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0 0 0

美智库深度分析中国航天战略:东风21D演啥角色(上)

ctnmz
论坛元老

3306

主题

-7

回帖

7146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146
航天 221 0 2016-11-24 10:20:14

马上注册,加入外空网,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p align="center"> h9si.jpg </p><p>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日前发布了题为《China Space Strategy and Developments》的研究报告,对中国的航天战略、取得成就、反卫星武器、美国的航天能力及对中国航天发展的反应进行了研究。兵工厂将分上下两集为大家介绍相关内容,上集我们聚焦中国的航天战略,下集则关注那些“硬家伙“。</p><p>  <strong>一、中国的航天战略与成就</strong></p><p>  太空竞赛不是一种新的现象。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太空竞赛是两个超级大国开展竞争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宇航员不再是国家名人,媒体对航天活动的报道也大大减少,而太空竞赛仍然在激烈进行。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欧洲各国等很多国家都在积极寻求利用外层空间的最好方式,以获取最大的国家利益。</p><p>  冷战结束以后,特别是中国,在航天领域付出了巨大努力,外层空间的利用能力得到极大提升。2015年的中国国防白皮书《中国的军事战略》指出,“空间是国际战略竞争的制高点”,强调要坚持航天发展战略,积极发展航天事业。中国已经拥有先进的天基C4ISR能力,拥有越来越强大的现代化运载火箭力量,拥有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相媲美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拥有系列空间对抗和反卫星武器,比如动能杀伤武器、定向能武器、共轨式反卫星武器和网络反卫星武器等,拥有先进的载人航天工程。</p><p>  发展先进的航天能力是中国军事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每一次军事变革都是中国军队迈向“信息化”战争的重要一步,对中国航天的目标和项目进行评估,要在中国军事变革的大框架内进行。自1993年以来,“信息化”已被写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各种作战条令,这个词由解放军的军事战略专家对美军1991年的海湾战争进行研究后提出,他们认为信息化是美军取得海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p><p>  通信技术、远程精确打击、C4ISR系统、反介入/区域拒止和联合部队一体化(joint force integration)是信息化战争的重要内容,如果没有航天力量的强有力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中国要在2020年前实现国家目标,推动“信息化”建设实现大的进步,就必须大力加强航天能力建设,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及其后续竞争能力将不断加强。</p><p>  事实上,太空竞赛已经成为中国和美国之间开展竞争的主要领域。尽管外层空间有着许多和平用途,但美国和中国之间在太空领域的持续竞争却成为军备竞赛的一项新内容,双方的高级军事官员都表示,太空军事化已经不可避免。</p><p>  中美之间太空竞赛具有许多不确定性,面临进一步升级的风险。冷战时代的太空竞赛,使得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不稳定;当前形势下,美中之间在军事和民用领域的竞争更加广泛,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长期以来,全球太空基础设施得到了持续建设和发展,一旦遭到破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迅速修复。与冷战时期相比,不管当代的民用领域还是军事领域,都严重依赖于太空资源。即使是最小的太空相撞产生的碎片不仅能够毁灭ISR、导弹制导和军事通信等能力,还能够毁灭电信、电视、互联网、全球定位系统、气象预报和科学研究等与现代日常生活相关的信息化设施。</p><p>  此外,太空军事化和太空战仍然属于战略层面的问题。太空竞赛经常被看作是与核威慑和战略安全同一层级的问题。航天能力对于现代化军队具有重大影响,一次成功的先发制人的太空打击可能会给处于不利地位的弱势一方带来巨大的优势。此外,先发制人的太空打击能够严重地削弱遭受攻击一方对任何形式的非对称、常规打击或核打击进行反击的能力。</p><p>  对于核力量来说,核威慑不是避免核战争的唯一原因,但是一个重要原因。只要太空战能够影响核大战的结果,而且战争双方航天能力产生的威慑程度差异巨大,那么爆发冲突的可能性就会增大。此外,缺乏对太空行为进行约束的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将会进一步加剧某些国家太空行为的不确定性。</p><p>  因此,削弱对手实施先发制人太空打击的优势,保持对太空打击行动做出反应的能力,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实现威慑和确保战略安全的重要原则。未来,太空领域的竞赛、冲突和战争的许多方面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中国把发展先进的航天能力确定为关键优先发展项目,航天能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各领域战略以及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为此,对中国的航天战略、能力和组织等进行分析,评估中国航天的动机和策略,已经成为理解和评价中国军事的重要内容。</p><p>  <strong>二、中国的航天战略</strong></p><p>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现任中央军委副主席许其亮将军说,“太空是国际战略竞争的新制高点,拥有制天权就意味着拥有了对地面、海洋和电磁空间的控制权,也意味着拥有了战略主动权。”中国再次把发展航天能力放在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首要位置。</p><p>  “信息化”已经成为中国讨论现代化战争必不可少的术语。很明显,中国的军事战略专家已经借鉴了美国先进的军事管理经验,借鉴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第一次海湾战争和巴尔干地区冲突中出现的情报、监视、侦察、隐身和精确打击等概念,并提出了自己的发展理念与战略。</p><p>  “信息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项关键组织原则,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James Mulvenon解释说,当中国人谈论信息战时,他们的意思是指:</p><p>  信息战纯粹是一个军事问题,中国的军事专家主要从美国的军事著作中获得灵感。这种“借鉴”产生的结果是,对于美国人来说,许多中国作者对信息战概念的定义,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为便于理解,本报告中我们将使用联合出版物JP3-13《联合信息作战条令(IO)》对信息战给出的定义:</p><p>  信息战是在危机或冲突期间,为实现特定的作战目标,对一个或几个特定对手实施的作战行动。</p><p>  联合出版物JP3-13.1《联合作战指挥控制战条令》对“信息战”所做的定义是:</p><p>  为保护己方信息、基于信息的过程、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破坏敌方的信息、基于信息的过程、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以取得信息优势所采取的各种行动。</p><p>  美国陆军部颁发的《FM-100-6信息作战》条令对“信息战”进行了更具体的定义:</p><p>  信息战是,在军事信息环境中,为取得军事行动的优势,提高和保护己方部队获取、处理信息,并根据信息采取行动的能力,而实施的不间断的军事行动;信息作战包括与全球信息环境的交互,利用或者拒止对手的信息和决策能力。</p><p>  信息作战的目标是获取“信息优势”或者某种程度的信息优势,从而使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能够利用信息系统和信息能力获取作战优势,或者控制军事行动的态势避免战争的发生,同时能够拒止对手拥有这些能力。</p><p>  目前,不能排除中国最终会提出自己的信息战战略的可能性,但是这方面的证据还很少。美国对信息战所做的这些定义是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战著作的基础。</p><p>  太空是新的战略制高点的这一提法,源于中国的“太空梦”战略。正如习近平主席对“太空梦”进行解释时所说,“‘飞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实现伟大民族复兴梦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成为中国军队向信息化转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p><p>  空间能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大,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对此做出如下描述:</p><p>  强大的天基C4ISR系统是未来网络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关键组成部分。发展天基C4ISR系统是提高力量投送能力和精确打击能力的要求。远程巡航导弹和反舰弹道导弹对距离中国海岸线数百公里的敌舰进行超视距攻击需要定位、跟踪和瞄准能力,以及与来自其他军种的部队进行作战协调的能力。遥感卫星可以提供敌人兵力部署情报,提供冲突开始前的战略情报;通信卫星可以实现全球链接,实现相距遥远的部队之间的通信;导航和定位卫星可以提供重要的位置信息,并可以提高打击的准确性。</p><p>  在对中国的航天战略进行评估时,需要注意,尽管有很多民用实体参与了中国的航天项目,但是中国的航天政策几乎完全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控制,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中国正致力于大力发展自己的天基系统,以提高其威慑、打击等军事能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强调,在军事现代化的过程中,远程导弹以及其他军事航空航天项目,要在大型现代化航天项目的支持下才能不断发展。</p><p>  2015年11月,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报告中指出:</p><p>  民用航天项目和军事航天项目没有明确的分界线,有些航天活动虽然从表面上来看是民用项目,比如载人航天工程,但同时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航天能力、太空对抗能力等的发展提供直接支持。此外,尽管任何国家的卫星都能够为其军事行动提供支持,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时可能会直接指挥所有的中国卫星。</p><p>  因此,在对中国航天计划的决策过程进行评估时,考虑人民解放军和中国共产党发展航天工程的目标是很重要的。</p><p>  (一)航天工程的国际国内影响力</p><p>  应用广泛的现代化民用航天工程可以获得很高的国际威望。在许多方面,美国仍然在利用冷战时期的太空竞赛中所取得的成就。但是,美国和俄罗斯已经对载人航天失去了兴趣。这反映在载人航天飞机退役以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预算持续减少,5年来的载人航天活动是个空白。</p><p>  然而,载人航天工程是像中国这样崛起中的大国的关键目标。2003年3月15日,中国成为第三个能够独立发射载人飞船进入太空的国家,“神舟五号”宇宙飞船成功地将中国的宇航员杨利伟送入太空轨道,并飞行20小时以上。此后,中国持续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先后通过“神舟号”飞船将另外九名航天员送入太空。“神舟号”宇宙飞船是以太空舱为基础的航天飞行器,中国依赖“神舟号”进行航天发射。目前,中国正处于新的航天飞机的试飞阶段,这架无人机与美国的X-37B非常相似,但是能力远不如X-37B16。</p><p>  2012年年初,中国就实现了与在轨空间实验室的第一次空间对接;2013年,中国的“玉兔”月球车实现了自1976年以来的第一次月球“软着陆”;中国的既定目标是,在2020年前建造一个60吨重的空间站;此外,中国还计划在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p><p>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James A. Lewis在2014年撰写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航天科技实力对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声望具有重要意义:</p><p>  载人航天向中国的邻国展示了中国谋取地区主导权的迫切性,同时还标志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领导者。“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搭载了来自台湾的种子,是中国对台湾拥有主权的象征性宣誓。中国把发展航天事业看作谋求政治和军事优势的战略活动,其最主要的目的是政治目的。对于中国来说,向世界表明它已经是世界领先国家是特别重要的。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功为其谋求地区主导提供了支持。在亚洲,它是航天技术最先进的国家,拥有别国无法比拟的技术和资源。</p><p>  此外,航天工程与中国的其他领域类似,国家声誉与中国共产党的声誉是分不开的。中国共产党把航天工程取得的成功用于证明它在国内和国外存在的合法性。Kevin Pollpeter在他2015年3月的报告中指出:</p><p>  航天能力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声望的影响还体现在国内。当前,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建立在与公民之间建立的提供经济和民族利益的非正式社会契约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答应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把中国建设成为受国际社会尊敬的国家,人民同意不再进行反抗。通过发展壮大航天能力,实施重大的载人航天、探月等工程,中国共产党向中国人民证明它能提供最大的物质利益,是世界事务的最好的组织者,能够推动中国得到应有的国际地位。</p><p>  James A. Lewis进一步指出载人航天工程服务于中国国内重要的政治目的,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存在的合法性。</p><p>  中国的领导人依靠并运用与其他国家不同的载人航天方式,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合法性,向中国人民显示中国共产党在提高中国的全球地位中取得的巨大进步,进而使得中国的航天事业与其他国家相比,可以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更多的政治支持。习主席对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重视和支持不可能降低,因为它有助于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形象,降低由于腐败盛行和环境、城市规划和交通运输等公共政策失败对中国共产党的形象造成的伤害。</p><p>  利用包括航天技术在内的任何技术成就提高国际威望,不是中国独有的做法。事实上,美国和前苏联把太空竞赛与国际威望和影响力的竞争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冷战期间两国竞争的主要内容。当前,中国共产党依靠科技和现代化提高自己的战略影响和执政地位的合法性,这种方式对于中国的重要性,要比对其他航天大国比如美国、日本或印度的重要性更大。</p><p>  (二)地区力量投送</p><p>  太空对于中国的地区力量投送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先进的航天技术提供支持,中国的地区力量投送将受到严重的制约。伦敦国王学院的Walter C.Ladwig认为,一个国家的力量投送能力包括九个要素,分属于软实力和硬实力两个大的方面。软实力包括安全的海上运输通道、非战斗人员的撤离行动、人道主义救援和维和行动。硬实力包括力量展示、强制威慑、施以惩罚、武装干预和军事占领。</p><p>  虽然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适用于中国,但是很多方面非常适合,中国强大的航天能力甚至对此进行了强有力的印证。在软实力方面,中国经常利用其航天能力进行力量投送。中国部署各种各样的卫星,这些卫星在人员撤离、救灾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11月,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的报告指出:</p><p>  据来自北京的消息称,“高分一号”卫星已经应用于国土资源调查、矿产资源管理、大气和水环境质量监测、自然灾害应急反应和监测等方面,“高分一号”的卫星图像为“中国的数十个国家部委和机构、地方政府、研究机构、大学、企业和组织提供了支持”。2014年,“高分一号”卫星参与了马来西亚失踪客机MH370的搜索行动,展示了海上广域监视能力,这种能力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有用的。</p><p>  此外,中国不仅努力确保了被称为其“后院地区”的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还为保证国际运输通道的安全付出巨大的努力,比如参加亚丁湾打击海盗行动等。海事业务的监控和协调越来越依赖于天基C4ISR系统。在有争议的南海和东海地区,北京大幅提升了卫星的参与程度。</p><p>  Kevin Pollpeter指出:“表面看来,海洋监视卫星用于监测海洋环境,但是中国的官员表示,这些卫星可以用来对有争议的钓鱼岛和黄岩岛进行监视。”</p><p>  中国在有争议的海上领土不断加大使用空间能力,是运用硬实力进行力量展示的典型实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拥有先进的技术装备,持续在钓鱼岛附近的日本海域航行,封锁菲律宾进入黄岩岛海域,这些动作的目的是投送中国力量。</p><p>  中国依靠海上民兵武装积极主张和保护其海上领土要求,利用天基C4ISR能力为由渔民组成的海上民兵武装提供支持。2016年4月,Simon Denyer在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例举了中国政府为海上民兵组织提供相关航天技术装备的例子:</p><p>  这里是海南省南部的潭门渔港,50岁的队长陈宇国刚刚在有争议的南沙群岛进行了为期六周的捕捞,上周他对自己的渔船进行了小规模的维护。</p><p>  渔船驾驶室里挂着一幅毛泽东主席的画像,在画像的一旁是中国政府提供的昂贵的卫星导航系统。陈宇国说,中国近岸水域的渔业资源已经枯竭,在南沙捕鱼要比在近岸水域捕鱼好很多,同时也是在履行爱国的义务。</p><p>  他说,“这是我们的水域,如果我们不在那里捕鱼,怎么能说那是我们的地盘呢?”</p><p>  政府正在将渔民推向更远的海域捕鱼作业。为渔民提供燃料补贴,船只越大得到的补贴就越高,对赴南沙捕鱼作业给予的补贴更高。海南省政府还为大型钢壳渔船建设提供高额补贴,免费为大约5万艘船舶提供昂贵的卫星系统。</p><p>  中国认为其导弹能力是军事威慑和力量投送的关键组成部分,它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规导弹,核武器的类型和数量也在不断扩大,包括最近改装为分导多弹头的东风-5B洲际弹道导弹。中国的天基能力为核导弹和常规导弹实施命中打击、压制威慑提供了巨大的支持。</p><p>  在战术和局部层面,航天力量为中国运用Ladwig提出的施以惩罚、武装干预和军事占领三种硬实力提供支撑。对于中国来说,太空能力意味着能够以先进的战斗管理和ISR系统实施从近距离战斗到纵深打击和大规模机动作战的信息化战争。</p><p>  (三)反介入/区域拒止</p><p>  实施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是中国打赢“信息化”战争、扩大在太平洋地区影响力、提高作战能力的重要方面。尽管中国不把这样的军事能力称为反介入/区域拒止,但这显然是中国努力的战略方向。反介入/区域拒止本质上是传统的抗击行为,目标是限制敌人进入某一战略位置,确保敌对一方不得不从更远的距离上实施作战。</p><p>  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计划依赖于多种空间能力,包括C4ISR系统和“北斗”卫星导航能力。中国正在依靠陆地和海上发射能力以及海基系统,利用“远望号”航天测量船对宇宙飞船、导弹和火箭等航天器进行监测和跟踪,并与地面的设备进行协调和通信。“远望号”航天测量船能够提高太空作战和态势感知能力,具有潜在的军事应用价值。</p><p>  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来源于中国内部对周边和国际形势进行的战略评估。他们认为台湾问题和各种海上领土要求最有可能引发未来冲突和战争。考虑到美国进行军事干预的潜在可能性——美国的军队是唯一可以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相匹敌的军事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认为,阻止和限制美国进入战场是最重要的。虽然美国在日本、韩国、关岛等亚太地区维持了大量的军事存在,但是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尤其是考虑到台湾以及中国声索的各种岛屿与中国的海岸线距离遥远的时候,情况更是这样。</p><p>  但是,具体实施反介入/区域拒止行动却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先进的陆上、海上和空间基础设施,需要丰富的大规模作战经验和复杂的演练演习。美国国防部2016年版的《中国军力报告》从八个不同的方面对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进行了评估,这八个方面是:信息作战、网络作战、远程精确打击、弹道导弹防御、海上和海下作战、太空和反太空、一体化防空系统和空中作战。</p><p>  所有这些方面几乎都要依赖于某种形式的空间能力。反介入/区域拒止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抗击性的战略,对精确跟踪和情报信息的依赖程度极高。中国需要能够对整个太平洋地区所有敌对航空母舰、船舶、飞机、潜艇和导弹进行远程定位和瞄准的能力。如果没有天基资源的支持,这些能力是无法实现的。导弹定位瞄准和实施导弹防御都离不开卫星提供的信息。</p><p>  航天能力对于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的成功至关重要,陆基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东风-21D是该种武器类型的第一种反舰导弹,对太平洋地区的美国海军构成巨大的威胁。Andrew S. Erickson指出:</p><p>  反舰弹道导弹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力量投送基础造成直接威胁,对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有破坏作用。</p><p>  美国在中国周边的空军基地极易受到中国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打击,反舰弹道导弹打击对抗程度相对最小的机场,不需要发展与美国海军在海上直接进行对抗的资源。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作为美国海军力量投送核心的航空母舰打击群首次面临直接威胁。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必须面对这一事实,即北京很可能会在发生冲突时使用反舰弹道导弹对美国的航空母舰进行打击,如果应对措施不当,解放军有可能摧毁和瘫痪美国的一艘或更多航空母舰。</p><p>  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为中国实施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Erickson警告说,尽管中国成功地进行了大量的“硬件”方面的试验,但是C4ISR等“软件”方面还不太可靠。</p><p>  2016年7月,兰德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对潜在的中美冲突进行了推演模拟,其中还对中国的航天能力受到的制约进行了分析。兰德公司把可能出现的战争场景进行了综合考虑,对2025年和2015年的冲突样式进行了研判。得出的结论是,中国需要时间大力发展实质性的进步技术,2025年的中美冲突与2015年完全不同。报告指出:</p><p>  当前,美中双方军事技术特别是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技术、网络战以及反卫星能力发展迅速,未来十年将会出现重大发展。因此,美国必须对2025年不同于2015年的冲突特点进行研究。</p><p>  如果中美冲突发生在2015年,美国损失的是海军和空军的力量,航空母舰和亚太地区的空军基地有可能被瘫痪和摧毁,损失巨大;中国的损失会更大,将要损失国土范围内的反介入/区域拒止力量。战争开始后的几天内,中美双方都会发现两者的损失差距有利于美国,如果战争继续下去,这种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对美国更加有利。但是,如果中美之间在2025年发生战争,由于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得到增强,美国的损失会增加。反过来,这些能力减少了中国遭受的损失,尽管中国受到的损失仍然比美国的损失要大。但是,如果战争持续下去,不能确定哪一方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p><p>  反卫星能力至关重要,中国认为,对敌人进行信息拒止是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的另一个关键方面。与美国当前在天基C4ISR方面的优势进行对抗,中国就必须重点加强反卫星能力建设,以确保获取战场信息优势。在未来的亚太地区战争中,中国的反卫星武器很可能通过动能或网络攻击方式对美国的太空能力进行打击,避免受到这样的攻击对于美国同样是重要的。</p><p>  1.反介入/区域拒止海上航天工程</p><p>  在冲突中,舰载C4ISR能力要比陆基C4ISR能力具有更大的优势。Andrew S. Erickson再次对中国的航天工程进行了历史的和更加深入的描述。中国的航天工程是在1965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后开始实施的。20世纪70年代实施代号为“718”的航天工程,中国的航天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为了支持洲际弹道导弹的海上试验,中国启动了“远望号”工程,后来,由于受到政治事件的影响被迫延迟。“远望号”测量船是由中国国家第六机械工业部第七研究院、第七机械工业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概念研究小组联合设计和开发的。</p><p>  “远望号”测量船于1974年开始设计和开发,1975年开始建设,第一艘船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试航。最初建设了六艘,目前在用的只有三艘。显然,“远望号”测量船于1980年开始使用,获取了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首次测试中的仪器包——显示“远望号”测量船能够从海上对导弹进行跟踪。随后,多艘“远望号”测量船得到部署和使用,用于支持民用和军事航天发射,对包括通信卫星、弹道导弹和“神州号”载人飞船等在内的航天活动进行跟踪。“远望号”测量船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颗“天链”数据中继卫星和大量地面站的补充,有力地保障了卫星和这些地面站之间的通讯联络。</p><p>  “远望号”测量船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技术升级,从最初能够跟踪距离地球高度大约为2.5万英里的目标,增加到25万英里;雷达跟踪、通信保障能力得到了提升,大部分测量船配备了C波段和S波段单脉冲跟踪雷达、测速系统、电影经纬仪激光测距和跟踪系统、计算机、导航和定位装置等。各种通信系统可以安全地进行数据传输,测量船可以在除极地地区之外的任何海上环境下工作。该船还用于探测和跟踪外国卫星,在需要时,为对这些卫星进行攻击提供支持。</p><p>  船载跟踪系统具有部署灵活等优点,但是运行和维护费用高昂,特别是在执行持续时间较长的任务时,工程人员和设备缺乏,维修难度非常大。在海外部署这样的系统,容易受到攻击,任何信号干扰或支持保障船只,都会给它们的行动带来影响。海上作业的特点使得船上的先进通信手段进行通信联络时非常困难,尤其是在遭遇恶劣天气状况时。难以进行校准和稳定等方面的技术问题,给操作船舶也带来不少困难。</p><p>  截至2008年年中,“远望号”测量船已经完成了68次海上空间跟踪任务,安全航行140多万海里,海上作业7600多天。在2011年到2012年期间,“远望”三号、五号、六号船已经累计完成12万海里,海上航行539天,为“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和“神州八号”宇宙飞船对接实施跟踪和控制提供支持。有报道指出,“远望号”第七艘船正在建设之中;2006年,“远望六号”总工程师说,另一艘测量船处于前期论证阶段,有可能被用于深空探测任务。中国还开展了对用于跟踪和控制卫星或导弹发射的船载多目标模拟器的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认为这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p><p>  “远望号”测量船还为中国地基激光武器和动能反卫星能力的发展提供支持。Andrew S. Erickson认为:</p><p>  在定位信息重用和控制海外空间资产方面,“远望号”船队是中国航天基础设施的重要节点。在过去的四十年里,“远望号”测量船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说明了它们对国家的航天活动和军事行动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远望号”测量船成功地参与了所有洲际弹道导弹的试验、潜对岸导弹水下发射试验、通信卫星发射、载人和无人航天飞行器发射、南极科考等。它们在技术和武器的开发和测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学者指出,随着中国国家航天事业的继续发展,航天测控船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p><p>  2.反介入/区域拒止陆基航天工程</p><p>  为提高空间作战能力,威胁或攻击美国的力量投送能力,中国还建设了大量航天测控地面站。2012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p><p>  中国有三个卫星发射中心,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也称20基地或东风航天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也称27基地)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也称25基地)。目前,中国正在建设文昌卫星发射中心(也称文昌航天城),将于2013年投入使用。此外,中国还有两个控制设施,即西安航天指挥控制中心(也被称为26基地)和中国航天远洋测控船基地。中国航天远洋测控船基地成立于1978年,位于江苏江阴,负责向太平洋和印度洋派遣测量船,监视跟踪“远望号”测量船获取的商业卫星和航天飞机的数据,是重要的航天测控地面设施。中国有三个地面综合性空间监视和控制站,分别位于喀什、佳木斯和三亚。</p><p>  中国还有三个海外跟踪站,分别在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肯尼亚的马林迪和纳米比亚的斯瓦科普蒙德。马林迪站建在印度洋的一个沿海城镇,于2005年7月开始运行,支持“神舟六号”完成航天飞行任务。斯瓦科普蒙德航天站与“远望三号”协同工作,在“神州号”航天飞船着陆期间,负责提供遥测、跟踪和指挥控制支持。中国在基里巴斯国的塔拉瓦也有一个地面站,但是由于基里巴斯在2003年承认台湾后,被拆除。北京计划2016年前在南美州建造三个地面航天控制站,为深空探测提供支持。此外,据报道,中国还与法国、瑞典、澳大利亚共享空间跟踪设施。未完待续</p><br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高级模式
返回