技术。对长城公司的禁令两年更新一次,覆盖卫星、多数卫星部件,以及任何列入美国军备清单的其它项目。包括欧洲和日本公司在内的多数卫星制造商都至少采用部分美国部件,因而这实际上阻止了中国进入全球商业发射市场。 </p><p> </p><p> 2006年6月,美国政府更是宣布冻结包括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在内的四家中国企业在美国的资产,并列入美国制裁的公司名单。美国的制裁多年来把中国排挤在由美、欧、俄控制的“卫星发射俱乐部”之外。 </p><p> </p><p> 国际航天商业发射如荼如火的今天,更多欧美卫星企业的高管对维持ITAR的规定感到不解。在2009年度世界卫星大会上,加拿大Telesat卫星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古勒德伯格说,由于美国高科技出口限制,既限制了美国卫星生产商,也限制了具有美国生产的零部件的他国使用中国火箭发射卫星,他说:“我实在不明白,ITAR为何不能被修改?”欧洲卫星通讯公司总裁贝莱塔也表示,卫星与火箭对接、发射上天,而后星箭分离,时间十分短暂,“中国怎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获取美国所谓的技术呢?”美国波音公司的怀特勒夫则说:“波音既生产卫星,又生产火箭,还提供发射,作为发射专家,我知晓各国发射大同小异,没什么秘密可言,有必要限制吗?” </p><p> </p><p> “为什么越来越多国家和企业希望来中国发射卫星?因为中国的卫星发射价格低,技术也不比别人差。”中国美国经济学会理事何伟文表示,美国拒绝向中国出口卫星,理由是卫星可以军民两用。此外,美国也不允许其他国家购买本国卫星后用中国火箭发射,认为这也相当于帮助了中国的军工技术。“实际上,这种限制对企业和中美关系都非常不利,属于冷战思维。”何伟文说。 </p><p> </p><p> <strong>中国航天“虎口夺食” </strong></p><p> </p><p>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地把由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送入轨道,当“亚洲一号”卫星与运载火箭脱离时,美国休斯公司的副总裁史蒂夫·多尔曼不禁惊呼道:“这就是历史!” </p><p> </p><p> 1990年4月7日,在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外宾的瞩目与见证下,箭身写有“中国航天”四个大字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拔地而起,把“亚洲一号”卫星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从此拉开了中国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序幕。至今我国已进行了30次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发射了36颗商业卫星,提供了6次搭载服务。自2007年中国实现了国产卫星首次整星出口以来,至今已签署了5个整星出口合同,完成了2次在轨交付。 </p><p> </p><p> 中国作为仅次于美俄的全球第三大航天大国,在此领域的投入巨大,如果没有商业性的市场考量,将是得不偿失的战略失误。 </p><p> </p><p> 首先,发达的航天科技最终要服务民生,走向商业开发。这样才能将顶尖科技化为生产力。在这一点上,美国有成功的经验,因而美国成为全球首位的科技大国。前苏联则有被尖端科技拖垮的沉重教训。中国即使实现登月,若先进的航天技术不走商业之路,也只能落下航天大国的口惠,实现不了航天科技为国家创造外汇的实际效益。 </p><p> </p><p> 其次,航天科技不走商业化之路容易被人误解为军事目的,这给“中国威胁论”的喧嚣提供了注脚。 </p><p> </p><p> 积极投入到航天市场的博弈中,将给中国经济提供更多活力,也使得经济的科技附加值增大。在中国神舟系列飞船成功的情势下,中国亟需将这种倾全国之力的科技优势转化为商业利润,提升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 </p><p> </p><p> 在美国阻止中国参与国际太空站的建设,阻止中国科学家出席在美国举行的相关学会、拒绝发放签证的歧视性屏障下,在美国严控美制卫星和零部件出口中国的贸易壁垒下,中国另辟蹊径,通过和第三世界国家的航空航天合作,利用中国先进的航天技术拓展商业发射市场,无疑是多头利好的战略选择。 </p><p> </p><p> 从中国和平崛起的诉求看,中国要实现软硬实力的齐头并进,参与全球化各个领域的竞争是必经之路。在
地球
已经成为“村”的情势下,中国稳步进入航天领域的商业发射市场,更是独立科技潮头的必要行动。 </p><p> </p><p> 据悉,目前中国航天业带动的产业链已经达到上千亿元人民币。但随着信息技术和高科技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航天科技对之所体现出来的产业链联通延伸和推进器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因此,基于“数字中国”和“创新中国”的需要,中国航天业深度介入商业发射市场也是必然的选择。 </p><p> </p><p> 从大国博弈的角度看,中国商业发射市场的拓展能力越强,越能形成中美俄欧日在太空领域的势力均衡,势力均衡才能促成航天强国的合作协商机制的构建,才能确保太空和平。 </p><p> </p><p> <strong>世界需要“中国航天” </strong></p><p> </p><p> “‘长征’火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运载火箭之一”、“美国对华卫星出口限制的特殊政策,不利于国际空间合作的健康发展”、“希望中国火箭越来越多发射各个卫星制造商生产的卫星”…… </p><p> </p><p> 2010年4月8日在西昌举行的“长征”火箭用户大会上,与会众多国际用户代表纷纷发言,高度评价中国“长征”运载火箭的可靠性与竞争力,他们呼吁“长征”火箭更多投入商业发射服务市场,希望“长征”火箭为国际发射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p><p> </p><p> 一位不方便具名的国际卫星运营商代表说,中国航天整体产业特别有竞争力,“长征”火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运载火箭之一。提及美国对华卫星出口限制的特殊政策,他认为,美国这种做法不利于国际空间工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中国的商业发射进程,从某种程度上还扭曲了空间工业的公平竞争力。“我们公司已发起成立了一个富有竞争力火箭联盟,敦促美国火箭和中国火箭不受限制投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 </p><p> </p><p> 法国泰雷兹阿莱尼亚空间公司高级副总裁Eddie KATO相信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今后定会蒸蒸日上,他说,中国航天非常专注、非常专业、非常投入,航天产品性价比高,泰雷兹阿莱尼亚空间公司早在10年前就与中国航天开展合作,今后两年还将用“长征”运载火箭发射该公司制造的两颗卫星,未来将与中国航天继续合作,发展更好的合作关系。 </p><p> </p><p> 香港亚洲卫星有限公司的“亚洲一号”卫星是中国航天承揽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发射的首颗卫星,该公司行政总裁翟克信称,在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上,信息的公开、透明非常重要,中国航天这些年为此作出很多努力,效果显著。他希望中国航天今后越来越多走向国际市场,“长征”火箭越来越多发射各个卫星制造商生产的卫星。 </p><p> </p><p> “商业发射成为中国高科技走出去的光辉代表,促进了航天技术进步,锻炼和培养了航天科技队伍,促进了航天与国际的接轨,为我国成为航天大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商业发射的巨大意义,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同。 </p><p> </p><p> 同时,中国航天通过国际合作将航天科技成果送往地球各个角落,为全球繁荣经济、发展科技和改善民生作出了积极贡献。 </p><p> </p><p> 据统计,中国航天已为14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卫星发射和搭载服务。长征火箭发射的商业卫星,可以覆盖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国产通信卫星也为亚洲近邻、非洲大陆、南美高原的发展中国家送去了广播通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造福边远地区民众。 </p><p> </p><p> 与此同时,中国航天利用资源卫星数据,提供全球化服务。 </p><p> </p><p> 原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曾形象的比喻中国航天国际地位就象“二锅头”,他说,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个成员。因此,中国目前虽然处于航天第二方阵,但与第二方阵其他成员相比又要领先一些,“所以说是‘二锅头’”。 </p><p> </p><p> 由此可见,中国在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进程中,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航天下一个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战略支点;从全球航天长远发展来看,开展国际合作更是全人类共同探索宇宙奥秘的必然趋势。突破封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是中国航天发展中不可回避的现实,在合作与竞争中提升竞争力、影响力,实现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转变,是中国航天真正飞天的重要途径。(秦伟) </p><p> </p><p> 来源:《装备制造》杂志</p><p> </p><p> </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浏览过的版块
中国航天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