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立即登录
积分: 0
消息
提醒
设置
我的帖子
首页
发帖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闲聊
首页
Portal
分类
BBS
资讯
图片
视频
圈子
Group
导读
标签
发现
搜索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帖子
收藏
勋章
任务
相册
留言板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1
0
0
返回列表
反导:上升段难 中末段有效
[ 复制链接 ]
发布新帖
ufoman
论坛元老
3789
主题
-10
回帖
9294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92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0705 积分
积分
9294
私信
航天
405
1
2016-10-31 18:59:19
<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strong>核心提示</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日前,中国国防部发布消息,7月23日中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反导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反导,指的是拦截弹道导弹。典型弹道导弹的飞行分为三个阶段:上升段、中段和末段。上升段是导弹从地面发射车、地下发射井或水下潜艇起飞,凭借发动机的推力向上飞行的过程。中段是指导弹飞出稠密大气层,在空气稀薄的外大气层甚至更高的宇宙空间里飞行的过程。末段是指弹头在重力作用下再次进入稠密大气层并再次回到地面的飞行过程。反导就是针对这三个阶段,采取不同的拦截措施。那么,针对这三个阶段的拦截有何不同,难点在哪?本文以美国反导系统为例,从理论上探讨三段反导的同与不同。</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strong>
</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strong>上升段拦截 纸上谈兵</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从理论上说,导弹上升段拦截最容易实现。导弹在克服
地球
引力向上飞行的过程中,发动机喷射出的高温燃气很容易被红外线探测装置发现。</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根据这个原理,美国在太空中部署了几代导弹预警卫星,用红外线相机对着苏联/俄罗斯等国可能发射导弹的位置,进行实时监视。而且,弹道导弹在上升段的飞行速度较低,容易被瞄准。如果预警卫星发现有导弹起飞,可以用激光或其他导弹将其击毁。</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尽管容易探测,但上升段拦截却是最难以实现的,主要是难以选择有效的拦截手段。这是因为弹道导弹一般会从一个国家的本土起飞,拦截方很难接近发射地点。因此,最初美国曾经提出过天基激光、机载激光拦截的方案。</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天基激光是把激光器部署到地球轨道上,自上而下照射上升段的弹道导弹,但激光器的轨道选择是个难题。激光束存在发散问题,轨道较高,激光照射到大气层内时就会威力不足;如果轨道较低,就需要部署大量的激光器,成本很高。如果导弹在雨、雾天气发射,激光器只能在导弹飞出云层以后才能有效照射,甚至来不及照射。此外,天基激光需要保持几十台激光炮在轨运行,和平年代也要每年耗费巨额资金,即使是富裕的美国也无法承受这样的“无底洞”。因此,这个方案最终被放弃。</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机载激光是把一门激光炮装在波音747飞机上,从数百公里外照射上升中的导弹。但这也存在着受雨雾影响的问题,而且几百公里的距离对波音747飞机来说并不安全,对方可以用战斗机在发射场周围巡逻,由于两者速度和机动的差距,波音747飞机一旦被发现,绝对逃不脱战斗机的追击。因此,这个方案不太现实,最终也只能被放弃。</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美国后来又推出了空空导弹反导方案,即用无人机携带改型AIM-120空空导弹,在对方可能的发射场周围巡飞,一旦发现导弹起飞就前去拦截。这个方案和机载激光一样存在着射程不足、容易被对方拦截的问题。</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从技术上说,美国如果是为了对付一般小国的弹道导弹,根本不需要上升段拦截,只要发现导弹进入阵地准备起飞,直接派攻击机前往轰炸就可以了。如果是为了对付像俄罗斯这样的大国,无论机载激光还是空空导弹都无法接近内陆发射阵地,而天基激光又不现实。所以,上升段拦截至今还只是纸上谈兵。</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strong>中段拦截 合理的选择</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中段拦截的主要困难在于发现目标。导弹进入中段飞行后,发动机已脱离,只剩下弹头在飞行,由于体积变小,因此需高性能大型相控阵雷达才能发现。这种雷达体积巨大,需要固定安装在混凝土基座上。</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雷达发现后,针对怎样拦截的方案目前有天基拦截和陆基拦截两种。上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了一种天基拦截的方案,在低轨道上部署大量称为“智能卵石”的拦截器,覆盖整个轨道高度。一旦雷达确定了目标,相应位置上的“智能卵石”就被激活,启动发动机前往拦截。不过这种方案需要部署的拦截器数量巨大,可能需要2000多个。这其中的建造、发射和维护成本,美国也承担不起。因此,“智能卵石”只停留在纸面上。</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陆基中段拦截比较现实。因为即使是俄罗斯这样的大国,如果从本土发射导弹前往美国,基本上都要经过北冰洋上空。因此,只需要在有限位置部署拦截弹就可以实现有效拦截。美国国防部为此指派波音公司研制了“陆基拦截弹”(GBI),部署在阿拉斯加。</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strong>末段拦截 最后的防线</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中段拦截并非一劳永逸,如果用核潜艇机动发射弹道导弹,就可以绕过陆基拦截弹的拦截范围。例如,核潜艇机动到南太平洋,导弹从美国南部再入大气层,这样就躲过了部署在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雷达和GBI。这时候,美国就只能指望末段拦截了,而这是最后的防线。</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导弹在末段只剩下弹头,由于高度不断降低,势能不断转化成动能,弹头速度越来越快,直至空气阻力和重力平衡。而拦截弹从地面起飞,几乎迎着弹头飞行,相对速度很快。因此,仅就拦截过程本身,末段拦截难度要比上升段、中段大。</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em">由于末段飞行的弹头会与空气摩擦生热,末段拦截弹往往也采取红外制导方式。但发现来袭弹头不是很困难,如何准确撞上去才是要点。美国目前所部署的末段拦截弹中,有陆基的战区高空防空系统、“爱国者”-III系统和海基的“标准”-III系列。上述系统具备机动作战能力,可以通过公路机动或者随舰队部署到需要的地点。这也是美国向盟国推销的重点武器类型,其他国家尚没有能力研制这种武器。(常飞)</p><br />
点赞
0
收藏
0
回复
举报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高级模式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返回
首页
分类
资讯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