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0
0
0
返回列表
历史上的重大航天灾难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ctnmz
论坛元老
3306
主题
-15
回帖
7146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71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853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1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2853 积分
积分
7146
私信
航天
449
0
2016-10-31 18:46:19
1960年10月24日,苏联拜科努尔航天中心火箭发射爆炸事故造成地面100多人死亡。 <p> </p><p> 1961年3月23日,被确定为苏联第一个首航太空的宇航员邦达连科在充满纯氧的舱室里进行紧张的训练,休息时,他用酒精擦完身上固定过传感器的部位后,随手将它扔到了一块电极板上,结果舱内燃起大火,他被严重烧伤,10个小时后死亡,成为人类载人航天活动中第一个遇难的宇航员。 </p><p> </p><p> 1967年1月27日,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在进行载人飞船地面联合模拟飞行试验时,飞船指令舱意外起火,在几十秒内3名航天员被烧死在舱内。这3名航天员是:弗吉尔·卜格里索姆上校、爱德华·H·怀特中校和罗杰·B·查非少校。 </p><p> </p><p> 1967年4月23日,苏联宇航员弗拉基米尔·M·科马罗夫上校乘坐联盟1号飞船进入太空后,飞船屡次出现故障,几经努力难以修复,在返回地面时飞船降落伞又出意外,无法打开,致使飞船以每秒100多米的速度冲向地面,科马罗夫当场被摔死。 </p><p> </p><p> 1971年6月30日,苏联联盟11号飞船顺利完成进入礼炮1号空间站的各项任务后,在再入大气层前,实施返回舱和轨道舱分离时,连接两舱的分离插头分离后,返回舱的压力阀门被震开,密封性能被破坏,返回舱内的空气从该处泄漏,舱内迅速减压,致使3名宇航员——格奥尔基·科马罗夫、弗拉基米尔· 沃尔科夫和维克托·帕沙耶夫因急性缺氧、体液沸腾而死亡。 </p><p> </p><p> 1974年1月19日,美国用德尔塔火箭发射英国“天网2A”卫星,由于火箭电子装置中一块印刷电路板上的一个小焊点附近剥落了一小块绝缘层,引起短路,发射失败。 </p><p> </p><p> 1980年3月18日,苏联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火箭发射爆炸导致地面50名技术人员丧生。此事件在1989年才被公开。 </p><p> </p><p> 1980年5月23日,阿丽亚娜火箭第二次试飞时,一名工作人员不慎碰落一个部件的商标,堵塞了发动机燃烧室的喷嘴,造成发射失败。 </p><p> </p><p> 1985年5月,美国发射“三叉戟”导弹,由于发动机燃烧室中剥落了一块黄豆在的绝缘层,结果高温火焰烧穿了那里的金属壁,燃气向外喷射,发动机爆炸。 </p><p> </p><p> 1986年1月28日,美国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第10次飞行时,在升空第73秒后,由于右侧助推火箭密封装置出现问题,造成燃料外泄,航天飞机发生爆炸,7名航天员当场遇难。 </p><p> </p><p> 1986年4月18日,美国用“大力神”火箭发射间谍卫星,因助推器密封垫圈失效,起飞后5秒钟爆炸。 </p><p> </p><p> 1986年5月3日,美国用“德尔塔”火箭发射一枚价值5700万美元气象卫星,在点火后不久发生爆炸。 </p><p> </p><p> 1986年5月30日,阿丽亚娜第18次发射时,因第3级火箭没有及时点火,发射失败。 </p><p> </p><p> 1990年2月22日,阿丽亚娜火箭第36次发射,一名工作人员不慎将一块擦拭布遗留在一级发动机的水循环系统中,堵塞了管道,引起火箭爆炸。 </p><p> </p><p> 1990年3月14日,美国“大力神”火箭发射“国际通信卫星6号”时,因接错一根导线,第二级火箭没有分离,卫星没有达到预定轨道高度。 </p><p> </p><p> 1990年9月7日,美国“大力神”4型火箭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搬运过程中,一个助推器突然坠落,发生爆炸起火,火焰高达45米,造成至少1人死亡。 </p><p> </p><p> 1990年10月4日:俄罗斯一枚天顶号火箭在拜科努尔发射电子侦察卫星时于起飞几秒后发生爆炸,发射设施遭受严重损坏。 </p><p> </p><p> 1991年6月18日,载有美国航天局和几所大学的10个科学实验仪器的“探索者”号火箭在发射不久后由于迷失方向而坠毁。 </p><p> </p><p> 1992年3月22日,中国用“长征2号E”火箭发射澳星,由于拧动点火控制器时,从螺钉上旋下一点点金属屑,使电路短路,火箭发动机熄火,发射没有成功。 </p><p> </p><p> 1993年8月2日,美国空军一枚“大力神4型”火箭从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点火升空后不足两分钟即发生爆炸,火箭载有的一颗绝密先进间谍卫星随之化为残片,落入海中。 </p><p> </p><p> 1994年12月1日,阿里亚娜火箭第70次发射失败,火箭坠入海中,其搭载的价值1.5亿美元的美国PAS-3型通信卫星被毁。 </p><p> </p><p> 1995年1月26日,中国“长征2号E”发射亚太2号卫星时,由于美方没有告之卫星的谐振频率,而凑巧卫星的谐振频率与火箭整流罩的谐振频相同,由于高空切变风对火箭的作用,引起共振,造成星箭爆炸。 </p><p> </p><p> 1995年10月23日,美国“大蓬车”火箭在航空航天局的沃洛普斯岛发射基地点火升空45秒后发生爆炸,其携带的14个科学实验仪器炸毁。 </p><p> </p><p> 1996年2月15日,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新研制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国际通信708卫星,火箭起飞后飞行姿态出现异常,飞行22秒后,火箭坠地发生爆炸,星箭俱毁。 </p><p> </p><p> 1996年5月14日,俄罗斯“联盟-U”号运载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6分钟后与地面失去联系,火箭上载有一颗“宇宙”系列地形测绘卫星。 </p><p> </p><p> 1996年6月4日,阿丽亚娜5型火箭首次发射,火箭升空40秒后即偏离预定轨道。控制中心担心火箭坠落地面会酿成大祸,在距地面4千米的高空将其引爆。 </p><p> </p><p> 1996年6月20日:俄罗斯发射侦察卫星的一枚联盟V型火箭在从普列谢茨克发射场起飞50秒后整流罩过早打开,致使火箭坠毁。 </p><p> </p><p> 1997年1月17日:美国一枚德尔塔II型火箭在发射一颗全球定位系统 (GPS)卫星时,于起飞后13秒发生爆炸。 </p><p> </p><p> 1997年5月20日,俄罗斯一枚“泽尼特-2”型运载火箭在发射后仅48秒,火箭的一级发动机就因故障而停止工作,火箭随即坠落,并发生爆炸。 </p><p> </p><p> 1998年8月12日,一枚运载美国军事间谍卫星的“大力神4号”火箭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时发生爆炸,造成美国历史上最重大的损失,该卫星价值10亿美元。 </p><p> </p><p> 1998年8月27日,美国波音公司研制的最新型火箭--德尔塔3型火箭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后不久爆炸,火箭连同其携带的一颗通信卫星被毁。 </p><p> </p><p> 1998年9月10日:乌克兰一枚天顶II型火箭在发射12颗商业卫星时于起飞后272秒出现计算机故障,导致星箭坠地。 </p><p> </p><p> 1999年7月5日,俄罗斯一枚“质子-K”型火箭携载俄军用通信卫星“虹-1”号发射升空后发生爆炸,星箭俱毁。 </p><p> </p><p> 1999年9月23日,美国
火星
气候探测器在与火星“近在咫尺”时同地面失去联系。科学家认为这颗无人探测器已经毁坏。火星气候探测器是美国宇航局于1998年12月11日发射升空的,宇航局计划利用其携带的两种科学仪器对火星大气中的水蒸气和尘埃进行探测。 </p><p> </p><p> 1999年10月28日,俄罗斯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一枚携带通信卫星的“质子-K”型火箭,因第二级火箭发动机发生故障星箭一同坠毁在哈萨克斯坦境内。 </p><p> </p><p> 1999年11月15日,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在鹿儿岛县种子岛宇宙发射中心发射的一颗多功能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被迫引爆摧毁。 </p><p> </p><p> 1999年12月3日,美国航空航天局火星极地探测器在到达火星表面后与
地球
失去联系,火星极地探测计划被取消。 </p><p> </p><p> 1999年12月11日,巴西用VLS运载火箭发射自制的SACI-2气象环境卫星,火箭在升空3分钟后出现故障,地面控制人员随即将偏离轨道的火箭引爆,星箭俱毁。 </p><p> </p><p> 2002年8月15日,美国航空航天局价值1.59亿美元的“彗核旅行”号彗星探测器在飞离地球轨道的过程中,与地面失去了联系。“彗核旅行”号彗星探测器于7月3日发射升空。 </p><p> </p><p> 2002年12月11日,欧洲航天局的阿里亚娜5型火箭在库鲁发射场发射不久后发生爆炸,火箭和其携带的两枚价值6亿美元的卫星坠毁在大西洋中。 </p><p> </p><p>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从太空返回地面途中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事故调查委员会目前已基本认定,在“哥伦比亚”号发射后不久,从外部燃料箱外脱落的泡沫材料曾击中航天飞机左翼。这一撞击在机翼上形成孔洞,使超高温气体得以进入,这是“哥伦比亚”号2月1日解体坠毁的最可能原因。>> </p><p> </p><p> 2003年8月22日,巴西第三枚VLS型卫星运载火箭在发射前进行的最后测试中爆炸,至少造成21人死亡。这次事故可能是因火箭主体内四个发动机中有一个的点火装置出现问题而造成的。 </p><p> </p><p> 来源:新华网</p><p> </p><p> </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